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记忆中的复旦泳池
1
我们那代城市里的孩子,一般没什么机会在天然河道里游泳,但露天泳池的经历,多半都是有的。
在10岁以前,我都住在五角场。沿着政通路一直往西走到国定路,就是当时进入复旦大学的后门——其实应该叫“东门”,但当时我们都习惯这样叫,仿佛真的有什么捷径能考入复旦一样。
穿过后门20米右手转弯,正前方,就是我们暑假的绝对天堂——复旦大学露天游泳池。
那时候上海的露天游泳池,应该都是分“场子”的,比如1点到2点就算一场,2点到3点又算一场。
游泳池的门票经历过多轮涨价,我已经记不太清了,唯一记住的一个阶段价格,是6毛钱一张。之所记得,是当时全国刚刚发行一毛钱的硬币,我爸去外地出差回来带回了十个,我拿了六个去买游泳票,售票处的阿姨不肯收——“这是啥东西?”
现在回过头来看,6毛钱能买到一个小时无比快乐的时光,性价比真的是太高了。
2
一般来说,我和小伙伴都会相约游下午三点钟的场子。
夏日的三点,太阳依旧毒辣,那时候的我们哪会有什么防晒的概念,从四面八方顶着烈日,吭哧吭哧骑着自行车汇聚到复旦后门,准备进入“天堂”——一个夏天过去,我们每个人都会晒得和煤矿里出来一样。
三点钟的场子,到两点半的时候,外面已经是人头攒动了。小伙伴们手里攒着汗渍渍的瘦长红色小票,隔着铁丝网,心急如焚地嗅着泳池里飘来的漂白粉味道。几个不安分的家伙还会爬到隔离铁丝网上,用手扒拉着朝里张望——难免让人想起西郊动物园的猴子。
等到了三点,守门的人打开了外面通往更衣室的门,等候的人群中发出一阵欢呼,开始往里涌。
国家田径队的教练其实大可以每天在这里蹲点发掘短跑人才,因为这时候大家都是使出吃奶的力气穿过长长的过道,拼命往更衣室里冲。大家活泼严肃紧张熟练地各自找到更衣箱,脱衣服,换泳裤,锁柜门,然后掉头再往泳池里冲——所有的这些时间都是算在一个小时里面的,这也就意味着你在更衣室节约六十秒,就可以在泳池里多享受一分钟。
但要冲进泳池前,必须还要过一关:冲淋。
大多数人会奔到水龙头下胡乱冲两下就走,如果气温低的时候,不少人还会被冷得哇哇怪叫——水龙头里当然只有冷水,不会有热水。然后不出意外地,总会有几个人被戴着墨镜守在门口的肌肉教练(他们大多是复旦的体育老师)呵斥回去:
“嘎急组萨拉!去!把头发淋湿特再来!”
聪明如我,早已掌握了这个规律:教练只看头发,不看身体。所以我每次都身体滴水不沾,但头发要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在守门人满意的眼光中突破关卡,率先冲到泳池边。
3
一池碧波,空荡无人,真的是很诱人的。
像我们这种率先冲到泳池边的小伙伴,往往会怪叫一声,以一个标准的田径跳远的姿势跃入泳池——只有开场的时候才能这么做,后面人多了,是要被救生员训斥的。
如果那天气温在33摄氏度以上,那么水温相当适宜,如果气温在28度以下,那么水多半是凉的。
这时候该怎么办?鬼叫一声“好冷啊”吗?不不不,应该强自忍住,做出相当诧异并掺杂着几丝享受的样子,向等在岸边关心水温的小伙伴微笑:
“唉?奇怪,今天水很温啊,好舒服,快下来吧!”
等到岸上的伙伴全无戒备跳进泳池,就可以享受他们的鬼叫了。
不过如果水温太凉,时间一长,你就会嘴唇发紫,这时候,也会集体到岸上去跑圈或做俯卧撑,等身体热络了,再跳下泳池,就觉得暖和多了。
那时候的复旦泳池每个场子人都很多,但这难不倒我们,我们会像泥鳅一样在人群中乱窜。其实大人们从不教我们游泳,但很奇怪我们都能无师自通,当然姿势都千奇百怪,但好歹都能从一头游到另一头,而且一般还不是狗刨式。
那时的游泳镜,也都没什么高级货,时间一长,都会渗水,往往游一会就泪眼模糊。有时候大家从水底冒出水面,互相交谈,就看到对方泳镜内部的下半部分水波荡漾,就像《神偷奶爸》里的小黄人热泪盈眶一样。
4
在游泳池里,我们有各种游戏。
比如往远处丢一块小石片,或者把柜锁的钥匙扔出去,然后大家迅速潜泳,看谁先在池底找到——真的有到散场还找不到钥匙的,那就只能请人去砸锁了。
其他还有诸如水中赛跑,水中斗鸡,水中抓人等等常规项目,只是打水仗一般是不被允许的——用手快速向前推出浪花的那种。不等岸上的救生员呵斥,周围的叔叔阿姨们就会骂过来:
“这几只小赤佬哪能噶皮的啦!”
