面对逆境时,如何快速复原甚至变得更强?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每个人的反应都千差万别:有的人心态崩塌;有的人就此躺平;少数人能够快速复原;而真正的强者和智者,更能从逆境之中收获领悟和成长。
走出逆境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词:「复原」和「成长」。
STEP ONE
韧性之「复原」
当身处困境时,想要快速恢复状态,首先在于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让自己的心态快速复原。
因为面对逆境的不同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内心两种感觉的博弈,「无助感」和「掌控感」。
无助感越强,就越容易放弃、躺平甚至崩溃;而掌控感越强,就越容易复原,也就是,韧性越强。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导致人们放弃挣扎的,并非外部刺激本身,而是我们内心「掌控感」的缺失。
很多人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之所以选择放弃,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似乎无论怎么努力,都无力回天了。当这种「无助感」持续出现几次之后,就会固化为思维定式。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韧性就会变得很弱。之后再面对新的困境之时,无论是否真的很难克服,都容易轻易选择放弃,或者情绪失控。
由于性格、经历的不同,每人内心的「无助感」和「掌控感」都不同,有人「无助感」略多,有人则「掌控感」略多,这就会导致他们在生活或工作中的表现很不同。
如果内心的无助感偏多,那么遇到变化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事情一旦有所偏离,就感觉正失去对整件事的掌控,情绪因而大受影响。
但如果内心充满「掌控感」,那么即使遇到状况也不会惊慌失措。因为你相信能够解决问题,事情还在掌控之中,情绪也会更加稳定。
所以,内心「无助感」更多的人,面对外部不利变化和突然的变故,很容易陷入焦虑或者选择放弃;
反之,内心充满「掌控感」的人,即使面对外界变化,也依然能维护情绪的稳定,努力寻找解决方案,这恰恰就是拥有韧性的重要表现。
所以,要成为有「韧性」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内心的掌控感。
想要获得掌控感,关键要建立稳固、准确的「内部评价体系」,通过内生的力量获取价值感。
建立稳固内部评价体系,最有效方式是:收集生活中点滴的微小胜利,让其内化为自己的心灵养分。
这听起来容易,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因为,我们总偏爱那些「重大时刻」:比如,做成项目、赢得比赛、考下证书等等。
却常忽略生活中的微小胜利,比如学会一项新运动、完成某份策划、养的蝴蝶兰开出第一朵花等等。
但想要成为更有「掌控感」的人,恰恰要学会在生活中持续收集「小赢」。就算只是清晨没有赖床,俯卧撑多做了七个,会议上积极主动发言,也值得在心里击掌庆祝。
你可以选择在每晚睡觉之前,回想一下今天自己发生的积极改变,或者达成的小成果。把这些「小赢」记录下来,作为自我疗愈的过程。
比如每天花10分钟时间,写下当天的三个幸福时刻,可以是工作上的突破,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写出这三个幸福时刻之后,再写出这件好事为什么会发生,即为什么让你感觉幸福,未来怎样做,才有可能让类似的事更多地发生。
坚持把这个习惯内化到每天的生活里,会带来两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经历逆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产生「支离破碎」的感觉,而记录幸福时刻的过程,就如同温暖的疗愈,让我们身心重归完整。
另一方面,只有不断地把幸福的体验,和带来体验的行为关联起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点滴付出都是有意义、能带来积极改变的。内心就会积累越来越多对生活的掌控感。
而这样不断积累的疗愈感,以及不断提升的掌控感,会让我们在面对逆境时,更加从容不迫的应对,拥有更强的复原力,即「韧性」。
STEP TWO
韧性之「成长」
在陷入危机的时候,如果能够快速走出低谷,甚至还能逆境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需要借助三个步骤:觉察、连接以及意义。
生活环境充斥各种噪音,加上随时可以获取信息,当负面消息不断涌来,焦虑压力也随之而来。对「不可预见性」的担忧让焦虑倍增。
莎士比亚曾说:「自己加于自己的伤害,最不容易治愈。」很多「危机」其实都源自我们的主观想象。
比如有人听闻各种大厂裁员的消息,又联想到自己最近连续几个项目都失败,感觉自己距离裁员也不远了,于是陷入焦虑恐惧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想象中的危机。
想要走出这种危机,可以运用「拆弹思维」,像拆除炸弹一样,在负面情绪爆炸之前,首先觉察出,哪些是我们能够及时掐灭的引火线,哪些又属于当下无法控制的因素。
市场环境如何,公司是否裁员,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那就不要过度担心。转而应该关注哪些事是自己可以控制,却还没有行动的。
