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的女儿》高开低走了吗?
从易
作为第三季迷雾剧场的首发作品,《回来的女儿》与第一季的《隐秘的角落》、第二季的《八角亭谜雾》在叙事策略上是相似的——将核心悬疑置于家庭内部。
《回来的女儿》海报
家庭剧在国产剧里有着相对悠久的传统,只不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家庭剧≈家庭伦理剧,几乎所有的家庭剧的最终诉求都是守护家庭价值、呼唤温情回归。哪怕一些家庭剧放大婆媳矛盾、渲染重男轻女、凸显代际隔阂,也几乎是以大团圆为结局,毕竟“家和万事兴”“家是永远的港湾”。
家庭的最初源头,是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结合,之后他们繁衍生息,共同哺育孩子,建立更深的情感联结。家庭能够稳固,家人之间相互的爱与谅解,既是一砖一瓦,也是粘合剂。这份爱,可以是两性之爱,可以是激情退却后的相濡以沫情。
只不过,爱从来不是恒定不变的,当爱变质或消失,家就是脆弱的。家庭悬疑剧试图呈现家庭的这一面向。早在这类影视作品出现之前,公众已不时从社会新闻中看到一些发生在家庭内部耸人听闻的案件。《回来的女儿》则是“危险的家”的影视版本,它讲述的是,当一个家庭的爱瓦解时,危险如何接踵而至。
二十年前,年轻的廖穗芳(梅婷 饰)是化肥厂厂区的大美女,她有两个重要的追求者,后来成为她丈夫的李承天(王砚辉 饰),以及后来成为她情夫的王重江(李乃文 饰)。当年廖穗芳显然偏向于王重江,她怀了王重江的孩子,怎料王重江“消失”,怀孕的廖穗芳嫁给李承天。儿子李文卓(杜宇森 饰)出生,李承天夫妇又有了女儿李文文。
廖穗芳(梅婷 饰)
儿时的李文文遭遇意外死亡,廖穗芳以为是李文卓的责任,偷偷埋葬了李文文的尸体,并谎称李文文是失踪了。十多年来,李承天没有放弃寻找女儿。
李承天(王砚辉 饰)
虽然这个家庭藏有秘密,但它本可以相对稳固地行进下去,哪怕二十余年后,王重江以功成名就的身份归来,与廖穗芳旧情复燃、藕断丝连,李承天也隐隐知道这一切。因为李承天是付出更多爱的一方(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他爱廖穗芳,二十年前他愿意当接盘侠,二十年后他也可以默默戴绿帽子,只要廖穗芳还是跟他过。
王重江(李乃文 饰),和他与廖穗芳的儿子李文卓(杜宇森 饰)
至于廖穗芳,她对李承天或无男女之爱,但他们之间有亲情,她对李承天有感激(二十年前接纳她)、有愧疚(隐瞒李文文的死)。所以她犹豫不决。
陈佑希(张子枫 饰)的“闯入”,打破这个家庭脆弱的平衡。
陈佑希是小秀在福利院时的朋友,她们有着一同开美发店的理想,并一直保持着通信,小秀不时在信件里透露李家的“神秘”。在小秀失联后,陈佑希从福利院逃离来到李家,并假冒李文文的身份住进李家。陈佑希执着地调查小秀死亡的真相,触发了多米诺骨牌。
陈佑希(张子枫 饰)假冒李文文
廖穗芳从一开始就知道陈佑希是假冒的,她既担心李文文的秘密暴露,又担心小秀的秘密暴露,再加上王重江一直想带她和李文卓远走、并给李文卓治病,这让廖穗芳产生了离开李承天的念头。这个家庭面临失衡的危机。
剧情的隐藏主线一直是,李承天守护家庭的努力。他能给的只有“爱”,赤诚的、扭曲的、变态的爱。所以他愿意当接盘侠,他会为了挽留廖穗芳服毒,他出于嫉恨杀害王重江,他不惜在廖穗芳面前露出恐怖的模样、拿李文卓威胁她、对她恩威并施,甚至下毒手……
绿色指甲是小秀的,李承天谎称李文卓杀害小秀,以此威胁廖穗芳。
廖穗芳对李承天的概括是准确的,“他总是假装为别人考虑,其实他心里只有自己”。李承天的爱绝不是无私、无条件的,而是充满变态的占有与控制。
《回来的女儿》由此为“家和万事兴”“我是为你好”去魅。要看“和”是怎样的“和”、“好”是怎样的“好”,如果动机不纯、各怀鬼胎、丧尽天良,保全的也只是“扭曲之家”。
只不过,家庭悬疑剧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对家庭伦理剧范式的打破,以反常态书写为观众制造猎奇的陌生感。无论是美国颇为成熟的家庭悬疑剧创作,诸如《美国丽人》《绝望主妇》《大小谎言》《无所作为》,抑或迷雾剧场自身的《隐秘的角落》,都是家庭悬疑剧的成功范式;美国的家庭悬疑剧主要呈现了美国中产保守主义价值观的溃败,《隐秘的角落》则难得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接纳孩子的复杂性并提醒引导的重要性。
