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周杰伦,也不能这么糊弄人啊
主题:疫情下,我们如何转型线上办公开展事业
S老板:创业导师
快来直播间观看
这是Spenser的第1226篇文章
在520前,叔的朋友圈里,铺天盖地都是“周杰伦线上演唱会”的预告转发。
叔不怎么听音乐,也感受到了朋友们的狂热。
但真到了5月20日,朋友圈忽然安静下来。
等叔问了,才知道根本没什么直播演唱会。
“直播”链接打开,就是一个录播,还是随处都能搜到的资源。
连问了几个朋友,都回答“看见是录播,立刻下头”。
然而,让叔感到魔幻的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营销叫好声——“超过崔健”、“4775万人同时在线”、“2天访问量超过1亿”……
注水的狂欢,真实的沉默,合在一起就像是在嘲讽:
人们的情怀就像是泡在水里的大蒜头,看起来生机勃勃,闻起来却是臭的。
1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学会一个词:唯快不破。
瞅准了个流量密码,哪怕还没破译完全,都需要尽快“复制成功”。
周杰伦这次的线上演唱会,无疑是在拙劣地复制流量密码。
“线上演唱会”就是疫情以来,视频号上的流量密码。
随手一数,今年视频号已经出现好几次现象级的传播。
3月31日,官宣的上海封城前夜,五百多万上海人民“云蹦迪”,满屏幕的“萝卜白菜甩起来”;
4月1日,张国荣逝世18周年,演唱会高清复原直播,1740万人缅怀围观;
4月15日,崔健线上演唱会演绎劳模,唱满了20首歌……
其他的线上演唱会,比如五月天、林俊杰、陈奕迅,也不可谓不是大量心思、可圈可点。
但是,腾讯不仅发现“线上演唱会”是流量密码,还发现这个密码自带捷径——看看张国荣的演唱会,不需要真人出镜、不需要新内容,只需要重播以前的演唱会视频,钱和口碑就都有了。
策划一拍大腿:周杰伦的演唱会,也这么搞!—— 虽然张国荣早已逝去,周杰伦还好好活着呢。
于是,大家都看到了,520、521连着两天,腾讯把随手就能搜到的2013年演唱会资源翻新了,还美名其余“免费的演唱会”。
如果打开直播链接,点开“礼物”功能,你就会看到腾讯音乐的旗舰店,上架了12件周杰伦的周边产品。
除此之外,这个“别开生面”的演唱会还有广告招商,不知道百事可乐的独家冠名权花费了多少。
资本的赚钱之道就是“暴力复制”:一个模式走通了,就朝死里copy,越少动脑子越稳当。
—— 哦,你问伤不伤周杰伦的口碑?
—— 害,只要房不塌,你管什么口碑?黑红也是红啊!
资本甩你一脸数据,让你看清现实:看看“直播”DVD后,腾讯音乐的股票,开盘就涨幅超过5%,真金白银不香吗?
本质而言,周杰伦是个内容创作者,所以叔是尊重他的,也尝试去理解他近几年的沉默。
哪怕他作为艺人,身材走样、唱歌跑掉了、喉咙倒嗓了,叔都没觉得他江郎才尽——毕竟,他是内容创作者,写出来歌才是本事。
然而,在这次“线上演唱会”变成“集体播放DVD”后,叔看到:他的创作诚意,已经和粉丝的情怀打包,一起被卖出去了。
2
失掉了“创作诚意”的,也不只是周杰伦一个人。
前几天,北大满哥事件沸沸扬扬:奥迪抄了满哥,但满哥竟然也不是原创,而是抄了2017年微博某博主,而这位微博某博主也不是原创……
层层套娃之下,固然有版权保护上的失败,但也因为内容创作者们变得焦虑浮躁。
同为内容创作者,叔不是不懂大家难在哪里。
内容行业也是“业”,作为商业行当,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变现,要染上铜臭。
作为创业的方式,很多人刚开始内容创作,就抱着“生存焦虑”——
该怎么样吸引眼球?用妹子是不是比小伙子涨粉快?该怎么样讨好受众?金主爸爸是不是喜欢?
