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爆冷!第一波冲击来了
十二月份的PMI出炉了,没有意外,数据爆冷!
1
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十二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制造业PMI降至47.0%,比11月还低1个百分点。
近一年来的PMI指数走势如下图: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服务业和建筑业)比制造业萎缩得更厉害,降到了41.6% ,比11月下降5.1个百分点。
服务业更甚,降到了39.4%。
PMI是采购经理人指数,是衡量经济活动和企业扩张与收缩的情况的一个指标,50%是临界点,高于50%表示企业在扩张,低于50%就表示企业处于收缩区间,订单不佳,信心不足。
现在降到40左右%,是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原因非常明确,那就是在12月初管制放开之后,很快来了一波感染高峰,出现大面积“阳过”。大家一块儿发烧,当然各种需求就降下来了,生产活动也要暂停。
这个12月,我们都在经历第一波冲击。但这次和以前有质的不同,这次是病毒本身的冲击——我们终于开始直面病毒了。
2
这是完全符合预期的。
早在刚刚放开之初,我们就预判:
放开之后,经济反而可能会遭遇短期萎缩。
我们要知道在大多数西方国家,他们在管制政策放松之后,经济活动几乎是立即开始了大反弹。
这是西方国家实际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在东方有所不同。
为什么?
因为之前大部分中国人是没有感染过的,放开之后一定会有一个病例激增的过程,而且第一次感染的症状相比后面几次是最重的。
病例激增,全民发烧,人们当然就会减少出门,减少经济活动和社交。
很多亚洲国家就是这样过来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就是现成的例子摆在这里。
在今年早些时候,韩国和台湾发现病毒变得难以控制的时候,就开始放开了。放开之后病例激增,第一个季度经济是继续萎缩的。但是到了第二季度就出现了大幅反弹。香港也有类似现象。
所以,虽然短期数据在恶化,但未来并不悲观!
3
这次萎缩,其性质已经和以前有了质的不同。
这是在历史进程中向前迈进的一步。
我们的基本判断是:
这一波冲击,基本上宣告了中国本轮经济下行见底。
很多城市的感染高峰期已经过去了,从各种高频数据来看,不管是交通数据还是餐饮数据,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逐步恢复往日的活力。
比如北京,从11月中旬开始,北京商场、地铁的客流指数显著下滑,12月中上旬放开之后后出现了小幅反弹,但随即又迅速回落。但现在后随着感染达峰之后,各种数据都有明显恢复:
地铁客流已经明显回升;
北京“发烧”搜索指数下降至峰值30%以下水平;
本地出行、餐饮数据都有较快反弹,社交属性比较强的火锅店的周末等位数据(排队等座位)也有明显回暖。
从全国范围来看:
随着进一步优化落实防控措施的落地生效,国内及国际客运航班执飞量都有明显恢复,航空运输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0%以上,已经到了高位景气区间;电信广播电视及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活动指数,也都来到了景气区间,业务量稳定增长。
哪怕是低迷的制造业,尽管现状很难看,但是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对未来形势的好转都有足够的信心,普遍认为后期市场会回暖。
总之,在灰暗之中,已经出现了不少亮点。
十二月份的这一波冲击,大概率会铸成本轮的经济底。
尽管一月份可能反弹力度也有限(春节因素),但至少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了。
去年春节在1月31号尔今年春节在1月22号,春节错位可能会造成数据上同比的错位。
而且以前都是就地过年,今年可能返乡居多了。再加上去年同期工业生产的基数比较高,所以说2023年一月的反弹数据可能会偏弱。到时候不必大惊小怪。
4
这个必经过程,是我们早晚要面对的现实。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舆论有所回潮:
有些人发文怀念过去的管制时代,拒绝面对现实,坚信“人定胜天”。
尤其是前几天都在发烧难受的时候,这种情结更容易博得共鸣。
12月初,我就发文预警了这种心理现象:
现在,果然出现了这种现象。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不可能再走回头路了。
这种左右摇摆的“怀旧”心态,其实很像80年代的改开。
凡从管制状态刚放开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混乱失序——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这次出现了药品短缺、退烧药抢不到,很多行业停摆,快递停运,网上还流传着很多令人焦虑的“惨案”。
就像当年刚改开的时候,出现了物价猛涨(现在称之为价格闯关)以及皮包公司横行。
当旧的秩序失效,而新的自发秩序还未建立,这种现象几乎是必然的。
这种时候,最容易出现这样的声音:
你看看你看看,放开之后是多么混乱,不管能行吗…
甚至有人开始认为改革是错的,想再倒回去。
“支持继续管控…”他们说。
可是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历史进程的规律,你就会发现这种声音是多么幼稚。
“混乱”本身是进步过程中必经的一环——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贬义词。
正如12月的经济数据所遭受的冲击一样,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