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研CNN加速器,ADI深度布局边缘AI MCU
如果要从这些年的芯片业中评选出十大热词,AI绝对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因为算法和技术的进步,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应用在全球空前繁荣,这就带动了AI芯片及相应供应链的发展。根据QYR的统计及预测,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AI)芯片市场销售额达到了56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50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6.6%(2022-2028)。
在这些暴增的需求背后,主要涌现了两类AI芯片的身影,分别是云端和边缘端芯片。其中,边缘端AI芯片因为无处不在和使用场景的多样化,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传统和新兴的厂商正在涌入这个市场。
ADI也通过发布一系列AI MCU,欲成为这个市场的关键角色。
出货超10亿颗的MCU资深玩家
在谈到ADI的时候,大家可能率先想到的是该公司在模拟器件方面的实力。但其实ADI在MCU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尤其是通过近两年对Maxim的收购,让公司在这方面的实力如虎添翼。
正如ADI中国技术支持中心高级工程师辛毅所说:“虽然ADI公司以其出色卓越高精度的信号链和电源产品闻名于世,但是在微控制器领域的投入也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从他的介绍我们得知,从1995年至今,ADI MCU产品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0亿片。在产品布局方面,则经历了从2002年之前的8051系列的MCU,到2004年以来的MAXQ系列的MCU,再到2012年之后的ARM内核系列MCU,以及2020年至今的AI MCU的转变。
辛毅表示,ADI的微控制器产品除了具备通用的基本微控制器所有的功能外,在许多特色领域上也有着出色的性能;在功耗方面,这些MCU具备灵活的操作模式和超低功耗,可以大大提升电池寿命,延长系统续航时间;来到接口方面,ADI的MCU具备高速安全的多时钟选项,可以优化程序性能;至于通讯方面,ADI的部分产品更是集成最新的低功耗蓝牙(BLE)模块,支持远程模式和BLE音频等特色,从而允许设备在更远的范围内进行通信。同时,ADI还针对大多数产品提供完备的评估方案和开发示例,硬件包括评估板、演示套件等,软件包括SDK、库文件、驱动代码等,从而助力用户全面了解产品性能、加速产品开发。
此外,ADI还具备30余年的MCU的IP保护和信任根研发经验,极大增强系统安全性,帮助安全敏感型的设备制造商快速、高效地为其产品增加安全加密、密钥存储和防篡改功能。
“简而言之,ADI的MCU产品具备功耗低、接口优、通讯新、评估全、开发易、安全强等六大特色。”辛毅总结道。他同时指出,ADI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MCU给客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2020年至今,ADI在传统MCU的技术上开拓创新了崭新的边缘AI MCU,从而可以在电池供电设备中轻松实现物联网人工智能。
据介绍,根据功能应用的不同,ADI的MCU产品主要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是低功耗MCU,具备小体积、低功耗、大存储的特点,这类产品相对比较通用,也很实用,适用于工业、物联网、医疗、消费类等各类产品;第二类是安全MCU,具备安全的系统架构,具有很强的抗攻击加密能力,可以用在对安全性能要求较高的智能机器或者终端上,比如POS机、读卡器等等;第三类就是AI MCU,其特色就是可以将AI推理从云端推向边缘端,从而助力电池供电的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设备,比如说智能家居、人脸打卡、语音控制等应用。
如辛毅所说,针对MCU的应用,仅仅拥有芯片是不够的,所以除了MCU产品本身以及MCU评估板、最小板和参考设计和许多丰富的文档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外,ADI还提供许多支持资源方便简化用户的设计,包括立足于客户痛点的专业支持团队、轻松集成的驱动例程、大方简洁的机械设计、稳健可靠的评估套件以及清晰易读的手册指南。这些支持资源可以大大简化客户的研发流程,让客户对ADI的MCU产品轻松上手。
正是得益于上述丰富布局,让ADI有能力在AI MCU市场大展拳脚。在辛毅看来,AI MCU已成为ADI微控制器系列中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产品。
基于自研CNN的AI MCU惊艳登场
在与媒体的沟通中辛毅表示,AI MCU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他所说,由于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会产生海量的数据处理需求,唯有AI强大的计算能力才能够胜任,于是IoT技术正在与AI技术发生深度融合,从而产生AIoT(也就是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概念。
