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周蝉联畅销榜首,全球销售超650万册:新年第一本书,从欢乐暖心的推理神作开始
#01
风靡全球的
“老年侦探团”
当你听说一个年过半百的人,在事业有成的情况下去写小说,你或许会想:
都这个岁数了,何必再折腾?
当你听说他写的是推理小说,且小说主角是4个年龄接近80岁的老人时,你更可能哑然失笑:
谁还会对老爷爷老奶奶的探案故事感兴趣?
但就是这样一部从创作之始便偏离预期,设定又和市场主流背道而驰的小说,在2020年问世后席卷全球,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British Book Awards)、尼尔森白金销量奖,入围爱伦·坡奖、安东尼奖等,登日本三大推理海外榜单。
简体中文版上市后,拿下当当小说新书榜第一、抖音文学图书爆款榜第一、西西弗2022年新书销量TOP10;豆瓣虚构类热门榜TOP5,连续20周登豆瓣悬疑推理小说热门榜TOP10。
这部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系列小说,名叫《周四推理俱乐部》。
点击上图,购买《周四推理俱乐部》
原价79.6元,书单优惠价 39.8元
作者理查德·奥斯曼,是英国知名的演员和主持人,当他重拾“成为一名作家”的儿时初心后,他在英国疫情最为肆虐之时,用处女作疗愈了无数失衡的生活。
除了在本土连续60周占据《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首位,《周四推理俱乐部》的全球销量更是在短短20个月内突破650万册。
在这个强调碎片化和快节奏的阅读时代,爽点、爆点和痛点的快速堆砌成为畅销小说的主旋律:俊男美女的组合,抓人眼球的设定,高潮迭起的推进,主导着一场场肾上腺素和荷尔蒙交替分泌的狂欢。
但即使摈弃这些爆文模式,《周四推理俱乐部》依然让全球读者欲罢不能,也足以印证其剧情本身的引人入胜。
故事发生在英国乡村一处养老院,一群老人利用拼图室每周四的两小时空挡,组织了一个推理俱乐部。
他们原本是想讨论距离自己很遥远的悬案,没想到很快就有真实的案子在身边发生。
在系列首部作品中,先是负责养老院开发的建筑商死于自家宅中,而当人们找出最有动机行凶的人时,后者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暴毙。
与此同时,死者计划征用开发的养老院墓地,又被挖出一具掩埋于50年前、却不在棺材内的尸骨。
经鉴定,这也是一个死于非命者留下的。
多个案件时空交错,而每个案件背后牵涉的人与事又彼此联系。宏大而缜密的布局,瞬间让人梦回上世纪黄金时期的英式推理。
但有别于传统推理,《周四推理俱乐部》很懂得将环环相扣的剧情张力,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巧妙结合。
一位读者如此评论:
轻松、诙谐,像看一出情景喜剧。
这本书用扑朔迷离的案情吸引你,却不催促你拉满情绪,反而像是为你找回眷恋的慢时光,让你泡一杯红茶,在某个午后从容抚卷。
书中有些看似只是闲聊的话题,让你看了忍俊不禁,可最后却又很合理地成为真相的最后一块拼图。
这种过程漫不经心和结尾让人全身鸡皮疙瘩的反差,构成独特而又极致的阅读体验。
正因如此,即使是阅历无数的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也在看完书后决定将其搬上大荧幕。
而理查德则在广大读者的呼声中,立刻投入续集的创作。
就在前几天,《周四推理俱乐部》第二部《活了两次的男人》在国内正式发行。
作为去年入坑的书粉,书单君自然第一时间入手。
点击上图,购买《周四推理俱乐部:活了两次的男人》
原价79.6元,书单优惠价 39.8元
一个下午读完全书,书单君首先很庆幸,这不是一本为了圈钱强行推出的续作。哪怕丢掉前作光环,它也足以在近几年推理界占据一席之地。而且,没看第一部,直接看第二部也不影响观感,依然可以顺滑地进入故事。
其次很惊喜,第二部在延续英式推理的同时,更加强调“本格”的意味。
本格是一种推理流派,意指正统古典风格,在内容上强调逻辑至上的解谜元素。
《活了两次的男人》便抛出这样一个谜题式的开篇:
20多年前死去的男人,给一位俱乐部成员寄来邀请见面的信。
这种让人困惑“这怎么可能”的感觉,无疑是许多推理迷刻进DNA里的浪漫。
在加强推理戏份的同时,理查德对情节刻画也更加细致入微。
尤其在人物方面,善于推理的前军情五处探员伊丽莎白,观察力敏锐的退休外科护士乔伊丝,秉持完美主义的印度裔心理医生易卜拉欣,以及脾气火爆却又擅长伪装的前工会主席罗恩。
这四个俱乐部成员在理查德笔下各自呈现独特的人物弧光,使得我们在跟进剧情时,脑海中“老年四人侦探团”的画面呼之欲出。
而也正是有这些人物弧光,整个第二部在推理以外,折射出更多有关老去、回忆以及时光的斑斓。
正如《坏小孩》和《无证之罪》作者紫陈金,看完《周四推理俱乐部》后说的那样:
“没有惊天逆转,没有奇葩动机,没有大段推理。作者想讲的不是如何精妙地杀死一个人,而是回首往昔的无限感慨。”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都是超出题材本身的。
熟悉推理小说的朋友想必会发现,《周四推理俱乐部》这个书名就是致敬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短篇集《死亡草》中的“周二晚间俱乐部”。