它们将家庭危机作为社会危机的缩影——“人与人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或集体与社会或自然力量之间的冲突”。用国内批评界的话术就是,“家庭悬疑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相形之下,《回来的女儿》“格局”要小一些。因为究根结底,所有悬疑来自于这个家不正常,家人的爱很“变态”——廖穗芳对李文卓的保护是偏执的,李承天对廖穗芳的爱更是可怖的。
我们很难将这种“变态”归结为具体的社会问题。虽然李承天的“失败人生”——化肥厂即将倒闭、他面临中年失业的危机、在小镇的流言蜚语中丢掉男人的尊严,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下岗潮”给个体留下的阵痛,但若对比《暴雪将至》《青红》等背景相似的作品,会发现李承天的个体悲剧里时代的因子并非决定性因素。就比如儿时李文卓“烧傻”了,是李承天故意拖延送医,可这时的李承天既没失业、王重江也还没回来,他这么做只能是他自己“变态”。
李文卓“烧傻”了,是李承天故意拖延送医。
这也就导致《回来的女儿》的家庭悲剧,就只是个别的、极端的家庭悲剧。固然导演在剧中添加了各种1990年代的时代元素,诸如三线建设、下岗潮、收容制度、集资潮、气功热,等等,但它们都只是现实的碎片,并非主人公行动的深层次逻辑,也就无法构成“现实主义”。
1990年代的气功热
所以,《回来的女儿》在整个主题立意上,与《八角亭谜雾》同一个水平,要远逊色于《隐秘的角落》,立意上称不上“高开”。
当然,《回来的女儿》终究是一部悬疑剧,这才是很多观众选择它的根本理由。判断一部悬疑剧是否出彩,取决于三个基本元素,“有难度的谜题、不可靠的叙事者、有效密集的细节”。《回来的女儿》谜题可以拿高分,不可靠叙事者良莠不齐,有效密集的细节前半程高分,后半程可能会被判定不及格。
整部剧在谜题的设置上是出彩的,李文文怎么死的、小秀怎么死的、李文卓是真傻还是装傻等谜题,贯穿全剧始终,直到最后一刻才彻底揭晓。
不可靠的叙事者,往往就是犯罪嫌疑人,他得做到“假亦真时真亦假”,让观众猜不透他的陈述到底是真是假、哪一部分是真哪一部分是假,让观众觉得他很“不可靠”、又能被他的谎言所迷惑。同时,不可靠叙事者对信息的遮蔽和误导,本身又构成了悬疑的一部分。
《回来的女儿》的不可靠叙事者,既包括李承天、廖穗芳,也包括他们的傻儿子李文卓,观众的确一直在他们仨身上盘桓,猜测谁是凶手。不可靠的叙事者能够立住,既依赖于编剧对人物的构思与刻画,也依赖于演员的表演。中年演员的表现完全没得说。前半程廖穗芳的表现让人心生恐惧(后半程突然就变成“大好人”),后半程李承天渐露狰狞、令人悚然。他们精湛的演技,让角色体现出复杂的层次。
李承天前后形成巨大反转,他的笑开始显得瘆人。
bug反而出在“回来的女儿”身上。张子枫等年轻演员不能说表演差,而是这部剧的戏眼从来不在他们身上,他们更近于功能性角色。
矛盾的是,这个功能性角色是这部剧的“一番”,编剧生硬地赋予她推动叙事的核心功能,就只能给她一直加戏,让她一再“回来”,反而导致陈佑希的角色逻辑从中段崩盘。就比如才被“父母”送进神经病院,她怎么会像没事一样回去了?不是执着调查小秀死亡的真相吗,怎么突然就不了了之,怎么突然就要守护程威了?一开始对李承天表现出更多依赖,怎么会突然反转,向廖穗芳出卖李承天?为何总是不找警察,而是一味盲目行动?
亡命二人组,人物逻辑立不住,偏偏戏份还贼多。
同样水准飘忽不定的,还在于细节的铺陈上。细节既关系悬疑构建的缜密程度,也关系着悬疑氛围的营造。剧情前半程尤其是前五集获得“高开”评价,主要是“柴米油盐下的血腥气”营造得相当到位,就比如廖穗芳猛地拉开浴帘、廖穗芳用菜刀卸指甲、廖穗芳在警察局带陈佑希回家,都是年度恐怖画面。
年度恐怖画面
当剧情的后半程主要聚焦在陈佑希和小威等功能性角色时,当视角从这个家庭内部转移时,有效信息量就大量稀释,几乎是每一集释放出一个核心信息,其他桥段显得可有可无(也就是观众所说的“水情节”),剧情自然“低走”。
虽然大结局匆匆把主要的坑都填了,关键信息一并放出(还是有不少细小的悬疑点没有解答),但也只能说勉强没烂尾。热搜上的“回血”之说显然不代表观众的真实意见。
“回来的女儿大结局回血”的热搜,缺乏说服力。
概言之,作为悬疑剧,《回家的女儿》“高开”,作为“悬疑+现实”作品,《回家的女儿》立意不高;虽然大结局没有烂尾,但中后段“低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当前,家庭悬疑剧已成为悬疑剧创作的热点,待播的辛爽执导的《漫长的季节》、冯小刚执导的《回响》也都是家庭悬疑剧。出彩的家庭悬疑剧,既要有精彩的悬疑构建,也会从家庭看向更广阔的社会与人生。希望迷雾剧场三季以来家庭悬疑剧积攒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后续创作提供重要镜鉴。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