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筹划好了……
执笔/胡波&胡一刀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峰会刚结束,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将于26日发表重要的对华政策演讲,详细阐述拜登政府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
这样的操作,显然是美国事前计划好的。
在上次布林肯疑似“战术阳性”推迟这一对华政策演讲后,美国先是搞了美国-东盟峰会,接着美国总统拜登展开对韩国与日本的访问,并举行了“四方安全对话”峰会,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其实是为接下拜登政府阐述自己对华政策,做两项重要的准备工作。
一是在盟友中建立“统一战线”,为接下来的对华政策做铺垫;二是为自己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找“抓手”,只有建立了“抓手”,才能跟中国进行“更激烈的竞争”。
在这次“四方安全对话”峰会期间,美国还真的建立了两个“抓手”。
一个是IPEF,另一个是IPMDA。
01
美国国务院宣布,亚洲协会将于当地时间5月26日上午10时接待国务卿布林肯发表讲话,概述政府对中国的政策。
原本布林肯计划在5月上旬做这一演讲,但是由于在5月4日的新冠检测呈阳性,他不得不将这个政策演讲推迟了。
媒体注意到,布林肯是在拜登访问日本后发表这个演讲。而拜登在日本访问时,妄言台海议题,结果第二天又迅速改口,引起了外界对美国是否抛弃对台战略模糊政策高度关注。
尽管美国白宫、国务院、国防部都为拜登做“补救”,声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没有变,但是拜登已经两次做出类似表述,令外界怀疑,美国实际已经“掏空”一个中国政策。
在这次拜登亚洲之行中,美国一些高级官员频繁对外表示,“俄罗斯对乌克兰动武损害了国际秩序的基础,任何试图在亚洲或世界其他地区以武力改变现状的企图都是不可接受的”。
旁敲侧击、含沙射影的味道已经出来了……
一些美国学者认为,拜登政府一直在尽其所能防止在台海出现对美国而言最坏的情况,所以,预计布林肯会用仔细斟酌的语言再次重申华盛顿的一个中国政策。
近期,美国一些政府部门、官员通过各种渠道,辩称华盛顿的“一个中国政策”不同于北京的“一个中国原则”。意图为他们在涉台议题上做出的“切香肠”挑衅举动,找寻借口。
实际上,从美国-东盟峰会,到拜登访问韩日两国,举行美日印澳四国峰会,再到这次布林肯26日的对华政策演讲,美国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能让自己过分关注乌克兰。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东亚和大洋洲事务的高级主任埃德加·卡根在最近的一次简报会中说,“本届政府需要继续做它从上任伊始就真正关注的事情,真正专注于印度-太平洋地区以,以及扩大和加强我们在印太地区的地位和我们的关系”。
02
美国要“扩大和加强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地位”,第一个抓手是IPEF,即“印太经济框架”。
在拜登访日宣布正式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后,很多西方媒体欢呼,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共13个印太地区国家成为创始成员国,其中包括7个东盟成员国,其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0%。
一些学者还认为,作为拜登政府“印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PEF在现阶段的战略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标志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坚定承诺”。
但其实他们也承认,IPEF的关键部分存在短板,有待在未来推进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并加以解决。
《金融时报》此前援引六名知情人士的话报道,拜登政府为了赢得更多国家的支持,同意将“印太经济框架”启动声明上的措辞“柔化”。
报道说,《金融时报》获得一份初期草稿上的措辞是各国将“启动谈判”。但23日发出的正式联合声明上的说法是,“我们正在启动建立印太经济繁荣框架的进程。”
拜登政府官员解释说,IPEF标志着美国打算以一种超越传统贸易协议的方式与盟友和合作伙伴展开接触与合作。但批评人士指出,由于IPEF不是传统上的贸易协定,不包括降低关税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因此它对印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不足。
而很多东盟国家此前并未对IPEF表现出浓厚兴趣,正是因为框架不涉及对美国市场的准入。
但从拜登政府的角度来说,在美国目前的政治环境下,推动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都是极其困难的,特别是今年11月美国国会将面临中期选举。另外,拜登政府还要吸取TPP案例的教训。
相比于IPEF的“虚”,另一个“抓手”——IPMDA可能更“实”。