首先做好自己当下能够把控的事情,是危机中成长的重要途径。
连接:很多时候,我们仅凭一己之力很难走出危机。此时他人的建议和安慰,很可能起到拨云见日的作用,成为我们走出困境的契机。
这种彼此之间的连接就是「依恋关系」,这种紧密的情感联系是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强大精神力量。
但想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搭建起紧密、牢固的连接,绝非易事。因为,「一次失信的表现,就足以让长久积累起来的信任重新归零。」
为了避免生活中因为「利己」的心态,在不自觉中损害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要有意识地用兼顾利己和利他的方式,不断加固人际网络。
心理学研究证明:由利他行为激发的积极情绪,能够增强免疫力,保护身心免受压力的过度侵害,让我们更快的从挫折和逆境中复原。
因此有意识地主动帮助他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善行的积累会逐渐内化为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加强与他人的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提升自身韧性,都有益处。
即所谓「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意义:就是那些我们真正热爱的,觉得是生活意义所在的事情。
陷入危机时,就如同上帝给我们关上一扇门。但此时,那扇上帝为我们留下的窗,那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契机,可能就藏在那些我们热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里面。
比如有些人因为职业危机,选择离开原来的行业,专心投入自己的热爱,反而能够收获另一种成功。
要想让有意义的事情能够即时出现,帮我们走出危机、收获成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热爱的到底是什么,并且在生活中为此预留时间。
但对很多人而言,这一点很难做到 —— 因为生活压力太大,要做的事情太多,总是挤不出时间,仿佛被困在日复一日的忙碌循环中。
其实我们并不是挤不出时间来追求更有意义的活动,而是忘记松掉给自己拧上的发条。所以有必要先理清哪些是生存所需,哪些又是自己所爱,才能更加从容地安排时间。
在时间投入上,除了「重要」和「紧急」的优先级别,还应该关注「专注」和「兴趣」这两大维度,才能帮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有没有把时间花在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可以把生活事项分为四个象限:
第一「热爱象限」:是「高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指那些我们能全情投入的工作或爱好,如创作小说、绘制油画、演奏乐器等。
第二「休闲象限」:包括那些「低专注度,高兴趣度」的事务。对于这类事务,我们虽然兴趣浓厚,但并不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如品尝美食、出游放松、欣赏音乐等。
总之,「热爱」和「休闲」两个象限,代表那些我们能够从中获得积极体验,不断汲取正反馈的事项。
第三「琐事象限」:包括生活中那些「低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情,比如做饭、打扫、记账、整理衣物等各种琐碎的日常小事。
第四「责任象限」:指「高专注度、低兴趣度」的事项,比如,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需要辅导孩子完成的作业等各种职责类事务。
在「琐事」和「责任」两个象限,往往有较高的紧急性,会耗费大量时间,但兴趣度却很低,久而久之,很容易透支我们的心理资本。
相对地,对于我们构建人生意义更加重要的,其实是「热爱」和「休闲」这两个象限。所以我们需要在优先处理紧急事务的同时,分配更多时间到兴趣度更高的象限中去。
归结起来,使用「热爱四象限」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主动给兴趣加码,寻求和创造生活意义的过程。
正如胡适先生所言:「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你若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
觉察、连接、意义这三方面,其实是在教我们在危机中向三种关系借力 —— 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觉察让我们认识到自我的成长方向;连接帮我们从与他人的连接中汲取力量;意义提醒我们去创造人生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在危机中保持韧性、收获成长的养料。
无论是觉察、连接还是意义,都需要落到日常的行动中,而每次行动的微小胜利,都会成为下次行动的动力。打造韧性是「久久为功」的过程,而持续的小赢,就是保证这个过程能够持续推进的动力源泉。
愿你成为拥有强悍韧性的人,不仅能够在逆境中快速恢复状态,而且还能从中吸收能量,获得成长。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