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出院了,推心置腹找我谈话。
你们是不知道,在奶奶这件事上,我有多怂。
关心则乱,你越爱一个人,你的软肋就越暴露在普天之下。
上周,我奶奶指标都还没降下来,就叽叽叽嚷着要出院,非要回之前的老破小养老院,我每天心惊肉跳的,连睡觉都睡不着。
医生一会儿一个电话,我跟大米俩人守在医院门口的酒店里,电话一响就跟炸雷似的,每天状况不断,搞得我俩都精疲力尽。
碰上个低情商的护工,不是把奶奶吓唬大发了,就是搞不定奶奶又喊我去擦屁股,四处起火,我都要被搞得神经衰弱了。
最后还是汤大米,当机立断,拍板定下了奶奶的出院转运方案,安慰我说,大局已定,就这样了,就这么做。
“不要无休止地顺着她的情绪,
我们要坚定
给她更好的生活。”
然后,大米就把我赶回北京了。
因为只要我在,我奶奶会更叽叽,她跟别人没那么亲近,不好意思叽叽叽叽,提出各种特殊要求。
转运当天,提前一大早7点Emma就去办出院了,找了个温州老乡直男朋友,去陪我奶奶唠嗑,耗过早上的时间,护工和老头子收拾东西准备出院。
中午前,老太太总算顺利到护理院,无创呼吸机、医生护士、供氧气、基本医疗措施都配齐。
我担心的那些鸡飞狗跳都没发生,我妈也没出现,如大米安排的流程有序进行。
第二天,我们的人撤退后,我安排了每天1个朋友大家接棒去看她,我加上了奶奶的老姐妹、老邻居,她的亲妹妹,我南京姨婆,每天给她打视频电话。
奶奶家的隔壁邻居吴阿姨,给我发了好多好多好多59秒语音,让我突然觉得,我自以为很了解奶奶,但其实根本没那么了解。
奶奶总是跟我们说,她是因为惦念老邻居,对街道居委干部有感情,要和喜欢的老人一起住,才自己打电话让街道派车接她去社区养老院。
每次我提出想给她换更好的环境,她都坚决不要,说是因为这里领导关心,老人关系好,大家熟悉。
邻居吴阿姨跟我说,那家社区养老院,一个月只有4300,奶奶的退休金刚好付得起,她就是不想花子女的钱,她怕给你们添麻烦,不想欠人情,什么人的情都不想欠,她要靠自己,有多少能力,过什么条件的生活。
她老说年轻时打仗,野战医院的条件更差,过集体生活过关了,一天两个硬馒头就咸菜,多苦的日子都熬过来了,她不怕苦。
都以为她是因为和老人关系好,但实际上,奶奶没少跟人埋汰过,院里的老人不像以前书画社的老人,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奶奶是个有很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人,她有频繁的社交需求,她爱画画,爱看书,爱看新闻,爱学习,但那里的老人,唯一的爱好就是搓麻将,奶奶参与度很低。
老人重病的常年瘫着,能活动的天天搓麻将,剩下我奶奶一个人去大屋看电视。
如果不是邻居吴阿姨跟我说那么多,我真不知道奶奶对原来的养老院一直都是客客气气隐忍的心态。
入住护理院第一天,奶奶就跟护工钟姐说,这里真好呀,要是以后一直住在这里也蛮好的,就是不知道要多少钱。
当时我内心是震惊的,我们真的是费尽心血,让她什么跟钱有关的都不知道,买什么都不会告诉她价格。
泰康、星堡我们都去看了,都排上队了,现在上海的养老院还是封闭状态,不出不进,没有开放。
第二天,奶奶给我发了很长的语音,说这里条件太好了,医生、护士、阿姨都特别好,尤其是吃得好,早饭也特别好,第一天来就睡了7、8个小时,睡得特别香。
我听了很心酸,这家护理院并没有很好,一个月一万多的水平,可见她之前的生活环境是有多差啊
大米选这家,只是因为有呼吸机,医疗设施全,离奶奶家近,并不是什么多奢华的养老机构。
