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冲击下的杭州人
放松管控一周后,杭州特色的冲击波,正在涌入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杭州不再公布本地每天的新增病例。很显然,这些数据已经无法判断杭州当下的传染程度。
怀疑自己感染的人,收到混管阳性结果的人,还有那些真正确诊的人,都涌进了杭州的各个医院里。
因为去医院的人实在太多,在杭州的健康码页面上,很快地增加了在线实时查看发热门诊和核酸检测人流量的功能。
上面可以看到,在浙江医院、省立同德这些大医院里,光是发热门诊一天的挂号量就有300多位,到了下午4点还有上百位在候诊。
流传甚广的一份杭州市疾控中心模型测算显示,杭州疫情会在1月中上旬达到高峰,单日最高感染人数达到:
6.7万人。
12月底前,杭州的感染人数会达到59万-78万。到了明年2月份,再一波感染高峰会带来160万-230万的感染人数。
按照这份模型推演的结果,两波高峰下来:
每四个杭州人,会有一个亲身经历感染。
共计300万人的感染规模,至少有900位是重症患者。不过,整个浙江正在以远超标准的比例扩充重症救治床位。
随着混管阳性急剧上升,大数据系统背后的运作能力已经超负荷,出检测结果的时间变得越来越久。这带来了杭州人目前最大的困扰:
检测队伍太长,报告结果太慢。
人们不得不涌入提供单管检测的医院。于是,在杭州大医院里,单管检测的队伍颇为壮观,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
杭州的很多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一早上学,连夜做单管,熬夜刷结果,几乎成了日常。
社长最近听到一个很心酸的经历,一位在杭州公交公司上班的司机,下班回家时没能等到单管核酸结果,裹着冬衣硬是在家门口的过道上等着,结果等了整整一夜。只因为家中有年迈的母亲。
很显然,过去杭州常态化检测的10人和20人混管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下。
不过,杭州也在逐渐扩大单管的检测能力。对于混阳异常收到短信的人,一些检测点也开始提供免费单管单测。基层医疗机构也加入了付费单管检测的范围。这些调整会逐渐缓解目前核酸紧张的局面。
大规模感染似乎已经在路上了,杭州人也在严阵以待,备药成为大家的底气。
和很多城市一样,杭州的很多药店里,新冠相关药物的货架已经空荡荡。
但一些出现症状真正需要用药的人,跑遍药房买不到药,最容易触达的社区医院已经严重药物紧缺。
住在彭埠的沈心和她8个月大的的孩子都阳了,孩子发了高烧,就近的社区医院都买不到小宝宝的退烧药。
社区工作人员只能建议她,抱着确诊的孩子去大医院试一试。不愿意给他人带来感染风险的沈心,只能在网上凑药。
冲击波来袭后,杭州也在积极应对,方法就是不断打补丁。
比如,针对买不到药,杭州迅速开通了新功能,让一些大医院开通了快递送药上门的服务。
在白马湖方舱医院做保洁工作的陈秋告诉社长,有超过一半的人离开了这里,他们大多数人申请了居家隔离。原来整整两层的隔离者,现在只剩下一层。
陈秋和他的同事们工作量少了很多。他说,现在方舱已经开始了大裁员。原来400多人,要裁掉近一半:
原来一个月能有7000多的工资,现在得准备找新工作了。
很多被劳务中介公司从方舱医院撤下来的临时工,涌进了余杭区的医疗厂里。
在中泰的工业园区,为生物公司包装新冠抗原试剂的工厂,正开足马力。大批工人拿着20元的时薪,争分夺秒地制造新冠抗原试剂。
这些医疗厂里,一招工就是200人起。有工人告诉过社长 ,这些试剂他们一小时能装好200多盒。
杭州目前最大的新冠试剂企业艾康生物,在4月的日产能达到了1000万盒。另一家明德生物则是800万盒。杭州相关的生产企业超过了120家,按照500万的日产能来算:
杭州人至少能分到50盒。
工厂里新冠试剂产能的变化,会直接决定销售市场上的行情。一小时一个价,这些试剂盒形成了“抗原指数”。
朋友圈一夜之间多了很多微商,成了杭州试剂盒子的代理商。集采价格不超过4块的抗原试剂,转手就卖到近10元。
一位医药代表两天前告诉社长,艾康生物的抗原,1万份起购,单价6元,甚至不用医院的资质证明。此前,因为受到医院资质的限制,他错失了总计几百万的单子:
赚钱的生意果然都写进了刑法里。
另一边,杭州人也在疯狂地在抢购这些抗原。现在的杭州,最远的距离,是抢购抗原的人和医疗厂房的距离。
在南京,当地的试剂盒生产企业已经成为保供单位,不仅优先对南京供应,统一配送,单价还被统一限定在4元。
很快杭州就会沿用这种方式,或许能很大程度改善当下的抗原乱象。
社长已经看到有杭州当地的抗原生产企业发出通知:
产品将由政府统一调配。
必须承认,防疫的骤然转向,并没有给普通人和医疗系统充分的缓冲时间。核酸难、买药难的情况,成为闯入冲击波所面对的第一关。
但好在杭州一直积极反应,不停调整对策,已经出现的问题大概率会在冲击前期被很好地解决。现在,只能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和地走进那个最终来到的时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