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新年献词丨二〇二三,巨轮无惧风浪
岁聿云暮,一元复始,2023已在眼前。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不舍昼夜、蓬勃发展,一个坚韧的民族秉持着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怀抱着强大的底气与信心,在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交织的复杂形势下,站稳脚跟,再一次展现了强健的适应力和行动力。
这份强大的底气,来自中国人手中握着的“规模”与“深度”的金钥匙——中国经济总量达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到18%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升到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列第11位,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这份坚实的信心,来自对内外环境的清醒认识、对“时”与“势”的科学判断,更来自每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2022年5月4日,在珠穆朗玛峰峰顶,科考队员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旗帜。新华社特约记者 索朗多吉 摄
山高人为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有了人民,就拥有了一切可能;保护了人民,就保住了处逆境而不馁的底气。
这是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这是疫情3年来,党和国家顶住种种困难压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千家灯火万户安”摆在首位的根本原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段话引人共鸣:过去5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受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有效守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我们举国协同与新冠病毒作决然的斗争,与此同时,我们亦未弱化“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在过去的2022,中国科技创新一直扮演着突破引领的“火车头”:前沿领域“天眼”报捷、福建舰探海、“梦天”飞天;“墨子号”实现千公里地表量子态传输;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开通运营;世界最大的光纤网络构筑而成;清洁和可负担能源领域研究产出全球第一……我们的科技创新进步,改变了全球创新格局。
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中国,现在既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实践者,也是成果共享的倡导者。中国的科技强国之路,正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最宝贵的借鉴经验。
中国,现在站上了更高的历史起点。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从全局的高度谋定了中国今后的方向,赋予包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内的全体国人,一颗宝贵的信心。新的一年,无论是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还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被列为政策组合拳“重头戏”的科技,都将为中国社会经济注入充足的活力,开拓新的提升路径。
万物更新,旧疾当愈,有本之木,繁茂长青。这“本”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身上的中国韧劲、中国意志、中国信心。
巨轮因此无惧风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