至于深水区,无疑就是一个比试胆量的区域了。不敢去深水区游的小伙伴一般都会被众人鄙视。按理说,像我们这样的孩子一般是不被允许去深水区的,但有时候泳池人多,救生员也无暇顾及我们。而我们也很知趣,往往是扒拉着池壁沿,很少会游到池子中间去。
这时候就还有个游戏了:比谁能手脚不动,以盘腿菩萨的姿势自然沉到池底。掌握不了诀窍的小伙伴往往手足并用都沉不下去,其实秘诀就是要先把肺中的空气都呼出来,这样身体很快就能沉下去了,和潜艇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复旦泳池的深水区水深是2.3米,真的沉到最底下,因为水的压力,耳膜会非常疼。
还有一种相对高难度的,就是在水里翻跟斗乃至保持倒立,这种近似花样游泳的动作最让人遭罪的莫过于倒立的时候水灌进鼻子——那时候又没有鼻夹这种东西。所以秘诀就是不断地用鼻子向外吐气。
如果你的这个场子恰巧碰到一场夏日的雷暴雨,那么恭喜,爽到了。
那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四周黑压压一片,黄豆大的雨点打下来,甚至看不清前方的人。但你只要把头一潜进水下,世界就变清净了,再抬头看水面,点点涟漪,有趣得很。
当然,如果真的是雷电交加,那救生员是会要求全体泳客上岸等雷电过去的,不然一个闪电劈到泳池里,场面不敢想象。
我有段时间特别喜欢自己一个人游到一边,漂浮在水面上,头朝下埋到水里,然后就做孙悟空腾云驾雾的动作,想象自己是齐天大圣,正飞在空中俯视神州大地,然后抬头露出水面,人头熙熙攘攘——啊,那是到了天庭了。
5
在泳池里,一个小时总是过得很快的。
一般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就会频频眺望泳池不远处挂着的那个大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些。而到了终场还有5分钟的时候,岸上救生员的哨子就会响起来。
有救生员在岸上巡视,手里拿着一根竹竿——那是用来驱赶那些拖拖拉拉磨磨蹭蹭不肯上岸的孩子的。
每到这时候,我们就和开场时完全相反,恨不得每个动作都是慢动作,明明这边就能上岸,偏偏要游到更远的地方上岸,就连拉着岸边扶梯上来也要假装松手几次,以便能最后再感受一下泳池的温暖。
进了更衣室,有些心思缜密的大人们已经浑身抹上肥皂,一头泡沫地在水龙头下洗澡了,而我们一般都是垂头丧气,胡乱地冲几下,穿上衣服,意犹未尽地荡出更衣室。
隔着更衣室外的铁丝网,看到等待下一场的人们已经望眼欲穿地排成了长队——队伍中难免也会有几只西郊动物园的猴子。此时的心中多少总会有一些羡慕,羡慕他们即将开始的一个小时美好时光。
泳池的男女更衣室是面对面隔开的,另一条通道里,女更衣室的女孩子们披着散发着洗发露香味的长发,一个个脸色红润地迎面走过来,擦肩而过而过的时候,我们总是立刻正视前方,心如撞鹿,但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泳池门外总是会有一个点眼药水的地方,如果走在前面的小伙伴不点,后面的人都会一晃而过,而如果他坐下点了,那么后面的也都会着魔般地跟着排队。
一个小时的游泳其实还挺消耗体力的,口也渴。如果手上宽裕,我们就会多走几步,去当时校园里的正大西餐厅,买上一杯桔子水,如果再奢侈点的,就会买上一块4毛5分钱的蛋糕。一口蛋糕,然后立刻吸一口桔子水,蛋糕在口腔中和桔子水融为一体,慢慢咽下,真是绝妙的感受。
但我们的零花钱一般都不会那么多,所以大多数时候,就在泳池外面灌一通沙滤水,嘴巴一抹,跨上自行车,大家挥手告别——相约明天再一起来游。
6
进入初中后,就基本没再去过复旦游泳池。
等到我从正门考进复旦大学的时候,宿舍楼倒就是在东门附近,但那个游泳池早就没了。等到我毕业的时候,连同那里的旦苑、澡堂、食堂、中央海报栏都被拆了个精光——双子楼拔地而起。
2008年之后,我开始陆陆续续地游泳健身,但那时除了水上乐园,无论是游泳馆还是健身房的泳池,早就都是室内的了,一般都设施良好,有热水淋浴,水温一般保持在28度到29度。更衣室门口不会再有人会呵斥让你去把头发淋湿,因为入池必须戴泳帽。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一般可以在工作时间去游。泳池往往很空旷,很安静,阳光从玻璃顶棚上洒下来,很适宜,我戴着水下耳机,一个人默默地游上1500米。
没有人和你比谁先沉到水底,也没有人和你水中斗鸡,更不可能有人在水底猛地扯下你的泳裤……
2019年,全家去了一次波士顿,同行的一家人说附近有一个露天社区游泳池,随即就兴冲冲地带着汤圆妹去了。
熟悉的水泥瓷砖更衣室,冷水龙头,刺鼻的漂白粉味道,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泳池,救生员的哨子和呵斥,一切都是熟悉的感觉。
那个下午,我们打水仗,比潜水,很快乐。
只是晚上我们俩的嗓子就开始刺痛起来,然后先后发起了高烧。
但我现在依旧对那个泳池印象深刻。
可能是因为,那是最接近回忆的一次了吧。
(全文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