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声音:建筑、多媒体、声学计算
建筑、多媒体、声学计算
构建声音
⬆️新刊出炉,点击订阅⬆️
领唱者说
李虎
知名建筑师,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山谷音乐厅的创作开始于2017年,当时阿那亚创始人马寅先生邀请我们在金山岭的山谷里设计一个室外音乐厅。由于山谷里的气候原因,冬季人少,所以室外音乐厅相比传统的室内音乐厅可以大大减少维护成本。这样一个很现实的出发点,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独特的机会去创造一种在一个山谷里的独特的音乐体验,一个能与音乐和山的神性来对话的场所。
五年后,也就是2022年夏天,音乐厅正式投入使用。相比传统封闭式的音乐厅听音乐的体验,山谷音乐厅的演奏空间是个半室外的状态,而非封闭的;单一的深色混凝土结构,没有那些熟悉传统的装饰和声学材料,和柔软舒适的座椅;可以感受自然的光线和山里的风,而非人工照明和空调。但在这些表象之下,和传统音乐厅相通的一点,是声学效果的追求。通过和我们的声学顾问反复推敲内部空间的折面形态,顶面和侧墙的开洞,以及整体空间的容积,我们实现的混响时间RT值(中频带500及1000Hz)为1.45秒,介于室内乐的最佳范围1.4-1.7秒之间,低频声能尤其充足,音质丰满而温暖。它的特别之处,在于这一切都融入到自然之中,建筑和周围山谷的纯粹性,让音乐的体验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和同样是穿越时间的音乐达成一种对话。
山谷音乐厅,摄影:Jonathan Leijonhufvud
当代的追求完美舒适的封闭的音乐厅难免有一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其实音乐发生的场地是很丰富的,在特别的场地,户外的场地,音乐的表达会更丰富。我印象很深的是2020年2月寒冷的纽约冬天,在华盛顿广场听一位钢琴家在户外演奏德彪西的《月光》,非常难忘。
我其实不很清楚“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话的来历,但从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但真正能理解建筑和音乐的关系还是后来的事。音乐和建筑,同为艺术的不同门类,表面上差距非常大,似乎在两极之间,一个是无形的,一个是实体。但音乐和建筑都触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我记得在我们设计的沙丘美术馆开幕的前一天晚上,我去查看现场,在最远端的展厅里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传出的音乐声音,充满了美术馆里复杂几何形态的不同展厅,和空间一样包裹着你,那一刻你可以感受到音乐和空间融为一体,音乐在飘荡和行走。
我的日常主要是工作室里的工作。我们20多人的工作室,是一个老车间,空间很高,但只要是我在,几乎永远会被音乐充满。音乐是我们工作很重要的背景,也是空间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忘记开音乐我会感觉到缺失了什么。这基本继承了我在纽约工作的事务所里的传统。我后来听过一个苹果前设计师Jonny Ives的一个采访里说,在他的设计工作室里音乐扮演着很重要的他们会播放很吵的Techno的音乐,这样鼓励设计师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甚至争吵。我们的不同是大部分时间我会播放一些安静的音乐,巴赫或者萨帝可能是播放最多的作曲家。格伦·古尔德演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和《法国组曲》、马友友的《无伴奏大提琴序曲》、萨迪的《裸体舞曲》这些恐怕是重复频率最高的。
继承了萨帝开启的传统,约翰·凯奇(John Cage)的极简音乐以及很多当代的极简电子音乐也是我经常播放的音乐,比如尼尔斯·弗拉姆(Nils Frahm) 和 马克斯·李希特(Max Richter)。除了古典音乐和极简电子音乐,有些我热爱的当代的音乐家里的歌曲也会出现在工作室,但更多会是我独自听的时候,比如约翰·列侬 (John Lennon)的《Imagine》, 鲍勃·迪伦(Bob Dylon)的《Blowing in the wind》, 唐·麦克莱恩(Don McLean)写来纪念梵高的《incent》, 和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的诗歌一样的歌曲,会带来一种莫名的感动。到了加班赶图的时候也会听Techno, 或者酷玩乐队(Coldplay)。最需要打鸡血的时候,我会听电台司令(Radiohead), 这样让我回想起年轻时候在纽约和同事们经常一起熬夜加班的经历。
我对音乐的喜好并不拘泥于形式和文化以及时间,我会被能打动我的音乐所吸引,和其他艺术相同的地方是,我能感受到共鸣,被感动,被震撼,受到启发,感受力量。
上面说的这些听着可能太严肃了,其实我夏天在美国西海岸乡下的高速上开车的时候,打开收音机放着西部乡村歌曲,那种感觉很和谐。音乐终究是为了一种氛围所创作的,这个和建筑是一个道理。
精彩推荐
模数:柯布西耶的魔术
