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百年张园亮相央视!探索其惊艳重启背后的故事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张园,至今已有140年的历史,是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在历经四年的保护性修缮后,张园西区于12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16幢修缮后的历史建筑历久弥新,在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间,沉淀出一道属于老上海的独特风景。昨日,焕新回归的张园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被重点报道,一起来看↓
视频时长:20分2秒
张园“征而不拆,人走房留”
保建筑顾民生
张园是上海中心城区首个采用 “留改拆”城市更新试点项目,采用“征而不拆,人走房留”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人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房留,将修旧如故,保持历史风貌不变。
跨越百年,焕新回归的张园。到底交出了一份怎样的城市更新答卷?
1882年,无锡商人张叔和买下了上海今南京西路泰兴路一带的花园别墅,并将其命名为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
随后,他又将园区进一步扩充,成为当时上海私家园林之首,是清末民初上海最大、最有特色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公共空间,这里见证了沪上第一盏公共电灯点亮、第一辆自行车亮相、第一个室外照相馆亮相、第一次华人公映电影、第一部冒险游艺设施(也就是人们今天所知的“激流勇进”)。
这个在百年前,开创上海乃至全国多个“第一”的地方,一直有着“海上第一名园”的美誉。
1918年,随着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不断向西拓展城市边界,张园地块成为了地产商眼中的热土,它被拆分成为28块小地块并进行住宅开发。
从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向石库门社区形态转变,让张园成为了上海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筑风格最丰富的石库门建筑群。
如今,张园共有43幢、170余栋、20余种不同风格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包括了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里弄公馆以及花园住宅四大类型。
从最早的公共花园,到成为买办等中产阶级为主的高品质居住群,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园的历史,在“七十二家房客”的烟火气中延续下去。
黄阿姨一家六口在张园一处38平方米老房中蜗居了30多年。本是为一户人家居住而设计建造的大宅,随着“72家房客”的入住,辉煌变成了窘迫。
那时,为了解决居民如厕难,静安区曾推动过“一平方米马桶”改造工程。但几轮下来,张园1100多户居民中仍然还有一半在“手拎马桶”。
因为很多人家只有六七平方米,哪里还能挤出一平方米来安装马桶。南京西路的繁华热闹,背后街巷的拥挤窘迫,交织成为上海亟待解决的民生难题。
2018年9月,上海市静安区正式启动了张园地区的保护性征收工作,这得到了黄阿姨一家和老街坊们的积极响应。
如今,黄阿姨一家早已告别了窘迫的蜗居生活。
而在旧改中被善待的不止是生活在张园的老百姓。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首个采用“留改拆”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张园的每一栋建筑都像老人一样被善待、被呵护。
从2015年起,5支团队历时7年走访,最终将170余栋房屋的档案制作完成,涵盖了建筑概况、房屋信息、基础资料、历史图纸、物业资料、人文历史等诸多内容。而像这样“一幢一档”的做法在全国也尚属首例。
通过翔实的考证,甄别出每一栋建筑文物保护点的本体,拆除居民后期搭建的“晒台”、私自安装的“老虎窗”,由此保证留下来的是历史建筑本身的面貌,这正是保护性修缮所遵循的“留、改、拆、建”原则。
而针对修缮的第二步“改”, 则要根据优秀历史建筑的分类来确定不同的改造力度或措施。
张园77号,这幢中西合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设计于1921年。作为二类优秀历史建筑,也是园内最高的保护级别,它意味着建筑的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都不得改变。
张园建筑群中有优秀历史建筑二类2栋,三类2栋。对于三类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则要求建筑的主要立面、主体结构体系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不得改变。
张园西区建筑群中最高的一栋四层里弄公馆,始建于1932年。
从室内的格局、楼梯到地面的马赛克花砖、彩色地坪,门窗以及各式各样的天花线脚造型都得到了保留。
正是在总结张园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份《历史风貌区保护性征收基地保护管理指南》,如今这份指南已上升为上海市地方标准,在全市实施,成为指导性文件。
导入时尚消费,为张园赋予全新的商业功能和业态,随着一众国际顶尖品牌陆续入驻,首店、首发、首秀效应层出不穷。
老建筑大挪移
张园保护创造行业奇迹
与张园西区一墙之隔的东区目前正在进行修缮保护,预计将在2026年底前呈现。之所以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要在这个区域的下方开发地下空间,用作地下车库、地铁换乘。
全新的地下空间将赋予老建筑群新的生命力,然而,地下空间的更新,并非白纸上画画。北、东、西三面都有运行中的地铁,四周遍布城市管网,对于施工者们来说,辗转腾挪是唯一的办法。
张园东区共有26幢历史保护建筑,其中18幢房子需要平移,首批9幢房屋要一起进行“乾坤大挪移”。
43号楼最为复杂,需要顶升后再进行平移。通俗地讲,就像小朋友玩“华容道”一样,平移一栋房子,开挖一块地下空间,筑好地基,再将这栋老房子平移回原地。
工人们在平移工作之前,要将这栋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的花园洋房底部灌入100立方混凝土,打造一个可供移动的底盘。
而在这一步工序之前,工人们下挖了1米的地基,在房屋原有的地基基础上,绑扎直径18毫米钢筋配合磨具的制作,为浇筑“平移底盘”做好准备。
在这之后,工人们还需要对房屋进行外立面的整体加固。最终,在6台超过150吨推力的千斤顶作用下,才能开始大型“华容道”游戏。
“修旧如故”并不只是把“表面工夫”做漂亮。借助激光扫描仪和照片建模的力量,上海交通大学正在检测取样自张园的建筑材料。
用硬核的科学手段,把文化解读到每一种元素、每一个分子。上海的旧改中,借用高科技手段保护历史风貌和文化肌理,把精细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1882年,富商张叔和买下了这片花园,不惜重金把它改造为一座开放性的娱乐花园,令沪上民众纷至沓来。今天,经过修缮保护的张园在更新后,重新恢复了公共空间的功能。
张园的保护性改造过程中,始终秉承对建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无论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还是“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新时代理念,都在这一城市更新的范本之中以最鲜活的方式得以沉淀和彰显。
资料: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李想、王岸卿、王喻)、静安区新闻办
编辑:陈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