内容成为产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竞争已经很激烈。
大众的G点越来越难以捉摸。
即便是再具有影响力的大V,都没有办法100%确定,下一个内容仍然能吸引到受众。
已经成功的,得想办法维持影响力;还没有冒尖的,想寻求分一碗羹的机会。
所以,一旦某个内容成功了,就会有大量粗制滥造的跟风品。
今天火了李子柒,明天就多了个越南田园博主,厨房、妆发、衣服一模一样,连奶奶和狗的配置也得相同。
在不确定性当中,创作者们都在努力寻找确定性,想尽快地赚钱、生存。
这次周杰伦的“线上DVD直播”,本质而言,就是资本尝试暴力复制一个刚发现的流量密码。
抛开创作者的风骨执着(虽然叔认为非常重要),即便从纯商业的角度理性地来聊,这种“快速复制流量”的手法,早已经不奏效了。
很遗憾地告诉你这个悖论:当你观察到一个内容市场时,这个市场已经消失了。
这种手法,只会让大众觉得厌烦:眼睛还没反应过来,手指已经滑开,寻找下一个有趣的东西。
如果你问我,内容创作的出路在哪里?
这也是叔接下来想要告诉你的。
3
叔有位朋友,特别擅长销售。
他对我说,销售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沟通,所有的销售技巧都是为了让别人相信你。
实际上,内容创业也是这样的。
内容具有穿透力,当我们持续发布有价值、有相关性的内容,是能吸引来特定的人群,并且获得他们的信任。
对消费者来说,想买样东西,去哪里买不是买?和自己信任的人做交易,明显更开心。
如果你是“内容创业”,而不是“用内容捞钱”,那么就不得不长远考虑——不要过度消费粉丝的信任。
叔常会感到,内容创业者们很惧怕真实的自我表达,不敢将自己置于公共的空间。
不要太担心过于“小众”,不要背上“被审视的包袱”,也不要担心自己的创作过于“随意”。
任何小众的,都可能成为新的主流。
任何自我的,都可能被标记为充满洞见。
我们每一天,都会看到不同形式的新内容产生:小说、真人秀综艺、对话体小说、虚拟偶像……
即便是诞生之初,某种形式和某个内容不是主流、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是这些内容依然能顽强地遇见自己的受众。
从小圈子被认可,然后寻求破圈的机遇。
内容的播种和耕耘,有时候会生长出难以预料的果实。
而内容创作者的诚意,是带着一点天然不造作,甚至有一定随意性的。
“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创始人唐·舒尔茨(Don E.Schultz)说:
“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公司,只有一件事情不能被模仿,那就是沟通的方式。
我们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才是唯一让我们与众不同的原因。”
VLOG现在是一种都随处可见的视频形式,但是,在引爆全球以前,其实只是一个非常随意的私人表达。
在Casey Neistat(被网友称作Vlog之父)第一次制作vlog时,YouTube上还是以搞笑短视频为主。
他在镜头前自言自语,然后又突然对准毫无准备的路人,随机进行提问。
甚至,他剪辑的方式对“科班”来说是反常识的——经常性一句话没说完,拦腰截断。
但是,因为他的表达是真实的,他的创意是新鲜的,他的故事是鲜活的,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人观看。
不断涌现的新鲜感,才是内容行业最为令人着迷的地方。
最初的创作,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这种随意,既可能创造冗余,也可能诞生多样。
有诚意的创作,是把创作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把灵感的收集、整理、编辑等等,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生活当中。
当你习惯自我表达,习惯把自己置身于公共的空间,就成为了一个创作者。
不要为了“追求流量”、“追求变现”,而去暴力复制所谓的“模式”。
在你自己的表达当中,包含了你的情感、习惯、感悟、独一无二的创作特征,而所谓的手法、技巧,在你成为你自己的过程当中,都过于渺小,根本不能成为障碍。
END
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送你一份福利:《我过去7年抓住6次风口的创业秘籍》
从公众号,自媒体,海外理财,到知识付费,房产投资,再到最近一次的视频号,我是如何提前判断趋势,赢得市场,同时,也把我的经验教训告诉你。
加我个人微信,我私发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