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组建医疗队支援北京,令人感动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相对于人均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大城市,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关注基层,坦率说,我宁愿看到各省向下向县、乡、农派遣医疗队,也不愿看到向上向医疗资源更集中的地方派出医疗队。
多省组建医疗队支援北京,令人感动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文/杭子牙
来源/杭子牙
怎么说呢,首先当然是感动,这种千里驰援的精神真是让人感动!我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人,一家人又刚刚康复,看到各省市在医疗资源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还组建医疗队支援北京,心里尤其感动!
不过在感动之余,又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甚至感到惭愧。
几方面原因吧:第一,现在各地疫情都差不多,各省的医疗资源都很紧张,相对而言北京是全国医疗资源最丰富、拥有最多优质医疗资源的城市,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是北京支援各地,结果却反过来搞成各地支援北京,在道理上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第二,北京现在确实需要医生护士,需要急救资源,但更需要医生护士,需要药物和关照的,恐怕还是地方、是乡镇农村而不是北京。
北京作为大城市,这里的社会需要能够被关注,但是在县城、乡镇、农村,谁去关注他们呢?他们怎么解决在阳达峰过程中,以及在随之而来的危重症和死亡高峰期间,可能遇到的医疗挤兑难题?
基层人均医疗资源远比大城市匮乏,病毒又不会察言观色,它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在县乡村就弱一点,因为在大城市就强一些,它在哪个地方都一样,得了病都一样难受。
所以我认为,相对于人均医疗资源更丰富的大城市,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关注基层,坦率说,我宁愿看到各省向下向县、乡、农派遣医疗队,也不愿看到向上向医疗资源更集中的地方派出医疗队。
第三,三年前“一省包一市”支援湖北武汉的时候,我们都深受感动,我个人还很开心当时提出的建议被吸收,也算是为防疫做了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但当时的情况和现在略有不同,当时真是危险啊,原始毒株的重症率、致死率那么高,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又很有限,我知道当时很多医生护士、很多志愿者真是抱着“上前线”的赴死心态冲上去的,很多人都做好了为抗疫牺牲的心理准备。事实上,也确实有不少人就倒在了防疫一线,再也没有醒来。
在人心惶惶的当时,那些最美逆行者、那些“大白”们用行动捍卫了职业尊严和荣誉,赢得了亿万人民的尊敬,他们是人们的安全依托和生命健康护卫者。他们从武汉撤离返乡的时候,警车开道护送,人们夹道欢迎,群众泪花飞舞,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打了一场大胜仗的骄傲里。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场疫情会延续三年之久,而且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更想不到三年后心气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年检验了很多东西,也改变了很多东西。三年来有多少医生奋战在防疫一线,但是也有多少所谓的“专家”光环散尽。三年前“大白”在人们心里的形象也和三年后几乎完全变了模样。
但另一方面,三年前是组织医疗队奔赴支援,三年后还是组织医疗队奔赴支援,这实在是让人有点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这三年,尤其是第三年以来,我们为防疫投入了多少财政资源和人力、物力,尤其是今年以来,为应对具有超强传播能力的奥密克戎投入了数不胜数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用于核酸检测与强制隔离的投入,拿出其中一部分,用于退烧药等医疗物资储备和医院ICU等急救资源扩容,现在还需要进行异地支援吗?
如果我们在今年春夏之间,趁夏季高温期间开始有步骤做放开准备,不是在病毒传播能力最强的冬天才放开,是不是各方面应对会更从容一些呢?
时间不会倒流,今天我们再做这些假设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可以让我们在思考中总结不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
人类社会总是在不断试错中磕磕绊绊不断向前的,没必要苛责,也没必要太过懊恼什么。
只是希望经由此役,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即“第五个现代化”)水平能得到有效提升,能为接下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与教训,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出困难,未来会越来越好。
推荐阅读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