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刚时代”的外交风尚
这周有个挺重磅的消息,但被多数人忽略。
就是新任外交部长秦刚上马后,俄罗斯外长致电疏通关系,结果中方的表态出人意料,称中俄关系应该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之上。
这听起来似乎也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风格,但是眼下的光景比较特殊,俄罗斯发动了被国际社会认定为不义的战争,正处于被世界孤立的境地。所以中方如此表态,对俄罗斯来说已是一种委婉的疏远。
然后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外交部曾有过高调的亲俄言论,即中俄关系上不封顶,没有禁区,没有止境,没有上限。从亲密无间的“三个没有”,到刻意保持距离的“三个不”,也被外界普遍认为是中俄关系的重大转向。
这当然算是新年的一个利好消息,俄罗斯原本就是地缘政治的毒瘤,亲俄致贫,疏俄致富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外交魔咒。加上这次因为战争触发众怒,中国明哲保身,不被俄国拖下水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是就目前来看,这次对俄外交战略转折,也未必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首先从秦刚由驻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长来看,就是释放一种亲美信号。虽然驻美大使升任外交部长在中国早有先例,但秦刚有别于李肇星和杨洁篪,是从美使直接升任外长。
然后在秦刚上任之前,中俄刚刚敲定了重大的战略合作,即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以贫瘠的远东,神奇地拿下了中国1600亿美元的投资。这在国际上立马引发了中国正式倒向俄罗斯的遐想,要知道梅德韦杰夫的新职位是军工委副主席。而后秦刚直升外长,显然有安抚西方社会之嫌,算是一种政治平衡术。
所以,对俄罗斯的“三不”,究竟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还是安抚国际舆论的一种战术,尚难以定论。我觉得接下来的关键,要看中俄的远东合作是继续推进,还是无疾而终。
上个月中俄远东合作传出后,国内的亲俄派沸腾了,说俄罗斯远东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金矿,中国这回发大了。既是俄粉,必然抛弃了历史和最基本的常识,不值一驳。但恰恰又是这群人掌握着话语权,所以还是得说道一下。
俄罗斯自身就是靠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发家的,中国又是大买家,他们会把能源交给你?黄金对各国来说都是战略储备,怎么可能拱手让人?而且是主动找上门的生意,我想哪怕脑子再怎么不济,也应该有所提放吧?
普京主持的东方经济论坛,目的就是为远东地区拉投资。但连续办了十来年,还是鲜有人上钩。道理很简单,投资是追求回报的。
中国地理上有一条非常著名的分割线,叫胡焕庸线。该线以东占据了中国96%的人口,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此处。
现在你把该线以西单独划出来作为一个特区,说便宜你们美国人了,快来投资北大荒发财吧,人家会做这个冤大头吗?
而且俄罗斯远东地区现在还真远不如中国的胡焕庸线以西,虽然占俄罗斯40%的领土面积,但6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只占俄国7.5%的人口,仅仅几百万人。1600亿美元,人均投资额超过10万人民币,就这样砸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
然后,这6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中国2/3的领土),绝大部分都是极寒的莽荒之地,基础设施连非洲都不如,气候又恶劣。别说1600亿美元的投资了,光是造桥,修路,交通枢纽等基建投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罗刹国哪是叫你来投资的,分明是要你帮忙开发,搞慈善的。
如果真是去采矿,搞能源,即便是农业,也就算了,但人家指明要求投资工业,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等。以作为俄罗斯在国际制裁下,恢复经济的造血组织。
这对中国来说,不仅要耗费天量的财力物力,甚至还可能因此与西方社会结下梁子。为了一个曾经夺走中国大片领土的恶邻,得罪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技术来源的欧美,这买算真的划算吗?
这确实也是中国目前最尴尬的地方,政治上联系着俄罗斯,经济上却联系着欧美。俄罗斯与欧美的水火不容,直接触发了中国政治与经济的矛盾。
这在中国的封控阶段显得尤为压迫,直到11月末的那会,大概是当局重新意识到经济才是政治之基础,遂迅速开放国门,再次将经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重磅的经济会议和发展文件频频亮相,秦刚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走马上任。随后不久,以展示“战狼”形象为人所熟知的发言人赵立坚,就转职去了边境与海洋事务司。
因此,秦刚时代,兴许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关键转折,是中国全面回归经济建设,展示中国融入国际秩序,修复与欧美裂缝的一个开始。作为进出口数据占比GDP超过35%的贸易国家,这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当然,中国现在最大的挑战还不是外部的环境变化,真正的难点还是内部经济发展的障碍过于突出。比如高昂的制度性成本,地方政府的债务窟窿,楼市泡沫对金融稳定的威胁等等。一旦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很可能再次出现政治压倒经济的局面,从而走向一个难以描述的歧途。
所以对公众来说,每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醒。国家由无数微小的个体组成,只有人人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国家才能保持清醒,明辨方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