仅仅只是干净、明亮、医疗措施齐全、三餐两点有小厨房现做,每顿饭我叫阿姨让她自己选个菜,不要告诉她要额外加钱的,就说都有,让她自己选。
就这么基本的配置,奶奶都已经觉得很好很好很好了,听得我心里很难过。
医生在她的出院小结上写了,严重肝损伤、三级高血压(危重)、入院时呼吸衰竭,建议居住在有基本医疗支持的养老环境。
我们连出院准确日期都不敢告诉奶奶,怕她又打电话找人把自己拉回去,医治都跟她说做好出院准备,听医生的,听医院安排。
结果,奶奶才住了3天就跟我说,真的好好,就是没想到我生个病,还要让你破费。
汤大米说,按置奶奶这件事,没有任何人焦虑,只有你最焦虑,因为你在乎奶奶的感受,除了你没有人在乎奶奶的感受。在正常人看来,奶奶不可能自己走回家,所以只要给她送进去,就了事。
只有你,因为你太在乎她开不开心,心里舒不舒坦,吃喝拉撒满不满意,小情绪又没有得到安抚,所以你才会焦虑每一个细节。
其实,汤大米说的是对的,我习惯于给奶奶体贴的照料,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
我知道她每天都想看党报,想了解国家大事,每天早上我都给她整理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每天都让护工扶她去活动室,在楼里遛弯。
把一周看她的朋友都安排齐了,上上下下都打点好,奶奶想要感谢之前在医院照顾她的医护人员,我也都安排好了年货。
昨天,之前的养老院老师给奶奶发微信,说想她,盼着她回去。
我以为奶奶今天会跟我叽叽叽,结果奶奶给我发了很多条59秒,思路无比清晰。
总结来说,大概就是几个中心思想👇
1、我不想靠孩子,自己有多少钱,过什么样的生活。
这么多年,我想不要给你们添麻烦,不到万不得已,我什么事都不想跟你们说,但是我这次,靠我自己真的没有能力扛过去了。
这次新冠病毒,这是时代的病毒,这是国家问题,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国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靠自己解决不了,只能等死了。
第一天,护工说我阳了,咳嗽咳到尿都漏了。
我躺在床上,想了好久,想想自己,这次估计是要被推出去,烧掉了。
一个快90岁的老人,就算被烧掉了,也没什么可惜的,毕竟我已经不能为你们,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了。
我已经是个对国家、对家庭没有贡献的人了,烧掉也不可惜了。
国家的问题,总是要有人死吧,我死也就死了。
奶奶一本正经跟我说烧掉的时候,我在心里默默道,那你是不知道,烧掉要排队排两个月
2、我想通了,我不吃苦了。
我吃苦把身体吃坏了,我吃苦吃出了毛病,受苦的还是你。
不想给你添麻烦,结果最后还是给你添了大麻烦,你要放下老公小孩,放下公司,飞过来陪我。
你给我买的每天喝的保健品,我们院里的老人也想买,让小孩买,小孩都说太贵。
我住在医院里,你每顿饭还要再给我叫那么多加菜,每天都要为了给我加餐多花几百块钱。
你给我吃的燕窝、花胶,我都舍不得,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吃,我一周才舍得吃两碗花胶。
我妈妈还活着的时候,我们老家我和哥哥、弟弟妹妹小时候下课回来,阿姨会炖花胶,做桂花糕,每周吃一次燕窝,一次花胶,一次海参,这些东西贵,我都知道。
我和我哥哥咳嗽的时候,妈妈都会叫阿姨花胶炖梨,莲藕汤里也会放花胶。
你别骗我说不贵,我们老家吃鱼胶,我知道是贵东西。
