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松:亚洲沉没科技2023-01-11 13:01经过过去四十年的全球暖化之后,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很多城市或岛国的生存正在遭到威胁。根据日经中文网报道,美国罗德岛大学研究人员使用人造卫星测量了2015-2020年全球99个城市的地面下沉速度,结果显示在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有17个位于亚洲,其中下沉速度最快的是天津,每年高达52毫米以上,印尼的雅加达、泰国的曼谷也居于前列,以至于占亚洲总人口的约三成、总数达12亿人都在面临洪水的危险,参见下面的两张图。印尼的雅加达是很多城市的缩影。目前雅加达6成以上面积已经来到海平面以下,被称为“零米地带”,见下图。世界银行指出,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5年雅加达北部将下沉到海面以下4-5米,相当于整个城市都将沉入海底。考虑到相关维护成本太高在经济上毫无意义,城市就只能被动废弃。就因为这个原因,印尼已经决定将首都从雅加达搬迁到东加里曼丹省(下图),新首都的名称被命名为为“Nusantara”。造成上述海进(又称海侵)的原因之一可能与城市人口过多以至于地下水被不断超采、导致城市下沉有关,但基于海进已经是全球的普遍现象,因此,过去四十年的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很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因气候变化导致海进或海退一直伴随着地球和人类的生活。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地球上的末次冰期是第四纪更新世(“更新世”指的是距今1.17万年前至距今258万年前)内发生的一次冰河时期,大约从距今7万年前开始,约1.15万年前结束,历时近6万年。在这次冰期期间,中国东部海平面发生了超过120米的大幅下降,东海、台湾海峡露出了海底成为陆地,长江古河谷下切了数十米,导致冰期之后的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的沉积高达80米,这是典型的因气候变冷导致的海退。在这样的时期内大量的水在陆地形成数不胜数的冰川(冰山),进而导致海平面大幅下降,也就形成了海退。当时由于海底被大面积裸露出来,只要您愿意就可以步行到台北或日本列岛。末次冰期之后就是气候变暖,在变暖的过程中当然就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到距今7000年前左右,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平面上升到了最高水位,当时的平均气温比现在还要高1至2摄氏度、海平面比现在高2米左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海岸线抵达了现今镇江、扬州一带(见下图),上海、苏州、南通、连云港、杭州等长江三角洲的广阔地区都变成了一片汪洋。其后的数千年中全球气候逐渐转冷导致海平面开始下降,逐渐形成目前的长江三角洲河口环境。气候变迁是形成海进或海退的主要因素,但却不是唯一因素,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赤道地区就会形成海进,自转速度减慢时两极地区会形成海进;地球构造运动导致洋中脊扩张加快、体积增大,也可发生海侵;地球膨胀也会导致全球性海侵,等等。中国西汉时期曾经出现一场大规模的海进,一般就被认为是地球的构造运动(地震)所导致。我国的地理特征是,西部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东部大部分是丘陵和平原,山川河流大多都是自西向东的走向,自西向东的河流就会从黄土高原携带巨量的泥沙在入海口处不断堆积形成广阔的冲击平原,这就会让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宋朝以前黄河在渤海湾入海,黄河携带的泥沙就在入海口附近不断堆积,导致海岸线不断向东延伸,下图显示出不同时期的海岸线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上是向东不断推进。不仅渤海湾如此,其他地区也受到中国地理和河流流向所影响。唐宋时期的江苏盐城为一个临海城市,古城城东距离大海不到1公里,这里曾经盛产海盐,盐城之名也由此而来。今天盐城有一个名叫范公堤的遗址,这是北宋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捍海堤坝(见下图中的范公堤,全长约300公里),这里在当时就是海。但到了15世纪的元末明初时期,大海已经在城东的15公里,明末的17世纪初期大海在城东的25公里,到了19世纪中叶大海已经在城东50公里开外了.今天的距离大致差不多是60公里,海岸线东移的十分明显。虽然基于中国的特殊地理因素和河流流向因素导致东部沿海海岸线倾向于逐渐向东延伸,但西汉末年以渤海湾为中心发生了大规模海进导致海水反向陆地大幅度扩张。《汉书·沟洫志》记载“河入勃海……海水溢西南出,浸九百里,九河之地已为东海所渐矣”。这里的“九河”有特定的含义,在远古时代,古黄河在河南北部的孟津县附近向东北方向散开,形成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九道河流,统称九河,因此“九河”就是古黄河下游支流的总称,今天的天津地区,河北省的沧州、廊坊、河间等地都属于“九河下梢”,最后九河在天津大港地区合流为一注入大海 。《尔雅·释水》中说到“禹疏九河”,这个“九河”指的也是上述九条河流,九河故道经流之地,由于河流饱含泥沙,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成灾,禹就带领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黄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势,最后有系统地疏通了河渠,把洪水疏导出去,这就是“禹疏九河”。《汉书·沟洫志》所记载的“浸九百里,九河之地已为东海所渐矣”,说明九河流经的广阔地区已经被海水所淹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谭其骧教授研究认为当时“其海浸范围当今渤海湾4米等高线以下”,即相当于将今天的海平面硬生生抬升了4米,考虑到该地区都是低海拔的平原地带,也就说明沿海的广阔地区都成了海洋。今天津、黄骅等地有几十处文化遗址,它们不是东周、西汉时期,就是隋唐时期,其间唯独缺失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址,说明这些地方在当时确实都被海水说侵没(也就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直到隋唐时期该地区才重见天日,重新成为陆地,重现人类活动的痕迹。西汉时期的这场大海进也一样影响了南方。福建泉州是非常典型的临海城市,在泉州故城遗址上已湮没有2米深的淤泥,海进之前的许多村落、城市被海相地层压置,至公元6世纪海水陆续退出之后才又形成新的村落与文化层。其中唯独缺失公元1—5世纪的人类活动痕迹,这说明在这五百年中该地区也曾经成为浅海,这个时间段与与渤海湾海进事件的时间段基本对应。很多人会认为上述情形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实不然。气候变化有节点,就像冰升温到了零度就会融化一样,零度就是那个节点。全球气温上升达到节点之后,冰山就会加速融化,沿海陆地就会加速沉入海底;下降到节点之后,冰山就会加速前进,海水加速后撤。一般认为如果以现在的温度为基准,气温上升1-1.5度全球沿海地区就会被大面积淹没(类似重现7000年前长江三角洲的场景),如果下降一度,我们就会回到明清小冰期时期,广东海南等地也会狂降暴雪,这意味着海水明显后撤。也就是说我们目前几乎正处于最好的气候环境之下,这是上世纪以来地球人口出现大爆炸的气候学基础。今天的人们因海进导致很多城市、村镇受到威胁而忧心忡忡,环境主义者力主通过人的经济活动减少碳排放以抑制海进的进程,这种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人类在灾害面前也必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但人类的活动在这些海进或海退过程中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距今7000年前,人类的活动还很少,但一样可以因气候变暖导致大幅度海进,让长江三角洲的广阔地带成为一片汪洋,而西汉时期因地质活动也一样可以导致大幅度海进,因此,人类的活动到底在海进或海退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多大的作用是十分值得斟酌的。认识海进或海退的根本规律,然后顺从自然,或许才是更合理的举措。《如松〈道德经〉感悟》销售链接:https://item.jd.com/12837347.html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36503.html《如松看财富之道》销售链接:http://item.jd.com/12054343.html《如松看人权货币》销售链接 : http://item.jd.com/11993888.html《如松看货币之道》销售链接 : http://item.jd.com/11705115.html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