法籍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本名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是现代主义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整个20世纪,建筑领域人才济济,但没有谁像他那样对现代世界的形态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你甚至可以论证,在柯布西耶之前并没有现代世界这回事。描述这样的人物,一个干巴巴的“建筑师”根本不够用。他躲进自己设计的渔家小屋畅想城市生活方式;一边抨击旧传统,一边创造新传统,立志让现代人都住进他发明的高层公寓。小时候他更想当一名画家,绘画老师让他去学建筑,他却咬牙切齿地说:“我对建筑和建筑师深恶痛绝。”若干年后,当他成了自己深恶痛绝的那类人,又开始为建筑立言。他把建筑的问题归结到度量和比例,写成一部赫赫有名的《模数法则》(Modulor,1950年);觉得不过瘾,又续写《模数法则2》(Modulor 2,1955年),作为总结,在书的最后一段大发感慨:“我骨子里是个音乐家。”似乎仍意犹未尽,终于在最后一次接受采访时吐露心声:“我骨子里是个数学家。”
多媒体音乐剧场:音乐与科技的美妙碰撞
多媒体音乐剧场将声音、影像、表演、灯光、行为、装置等多种艺术表现元素通过技术而共聚,以音乐表演为核心的实验剧场,是音乐科技在当今艺术中的新型样态。
作为旅美青年作曲家、指挥家、新媒体艺术家,郭艺帆的作品类型广泛,涉及到交响乐、室内乐、电子音乐、多媒体音乐剧场、声音装置艺术、舞蹈配乐、影视配乐等,也包括与计算机音乐编程、算法作曲、音响技术、传感器等相结合的作品。2022年8月,他与主创团队在广州大剧院成功首演了多媒体音乐剧场《弄影》,广受关注,是音乐与科技融合、碰撞的新成果。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陆敏捷就这部作品,和音乐与科技的关系,与郭艺帆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谈。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声学探索
(文章摘选自《希腊科学》第三章)
毕达哥拉斯关于音乐和声比率的“发现”是许多古代传说的主题,据称其中一些传说描述了他如何通过观察或简单的实验而得出了结论,比如注意到敲击时发出不同音高的锤子重量之间的关系,或者用不同量的水注入水罐,然后记下水量与敲击水罐时发出音高之间的关系。这些传说大都不可信,因为它们描述的操作事实上并不能给出所说的结果。但并非所有说法都是臆想。关于他测量发出不同音高的弦长,或者类似地测量音管中气柱的那些传说听起来更加可信,而且很可能反映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公元前5世纪末和公元前4世纪初所做的那种经验研究。特别是塔兰托的阿基塔斯(Archytas of Tarentum)收集了各种证据,试图确立他关于音高与其“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残篇1中,他的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提到了不同长度的长笛音管发出的不同音高。
天坛建筑与礼乐
中国古代的祭祀建筑,不仅与音乐在结构上相通,在功能上也密切相关。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祭坛,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其天圆地方的格局,象征着中国古人的宇宙观,同时也与中国的古代雅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中华礼乐文明在封建时期最完整的体现。
插图:老牛
天坛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原用于天地合祀,祭坛被称为“天地坛”,坛上方形大殿名为“大祀殿”。这种状况持续了百年,在明嘉靖时期发生了改变。嘉靖帝对祭礼进行改制,在原天地坛的南侧新建圜丘坛专用于祭天。失去天地合祀作用的大祀殿也被改建成了圆形明堂式建筑,祭坛功能更是在明清两代几经更迭。清乾隆时期再次对天坛增改,大规模改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布局完整的祭祀坛庙建筑群。
点击订阅⬇️⬇️⬇️
《爱乐》2023年第1期
「构建声音:建筑、多媒体、声学计算」
本期精彩
前奏 | 430赫兹的莫扎特
华彩 | 模数:柯布西耶的魔术
变奏 | 多媒体音乐剧场:音乐与科技的美妙碰撞
再现 |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声学探索
幕间 | 英国摇滚乐队平克•弗洛伊德
泛音 | 到 “彼岸”去,然后,世界就缩小了——说船
即兴 | 想象力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对话 | 从音而“藥”:专访阮咸艺术传承人冯满天
随想 | 室内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小册子 | 《从流入夜》 ,绿洲国王的自画像
专栏 | 袁乐—美国摇滚圈里的华人面孔
安可 | 天坛建筑与礼乐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爱乐》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爱乐》2023全年纸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