这个IPMDA,就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峰会联合声明中公布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倡议。
这个倡议,是打着“与区域伙伴合作应对人道主义、自然灾害和非法捕鱼”的旗号,直接针对中国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活动。那么,美日印澳提出的这一倡议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
根据此前《金融时报》等媒体披露的内容及四国官方的相关信息,该倡议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基于商业遥感卫星数据的船舶跟踪系统,以打击中国渔船的非法捕捞活动”。表面上看,中国渔船这次出名,居然成了“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的直接针对对象。
实际上,“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鱼”(IUU)是世界性难题,需要无差别的共同努力。中国渔船可能存在上述情况,但是对这个问题,中国政府也从不避讳,并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行动。
中国农业农村部多次与外交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部署打击IUU渔船,通过加大罚款、没收渔业船舶和取消相应资质等措施,规范和限制中国远洋渔业的活动。而且,主动在部分公海区域进行自主休渔。
然而,美日印澳的相关机构还是根据他们的相关数据,把中国渔船当成全球IUU问题的 “罪魁祸首”。
事实上,中国的渔船不是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最多的,远洋渔船数量更是有限,大约不到3000艘,渔获也不是最多的,作业方式更不是最激进的。从趋势上讲,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的管控意识越来越强,中国IUU渔业活动呈现出明显下降的态势。
但是,美日印澳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而且还有一贯的偏见,更重要的是对所谓“中国威胁”日益病态的焦虑,对其他国家的IUU渔业活动毫不关注,而专门找中国渔船的麻烦。
“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在安全方面的首次实质动作,居然是针对中国渔船,这怎么看都像一个笑话。
03
究其实质,这个倡议背后有几个真实目的。
第一,是要通过所谓的“信息共享”,在国际上发起新的“污名化中国”的行动。
中国远洋渔船主要有两类,即在公海作业的大洋性远洋渔船和在合作国家管辖海域作业的过洋性远洋渔船,绝大多数的渔船活动是合理合法的。但这类态势跟踪系统可能不会考虑中国在这些区域的合理合法权益,只会去披露中国渔船的所谓“异常行为”。
通过这些数据在国际上营造“中国渔船无处不在”的印象,制造“中国渔船破坏渔业资源及环境、中国通过渔船胁迫其他国家”和“中国渔船在其他国家管辖海域非法活动”等话题,极力抹黑中国渔船的正常活动,给中国造成更多的外交摩擦和国际舆论纠纷。
第二,渔船很可能只是“前菜”,该倡议未来可能会将对中国公务船、海警船及军舰的监视纳入进来。
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说,美日印澳的这套系统若能跟踪渔船,就能跟踪其他船只。美日印澳军方未必会稀罕这类民用系统的数据和信息,中国水面舰艇的活动对它们而言也不是秘密,但对于印太地区的其他国家而言,可能会是新闻。
由于受制于法律和保密问题,美日印澳军方要将其掌握的中国公务船和军舰的活动信息分享给其他国家并不现实,而根据IPMDA倡议开发的民用系统则不会有这方面的障碍和顾虑。
因此,我们很可能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务船和军舰的新闻及信息,出现在该地区的各国外交文件或媒体中。美国等国很可能会将中国军舰正常的通行活动解读为,“瞧,中国军舰正在接近你们的海岸”。
这些信息势必会误导相关国家的决策,更会在这些国家国内形成负面影响,刺激地区局势的无谓紧张。
所以,美日印澳发起的IPMDA倡议和正在建设的船舶跟踪系统,还不至于直接对中国国家安全和中国的海洋活动构成重大影响,但其更险恶的目的可能在于,基于数据信息的外交操作和舆论炒作。
通过进一步放大“中国威胁”,意图从根本上解构中国海洋活动的合法性。即便不能完全达到目的,这些虚假信息和片面叙事,也会给中国的外交和国际舆论制造更多的摩擦和干扰。
在IPMDA倡议的相关消息发出后,不少西方人士评论称,“这提供了印太地区亟需的海洋安全公共品。”问题是,既然是安全公共品,为何专门针对中国?IPMDA这种搞小圈子、挑动阵营对立的做法,只会推动国际海洋秩序走向竞争与冲突。
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正常的渔业、测量和军事等海洋活动遭到了美日印澳等国越来越多的炒作、质疑和干扰;相反,这些国家却执意在中国周边增加力量存在和活动,同时污蔑中国反应过激、不遵守航行自由原则。
这还不仅仅是“双标”的问题,实质是要剥夺中国和平利用海洋的权利。而这种策略在执行过程中,最终只会是一地鸡毛。
胡波是“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 主任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