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场地2022报告
草场地2022报告
草场地,一个以非虚构影像创作为主并兼具写作与剧场的创作群,聚合一群自由作者。刚刚过去的2022年,与之前两年(2020和2021)一样,继续凭借网络平台,保持每日不断邮件组创作交流、不同内容线上创作工作坊探讨、每周一次线上礼拜天(集体瑜伽及读书会与创作分享)、不定期线上放映及讨论,并在这一年增加新动作——策划组织“母亲影展”。
2022年草场地创作群创作与活动记录
一个全年每天不中断的邮件交流,57人在其中(创作者39人,研究及关注者18人),全年共发邮件组360次,共384万余字。
▉“阅读素材”工作坊(6月-11月,每周三晚8-10时,共20轮)
“阅读素材”工作坊,草场地自2020年开始的新的线上创作工作坊,次年继续,每年共20个周三晚上。2022年为第三次,参与工作坊18个作者及来自地区是:
吴文光(云南昆明)
▉剪辑工作坊(年初至年末不定期举行)
草场地剪辑工作坊,持续多年的“剪辑推助”方式,主要为针对单个作者片子构成与剪辑的工作坊,其中包括“一对一”的“剪辑小分队”方式。
有18个作者及片子参与其中,其中有:
邵玉珍→《我的村子2021》(作者第八部片子,已完成)
俞爽→《黄婆滩的毛》(作者第二部片子,已完成)
洛洛→《洛洛的青春》(作者第二部片子,已完成)
刘晓倩→《白家山正祥》(作者第一部片子,已完成)
危友华→《康溪坪记事2021》(作者第一部片子,已完成)
张盾→《牧畜岭叫魂》(作者第一部片子,已完成)
戴旭→《两地书》(作者第一部影片,已完成)
吴文光→《飞了》(已完成)
刘通→《全家福》(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郭旭宏→《孤岛日记》(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郑忞→《鸽子笼里的记忆》(暂名,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李新月→《塑造与被塑造》(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庄炜→《庄炜的2022:返回》(暂名,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徐小涵→《望向:斜川里王家记事》(暂名,作者第一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哈比→《漂流脸庞》(剪辑进行中)
高昂→《焦邢庄之论Ⅱ》(作者第二部片子,剪辑进行中)
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2020》(作者第11部影片,剪辑进行中)
▉影片影展放映及其它公共放映
此外,章梦奇、胡涛、吴文光、洛洛、高昂的9部片子也在国外及国内太原、西安、成都、北京等地独立空间/组织及大学放映。见下:
1月
吴文光《流浪北京》(135分钟全版本)→太原大可不必观影团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章梦奇《自画像:47公里童话》→加拿大木兰国际电影节(MUL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9月
10月
11月
12月
高昂《焦邢庄之论1》→牛津中国中心“中国城市化纪录片电影周”(Oxford University China Center“Chinese Urbanisation Documentary Week”)
▉“母亲影展”(3月13日-5月8日,9个周末,B站放映)
草场地年轻作者联手策划组织的影展,参与其中的有:章梦奇、戴旭、胡涛、高昂、张盾、刘晓倩、郭旭宏、刘通、俞爽。
共有77部纪录片报名投稿,影展选择29部片子放映。影展设“二次分娩”、“家庭蚀刻”、“日常偏离”、“多棱镜向”、“māmámǎmà”、“**卡*”、“空场回响”、“返身重奏”八个单元,安排在九个周末(每个周末两或三个晚上),共17场放映及映后谈。
(母亲影展海报)
影展还组织了四场嘉宾论坛,嘉宾及论坛题目是:
伊恩·麦克唐纳(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电影系主任):分屏电影制作的探险:政治、美学和意义创造
黄惠侦(台湾纪录片作者):《日常对话》放映及论坛:纪录片,摄影机与內在动机
洪国钧(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AMES副教授、人文视听实验室主任):纪录片的公共与私影像
劳拉·拉斯卡罗利(《私人摄像机》作者、爱尔兰科克大学教授):自我民族志、自传/传记与散文电影中不可通约的主题
▉线上礼拜天
自2020初“疫情期”,草场地创作群开始“线上礼拜天度过”并持续至今。每周日上午,瑜伽与读书会。读书会在2021年3月起,聚焦俄罗斯作家斯捷潘诺娃《记忆记忆》一书阅读分享,分享者同时也与参与者分享并讨论自己的影片创作。
长按或扫码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