在这里每顿饭,点小锅菜,你不要骗我不要钱的,我知道一小碗黄豆猪脚汤要30块的,请阿姨洗个头都额外要付钱的。
我都知道。
听她说完这些,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我已经跟护理院上上下下都关照过了,千万不要让奶奶看到小锅菜那个菜单,上面有价格的。
跟她说不要钱的,每顿饭都可以自选,搞半天我奶奶早就知道了
我快速在脑子里转了一圈,编了一大套,跟奶奶说,我们公司敬老开销都可以报销的,因为我们公司有相关的投资生态产业,有专款慈善,武汉疫情、河南大水,我们捐了几百万了,和北京、上海的孤老、孤儿机构,都有定向的捐助。
大意就是,真的都可以报销,你不花,我们也会花在其他老人身上。
虽然听起来有点扯,但是我义正严辞地给奶奶掰扯了一通,这些事情都是真的,报销当然是哄她的。
谢天谢地,我奶奶终于信了
总算松了一口气
奶奶终于舍得把我寄给她的年货礼盒的花胶拿出来吃了,之前她都不让护工拆,说是要送给上头领导,还让我给医院送锦旗。
奶奶是老思想,当年的花胶确实是贵,那是50年代的江南,阿姨会泡发,会炖燕窝花胶的人家,可不贵死人么
这年头,吃点稀贵滋补也没当年那么贵了
每年的年货礼盒,限定口味,都比平时单买要划算很多,考虑到大家要送人,要暖心体面,自己吃要料足花胶块大夯实,不腥气。
通常品牌的礼盒,都会比单买贵。
但大眼睛每年的年货礼盒,算下来都比单买要划算,等于免费升级礼盒装。
因为本身每年每个重大节日的限定款,是为了能加深我们和老业主的情感链接。
很多很多年后,再回想起春节团圆日,会想起我们互相陪伴了很多年,所以年货礼盒每次都不会比平时零买贵,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我查过之前平时大促买的价格
6瓶装,最便宜的红枣藜麦口味,75g一瓶,算下来44.3块/瓶,平均1g=0.59元。
这次礼盒是150g大金碗,相当于之前红枣的2瓶,我买的是3盒装798,1盒6碗,一共18碗
798/18=44.3,算下来是1个大金碗,150g,是44.3块,平均下来1g是0.29元
三毛钱,
能吃到花胶?!
还是年货礼盒?!
3毛钱买1g花胶这种事儿,连我奶奶都不信。
只有过年才有限量彩蛋,过年会推出限量的海参花胶小佛跳墙,每年都有很多老业主习惯拖到大年夜再买。
但通常那会儿就已经卖空了,因为每年过年前最后一个星期,我会集体采购送给创投圈、演艺圈、时尚圈支持过我们的合作伙伴。
老有人说,啊,昨天看还有1千多库存,怎么今天突然没了?
因为不止我一个,有海量的送礼需求啊
今天为了崽想看老虎,去了家巨坑爹的餐厅,东西巨难吃,都是预制菜,吃了600多块,我全程只吃了几口鸡块,都没点主食,因为真的太难吃了。
饿着肚子回到家,老公警告我说,你最好把自己填饱,我可没功夫陪你出去再重新吃一顿。
我说你放心,我也没有时间跟你耗,我一碗花胶5分钟就填饱自己了
就是这么简单,对一个想备孕不想胖的中年妇女来说
0脂肪,高蛋白,吃花胶,是最懒人躺赢的方式了
虽然这么跟我奶奶说,她一定不相信,她绝对不信,这么大一碗只要40块钱,而她每天早一瓶碗一瓶的拉面燕窝,单买却要100多一小瓶。
幸亏我奶奶数学不好,她最近喝燕窝跟喝甜汤似的积极,生怕自己的肺好不了
奶奶一个劲儿谢我,我安慰她说,你不用谢我。
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教育出好孩子,你的教育好换来了孩子对你孝顺,是你值得拥有最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