又因为物联网通常意味着低成本和低功耗,这就催生了AI MCU。ADI的边缘AI解决方案MAX7800X系列就应运而生了。
如上图所示,这个系列产品具备特殊的架构,由两个微控制器内核(ARM Cortex-M4F和RISC-V)加上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加速器构成。这一架构针对边缘进行了高度优化,数据的加载和启动由微控制器内核负责,而AI推理由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专门负责。
具体而言,ARM Cortex-M4F内核主要是做一些应用和通信,这是已经分配好的,同时内部还配有FLASH和SRAM。而RISC-V则是一颗采用32位精简指令集设计小内核,主要用途是配合CNN来工作。“由于CNN工作时需要输入一些原始数据,比如图片、声音、波形等数据。在通过通信接口或者图像camera接口输入进来后,这个RISC-V内核就将这些数据搬运至存储空间,再让CNN来用。”ADI MCU产品线资深业务经理李勇在对这个芯片架构进行解读的时候说。
为了实现该系列AI MCU的低功耗,除了在内核的选择上着手外,ADI还在芯片设计的时候引入多个时钟源,在低需求应用中用低频率的时钟源,以达到显著降低功耗的目的。此外,ADI将电源管理、通信接口、比较大的memory、甚至是电频转换芯片也集成在芯片里面,以更高的集成度进一步降低功耗。
正是由于独特的架构和完美的分工,与运行在低功耗微控制器上的纯软件解决方案相比,ADI的MAX7800X方案具备更高的数据吞吐量,速度提高了100倍,但是成本仅仅是FPGA或GPU解决方案的零头。相比于微控制器加上DSP的方案,ADI方案的功耗不足该方案的百分之一。因此,ADI方案可以在功耗、速度、成本三个方面达成最优的平衡,加上其小尺寸的优势,是边缘AI应用的理想产品。
目前,ADI的边缘AI解决方案MA7800X系列已推出MAX78000和MAX78002,这两者都是基于Arm Cortex-M4F和RISC-V的低功耗微处理器,搭载专用的卷积神经网络加速器执行AI推理。其中,MAX78000可支持多达3.5M的模型权重,MAX78002则支持多达16M的模型权重。
和ADI其它MCU系列产品一样,针对MAX7800X系列产品,ADI同样推出了许多支持资源,包括数据手册、应用笔记、评估套件、参考设计、教学视频、工具、例程,帮助用户基于MAX7800X系列进行进一步的AI研发。用户可以在ADI官网上或者GitHub上找到这些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拥有深厚技术的厂商,ADI的系列新品中的RISC-V内核和CNN都是自研的,这也让他们未来在边缘AI MCU的创新上拥有了更多的可能。
“ADI一直以客户为中心,会根据产品性能需求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具体到架构的选择方面则比较纯粹,是基于对性能、功耗及成本方面的考量,希望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元、更优化的解决方案。未来一些比较小的芯片,一些比较简易化的MCU,一些控制比较简单的产品可能会直接采用RISC-V来做。”李勇说。
来到CNN方面,据介绍,ADI的CNN有64个主频为50MHz的8位处理器,周围还分布了很多存放权重数据的memory。因为该加速器没有那么多寄存器需要去管,可以直接取值,运算了再放出来,能够节省大量时间,运算也非常快。又因为该设计是硬件完成,所以比传统微控制器的处理速度要快得多。同时,该加速器在工作完还能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带了更低功耗的体验。
“ADI的边缘AI解决方案具备速度快、无需外部存储、时钟控制灵活和超低功耗等四大特色,因此对于需要使用电池供电、需要及时决策的物联网设备来说特别合适。”辛毅总结说。
在问到对于公司MCU产品线未来的发展规划时,李勇告诉记者:“考虑到ADI在工业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再加上拥有ADC、DAC、放大器等优秀的模拟前端,ADI可以进一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
李勇补充说,ADI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在中国有很大的服务支持团队与本地客户紧密配合,公司在中国也有专门的产品事业部,会针对本地市场需求调研、定义、研发、销售和运营产品,并逐步完善本地供应链与生产合作体系。
“我们很看好中国市场,也相信ADI能与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和低碳化发展。”李勇强调。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3277内容,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半导体行业观察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识别二维码,回复下方关键词,阅读更多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回复 投稿,看《如何成为“半导体行业观察”的一员 》
回复 搜索,还能轻松找到其他你感兴趣的文章!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