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本书,就多活了一次
这一年,是让很多人想按下快进键的年份,如今它真的走到终点,也总有一些幽微的情绪,值得纪念。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安贝托·艾柯曾说:书籍就像轮子,代表想象秩序中的某种完美,无法超越。
人类社会发明了轮子,轮子从此就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曾经无数次我们质疑“书会被取代吗?”、“还有人读书吗?”
然而我们经历了磁带、VCD、MP3等无数种媒介的消失,书籍依然还在。
为了让大家不错过海量书籍中的优质好书,十点读书设立“十点好书”栏目,发布我们从过去三个月上市的新书里选出的10本好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2023年第一期“十点好书1月榜”,涵盖心理、文学、社科、历史等诸多领域。
愿你在1月的“十点好书”里,找到2023年第一颗阅读的种子。
01.《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
杨苡
译林出版社
1月27日,著名翻译家杨苡逝世,她首创《呼啸山庄》的译名,并翻译出多部经典作品,得到读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她在《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杨苡出生于1919年,与五四运动同龄,她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时代与人生的淬炼,凝结为一代知识女性的天真与浪漫之歌。
在书中,她回顾民族危亡之际,随学校自天津、上海、香港到昆明,西迁途中高唱《松花江上》,文明之火光焰不熄;
从西南联大到中央大学,记忆里依旧是年轻的身影——初见“文学偶像”巴金,大轰炸后满头灰土的闻一多,手杖点在石板路上嘀嘀笃笃的吴宓,“夸我们是勇敢少女”的恩师沈从文,还有滇水之边的月下谈心,嘉陵江畔的重逢与告别……
家族旧事、翡翠年华、求学之路、山河故人,一个世纪的人与事在叙述中缓缓展开。
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
02.《中年危急观察》
NHK节目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是我们不够努力吗?
职场走错第一步,就会影响半生吗?
人生下半程才刚刚开始,难道真的不能再改变了吗?
有人会说:“运气确实是差了点,没赶上好的时代,可是,不就当时没能进一个好公司吗?”
还有一些生长于经济突飞猛进时期的长辈们冷言冷语:“人生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付出的努力。”
真的是这样吗?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找工作成为世间一大难事。事过境迁,那些遭遇经济危机的人已经步入中年,他们因为职场跨出去的第一步,至今依旧深陷于工作、结婚、育儿、照料老人等“人生的危机”之中。
《中年危机观察》从工作、婚姻、家庭关系、社会援助与对策等多个角度切入,详尽展示了日本目前“40岁上下”群体陷入“中年危机”的社会现实,并通过多例对身陷“中年危机”漩涡当事人的翔实采访,归纳、梳理出中年危机的实际状态。
03.《心理医生的故事盒子》
豪尔赫·布卡伊
万卷出版公司
德米安是个焦虑而迷茫的年轻人,对自己和世界充满了好奇,又时常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学业、爱情、人际关系等。
他不断质疑自己,也迫切地希望了解自己,于是,他找到了完形学派的心理治疗师豪尔赫。
每次见面,豪尔赫都会给德米安讲一个故事。
从古代到现代,从宫廷到民间,这些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哲理的故事,解答了年轻人的各种疑惑,减轻了他的焦躁和恐惧,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又重新开始了。
04.《不原谅也没关系》
皮特•沃克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掉进怪圈,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有太多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创伤事件不仅仅包括偶发的、严重的刺激性事件(如战争、天灾、恐怖事件),还包括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
这些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带来的创伤却可能远甚于单一事件。
作者皮特·沃克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书。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
摆脱束缚,治愈创伤,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05.《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
双雪涛
上海文艺出版社
《平原上的摩西》的作者双雪涛首部杂文集,在《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里,他谈小说,从小说的开头、氛围,到人物的塑造、意象与语言、结尾与修改;
谈电影,以影视改编的成功个案切入,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电影和文学两种艺术媒介的理解、小说文本和影视改编的关系。
这本书是双雪涛和读者之间一场诚挚的交谈,包括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犯过的错误、走过的弯路,他的失去与获得。
我们会看到,一个没有经过传统科班训练、但心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可以靠着手中的笔,劈开生活的荆棘,一步步靠近自己心中的文学理想。
在混沌不明的现实面前,我们至少可以透过阅读和写作,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微弱的光焰。
06.《我们如何思考》
西蒙•布莱克本
湖南人民出版社
有人说,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们如何思考》是一本哲学入门书。
书中介绍了自哲学诞生以来困扰许多思想家的哲学问题,包括:自我、心灵、自由意志、上帝、命运、善良和正义等。
作者通过简练的叙述、逻辑严密的论证,向读者揭示了思想家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思考历程,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07.《要命还是要灵魂》
安妮·法迪曼
上海三联书店
1982年,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
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
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他们觉得癫痫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不必吃药。
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黎亚被宣布脑死亡……
这个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要命还是要灵魂》是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08.《在我离开之前》
(瑞典)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的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最新作品,《在我离开之前》是男孩和祖父、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和解和告别,是一场跨越生死的诗意笔记。
爷爷和诺亚坐在广场中一张长椅上,分享着对数学和数字的痴迷。
每一天,回家路都变得越来越长,周围的一切也都变得越来越模糊。
爷爷知道自己的回忆正渐渐流逝,他只能紧握住诺亚的手,希望能让诺亚最后才消失。
有时候爷爷旁边坐着的是他的儿子泰德,泰德不喜欢数学,只喜欢写作和吉他。
终其一生,他都在等自己的爸爸陪他,鼓励他,认可他。
09.《人生借阅室》
青山美智子
湖南文艺出版社
终其一生,你在找寻什么?
要找一本书?一份工作?还是一种人生?
看上去不怎么和蔼、友善的图书管理员,经常置身于狭窄的图书借阅室的柜台里,用针扎着一团一团的毛线,做着似乎是羊毛毡般的小手工活儿。
实际上,她非常善于倾听别人讲诉自己的故事与困惑,并为每位来访者精心推荐一本出人意料的书,那些亲切备至的言语和书籍的字里行间,正以温柔的方式,鼓励并改变着他人的人生……
这些发生在《人生借阅室》里,阅读一本书,打开一种人生。
10.《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
爱丽丝·奥兹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能得到父母耐心陪伴的孩子有多幸福?
爱丽丝·奥兹玛成长于单亲家庭,从4岁开始,父亲便每天晚上为她朗读绘本和经典童话,一天都不曾间断,直到她考上宾夕法尼亚大学后离开家。
3218天,每天晚上的父女共读,给了女儿超越寻常孩子的丰富的生命体验,也给了孤独的父亲极大的慰藉。
《你能每天晚上为我读书吗》是女儿的回忆录,记录了这段笑泪交织的美好经历。
我们可以看到书籍、阅读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可以深深体会到父亲所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你的时间和心无旁骛的关注,是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了一种人生
多活了一次
「十点听书会员」
千本好书,懂你想听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立即收听!
▼
主播 | 林静,声音与文字的世界里,与你奔赴山海。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