在这个晚间俱乐部,同样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谜案。其中有位风趣幽默的马普尔老太太,总能一边打着毛线,一边用三言两语道破真相。
这跟《周四推理俱乐部》中“老年侦探团”的设定也是遥相呼应。
作为英国“推理小说女王”,阿加莎塑造的马普尔和另一位家喻户晓的大侦探波洛,代表了欧美推理的黄金时期。
● 阿加莎·克里斯蒂
从《ABC谋杀案》,到《尼罗河上的惨案》,再到《罗杰疑案》和《希腊棺材之谜》(埃勒里·奎因),推理作家为避免读者猜到真相,创造出“协同作案”、“不在场证明”、“无差别犯罪”等帮助凶手摆脱嫌疑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这也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推理小说的英文叫法就是“whodunit(谁干的)”。
这种强调破解凶手作案手法的推理风格,随后在日本得到继承和发展。
1980年,日后被奉为“日本推理小说之神”的岛田庄司,发表处女作《占星术杀人魔法》,开启“新本格推理”时代。
在这个时期,推理作家设计作案手法,已不单纯是为凶手摆脱嫌疑,更要制造出“不可能犯罪”的心理震撼:
躺在列车盥洗室内的尸体,在所有人注视下消失不见; 所有人(包括嫌疑人)都在客厅聚会的同时,屋子另一侧密室中的人被利刃刺杀; A楼12层发生的凶杀案,尸体却在同时出现在几十米开外的B楼12层的客厅中。
读者看这些推理小说,仿佛在看一场魔术,等到最终侦探说出真相,就给人一种魔术揭秘的快感。
但很快有人发觉不对劲——现实里不可能执行这样复杂的作案手法,布局越是精巧,就越容易被警方抓住线索。
随着人们对华而不实的犯罪手法审美疲劳,那些藏在犯罪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与思考开始被挖掘。
正如东野圭吾出道时的《放学后》,仍然致力于设计“完美密室”,而到《嫌疑人X的献身》里,纵然保留让人意想不到的作案手法,可真正让人震撼的则是凶手“仿佛要把灵魂呕出”。
而他另一部知名作品《白夜行》,更是通篇没有复杂的手法,甚至直接告诉读者凶手是谁,却凭借出色的人性描摹,让一众读者“看完书后走不出来”。
推理小说从Whodunit到Howdunit(怎么做),再到Whydunit(为什么做),其实都在佐证一个事实:
无论是推理、科幻还是武侠,所有类型小说写到极致,都不再是写类型,而是写人。
由新颖题材激发的读者兴趣很快会减退,惟有字里行间关乎人性的共鸣历久弥新。
推理的尽头,实则是人性的露出。
-
而从写人这个方面来看,《周四推理俱乐部》将视角聚焦于常被人们忽视的老年群体,但又没有将这作为一种噱头。
理查德并不是描绘一群无所不能的退休特工,而是真实呈现衰老带来的痛苦。面对这种痛苦,每个推理俱乐部的成员,跟我们身边上了年纪的老人并无二致。
和伊丽莎白一起创办俱乐部的彭尼,没能参加几次聚会便中风瘫痪,只有她的丈夫约翰每天陪在床前,看着她一点点失去意识。
伊丽莎白的丈夫斯蒂芬因老年痴呆,几乎忘掉他们之间所有往事,不仅每天给第一任妻子写信,还把伊丽莎白当作自己女儿。
哪怕是伊丽莎白自己,也要每天追溯某时段看到的车牌号,艰难对抗记忆力的衰退。
此外,老人们作为弱势群体,被社会各级所轻视,这也导致他们想要调查案件时,总会受到各方面的阻碍。
而这些老人如何破除万难,在世人目光的夹缝中获取案件信息和线索,某种程度上要比推理本身更加触动人心。
没人能够抵抗岁月的侵蚀,而当人生趋近尾声,木然等着沙漏落下最后几粒沙子,也并非我们唯一的选择。
正如书中老人们,可以为了探案东奔西走,可以花一整天学习使用社交APP,也可以向年轻人询问时下流行的眼影色号,甚至可以和年轻人一样约会、谈恋爱。
俱乐部成员乔伊丝的女儿写信告诉她:
“还记得你刚搬来的时候吗?我告诉你这是个错误,这里会是你的终点,坐在椅子上,周围也全是等着耗尽时间的人。我错了。这里是你的起点。爸爸离开后,我以为再也见不到你快乐的样子。”
老年侦探团没有被“老了不中用”的想法所禁锢,而是用一生阅历的沉淀,争分夺秒地追逐更多精彩。
故事结尾,理查德写道:
周四推理俱乐部继续聚会,门下塞进神秘字条,杀人犯安装新窗户,但愿这一切永远继续。
他用一群老人的浪漫,写出推理之外的人性魅力,以及值得我们共鸣的感悟:
一个人面对岁月最好的活法,不是顺势躺平,不是一味对抗,是无论处于人生哪个阶段,都有不被年龄定义和让一切继续的勇气。
回顾国内外围绕老人的作品,远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近到前些年的电影《飞越老人院》,大多传递一种“老人不老”、“老人也能很健康”的观感。
《周四推理俱乐部》的独特之处在于,承认健康不会永驻的同时,赋予老人对抗老去的智慧,而推理则是这种智慧的一种呈现。
凭借这份独特,《周四推理俱乐部》让老人和推理这两个日趋边缘化的主题各自焕发新生,也让关于它能在推理史上排到什么地位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但恰是这份淡然,让人窥见了这本书的匠心所在:它是一本精巧的推理小说没错,但更是一段被铭记的人生故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