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外贸圈“小巨人”
刚刚结束的131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设定了包括“专精特新”在内的企业标签,为客商从众多供货商中发现具有竞争力的优质技术和产品提供商提供了重要线索。工信部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工作目标,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经贸合作环境,培育和支持具备特定细分市场技术优势的“专精特新”企业不仅有利于经贸合作的稳定发展,也将为其他企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的经济中都离不开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成为市场活力的源头。美国不仅通过法律明确了对中小企业产品的强制性政府采购比例,还将相关准则带入并影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准则。WTO不仅将给予中小企业差异化待遇作为通行规则,更在能力建设上强调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伴随WTO成员数量的持续增加,对中小企业优待已经成为共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专精特新”企业三大优势
“专精特新”企业并非普通的中小企业。工信部在培育时强调,其至少有3年的连续经营时间,且需要有省级工信部门认定和重点培育的基础。这些企业具备三方面特性,有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的良好潜质。
第一,坚持专业化发展战略,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剧了原本紧张的全球供应链,使得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显著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大行贸易保护主义之道,市场对未来供应的担忧又促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库存,造成了供应链不稳定的恶性循环。作为全球工厂,中国制造具备一定的优势和基础,若无法正常供应,对全球产业链的巨大冲击已被多次证明。稳定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支持,但规模并非一切。复杂的汽车产业链上几个零部件无法供应,就可能会导致所有工序被迫停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是供应链保持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仅国内的产业发展需要这样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和投资网络也会进一步增加国外市场与中国的联系,使得国际协同与合作更可持续。
第二,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研发投入的中小企业是新发展格局建设的活力来源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决策机制和敏锐的市场感知能力,往往推动着技术进步的进程。虽然从资金实力来看,大企业可能有着更强的研发能力,但大企业所做的研发和中小企业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面向市场应用领域,中小企业的研发速度和效率都可能更高。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专精特新”企业可以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并取得比较显著的效益。作为“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寻找和把握市场机会,在市场发生变化后及时进行调整,有可能获得更可持续的发展动力。国内大循环的建立并非既定规模和方式的重复,而是需要以不断迭代的方式实现循环的强化和升级。只有国内大循环的动力更为充足,才对吸引和建立更为多元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基础。获得“专精特新”标识的中小企业,其发展模式、管理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其研发产出的技术和成果也可以与其他生态系统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形成互补配合。
第三,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的中小企业可能获得超越短期机会窗口的发展条件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3年时间,但企业的发展可能考虑的周期更长远。以长期发展态势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可以降低发展风险。此类“专精特新”企业公司治理规范、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生产技术、工艺及产品质量性能国内领先。虽然与生产关键零部件和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相比,其表现可能并没有那么突出,但其角色非常重要。这些“专精特新”企业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业带动,为市场发展的方向和价值标准提供引导。新发展格局建设所强调的发展不是不考虑成本的发展,而是需要综合平衡发展收益与包括社会、环境在内的成本的发展。这些“专精特新”企业注重绿色发展,对其上下游的企业的行为模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尽管还没有成为行业龙头,但凭借较好的品牌影响力,它们具备成为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企业的潜力。
“专精特新”与外贸企业形成“互动”
“专精特新”企业与外贸企业并非相互独立的两个群体,不少“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实现国际化发展之路,而外贸企业中也有部分属于“专精特新”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支持
伴随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中国外贸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各国也都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近年来,全球外贸环境面临较大压力,在2021年显著复苏后,2022年的国际贸易可能承受较大的压力。作为对外贸易的基础,产业的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非资源型商品而言,能否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在当前的多边经贸规则约束下,为企业提供降低商品价格的补贴是不符合WTO基本理念的,而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来扩大出口既符合需求,又有现实基础。“专精特新”企业在产品生产、服务和消费者需求响应方面的特点,可以与行业领先企业相互配合,使得中国制造可以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稳定的占有率。虽然其产量和产值可能不大,但作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可能显著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仅是出口,这些企业也是进口的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稳定发展会吸引更多全球合作伙伴与其建立供应链联系,需求的集聚有利于促进更为稳定和多元的贸易进口。
外贸的发展同样将促进“专精特新”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贸易本身是各方交换优势资源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国际贸易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也帮助企业降低了发展成本,提高了发展效率。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基于互联网的国际经贸合作在疫情后获得了更大的动力。各国对技术的需求、期待和重点发展方向都有差异,技术的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比先进性更重要。“专精特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需求旺盛,需要与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可能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国际贸易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利益实现的渠道。中国外贸的发展促进了新发展格局的建设,也改变了包括“专精特新”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确定最优市场目标的对象。部分企业可能从海外市场中发现商机,获得更多市场支撑,从而在部分市场出现需求减弱的时候依旧可以保持稳定的发展。
发挥企业优势,助力新发展格局
面对全球经贸形势的不确定,需要做好引导和协调,使“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为新发展格局的建设提供更为精准的支撑。
技术进步需要各方的参与和配合。其中,基础研究是各项应用技术的必备条件。推动基础研究的进步还要靠广大的科研机构。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长远发展谋划的企业,也把对应用技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基础研究作为其发展重点。关注和了解“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痛点,以基础研究支持应用技术的升级换代和系统性发展,是各项“专精特新”技术得以保持生命力、避免因缺乏技术配合和充分应用场景而昙花一现的保障。
市场的作用应与系统的谋划相结合。“专精特新”企业大多看准了发展的机会,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伴随社会需求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技术的代际更迭可能不可避免。通过早期的协调和谋划,对企业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做出引导,能有效降低资源配置的随意性,使得企业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更多地用于具有长期较高收益的研发领域,少走弯路,降低发展中的机会成本。
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中应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与一般中小企业相比,“专精特新”企业有着较为特殊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良好的发展,应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增加敏感性,鼓励具备优势的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应强调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核心位置,避免以行政命令等方式干扰企业的正确决策,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尽管受政策环境预警和市场波动冲击,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面临的不适应和差异性较为明显,仍应充分理解我国政府对有关人员流动的管理。采取合规方式减少限制措施对跨境资本流动的明显制约。由于“专精特新”企业数量相对有限,需要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中,更为充分和有效地用好有限资源,形成更为稳定的国际贸易,为区域内各方的价值提升服务。
当然,中国的企业数量多、来源广。中国在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同时,其他经济体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格局仍在加速调整和变化。中国的“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明确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服务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点区域。
(本文作者系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资料来源:《进出口经理人》杂志2022年第5期
编辑:Sofia 媒体合作:010-88379140
声明:本文所用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觉得不错,点击右下角 “在看”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进出口经理人
商务利器,天下生意
长按二维码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