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分享:政策隐含的,实际上是要提高我们的风险偏好,港股上升空间可能比A股更大公众号新闻2023-01-15 09:011月10日下午,在富国基金2023年度投资策略会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就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展望进行了主题分享。李迅雷提出,中国经济长期问题属于内需不足的问题,而短期问题则表现在外需不足。当下,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依然比较高,出口回落的情况下,我们就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2023年内需启动后,国内消费会有较快的回升,但也不至于导致供给短缺。由此,也不足以引起物价上涨。李迅雷认为,2023年的通胀率水平可能比2022年略高一点,但是不会超过3%。同时,这一轮消费的报复性反弹,如果没有居民的收入增长作为基础,反弹之后可能也会回落,因此,2023年的就业压力会比较大。投资报整理精选了李迅雷本场交流的精华内容如下:1.接下来今年还是会有一些举措,提高大家的风险偏好。从资本市场上来讲,风险偏好它是影响估值的,风险偏好上升的时候,估值水平就往上移,风险偏好下行的时候,估值水平就往下移。所以我想,政策实际上隐含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风险偏好,包括这次疫情的放开,其实也是风险偏好上升。2.支持消费仅仅靠喊口号是不够的,应该会有一些举措来支持居民收入的增长。因为只有居民收入增长了,扩消费才会有基础、有动力、可持续。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认识到,我们这次政策的着力点,跟以往是有不同的地方,重点还是放在消费方面。3.供给,过去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来出口的,我们出口的规模跟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相差无几。所以当出口萎缩了,我们过剩的产能通过扩内需来弥补,但这个还不足以引起物价显著上升。我还是依然认为,2023年的通胀率水平可能比2022年略高一点,但是不会超过3%。这跟大家的预期是不是一样,我不太清楚,但是就业的压力会比较大。4.国企改革,我觉得这也是一大主题。因为过去中国长期依赖于土地财政,现在土地财政,它的收入会大幅下降,但是政府的支出是刚性的,那么我们的收入来自于哪里?更多的收入,可能还是来自于权益类资产的回报上面,比如提高我们国有企业的利润上交比例,比如通过资本市场的国企改革,来使得部分的权益资产能够变现,来增加我们的资本利差的收入。所以这方面是不是会推进国企改革?也值得期待。国企改革,也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估值水平。重视内外需交困的结构性问题就中国经济而言,我想大家现在总体来看还是偏乐观的。但是我更想谈一下关于中国经济的长期问题。因为中国经济长期问题,还是属于内需不足的问题。短期问题表现在外需不足,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内外需都存在问题。跟全球经济有个类似地方,也存在结构性问题。我想我们之所以现在要提倡共同富裕,也就是要改善我们的居民收入结构。当然,中国的优势在于我们有一个举国体制,在于政府的动员能力非常强。我们在今年看看,有没有超预期的政策,能够使得我们中国这些长期问题到一定的改变,得到一定的缓解。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长期累积的问题,比如我们过去一直是以投资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今年对于消费给予了厚望。我也确实相信,今年的消费可能会比较好。因为从防控到放开,到目前为止才过去了一个月时间。但是中国的阳率比例速度要大大超过其他国家,这一峰值下去对我们经济的恢复应该是比较有好处的。所以基于这一点来讲,我想我们可能比去年年末会更加乐观。大家本来觉得我们中国与世界是不同步的,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完全可以跟他们同步了,人家花了几年时间才得到的这么一种结局,我们现在马上跟人家很像了。当然结构性的问题,我觉得恐怕还是要重视。就业问题可能是今年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对于2023年的经济判断,我觉得通胀压力并不大,但是就业压力会比较大。这次经济工作会议,它提到了有三稳——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过去讲六稳,讲六保。你回顾一下历史,你会发现讲六稳、讲六保的时候都是出口负增长的时候。这说明,出口下行对我们的经济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要启动内需了。这说明中国经济不管怎么样,我们的对外依赖度还是比较高,当你的外需下降出口回落的时候,我们的产能就会过剩。2023年,虽然我们启动了内需,虽然国内的消费会有一个比较大幅度的回升,但是也不至于导致我们的供给短缺。因为供给过去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用来出口的,我们出口的规模跟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规模相差无几。当出口萎缩了,我们过剩的产能通过扩内需来弥补,但这个还不足以引起物价显著上升。所以,我还是依然认为,2023年的通胀率水平可能比2022年略高一点,但是不会超过3%。这跟大家的预期是不是一样,我不太清楚,但是就业的压力会比较大。这一轮消费的报复性反弹,如果没有一个居民的收入增长作为基础,反弹完了之后可能也会回落。所以,就业问题可能是我们今年所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基于此,我再来探讨一下有关宏观政策的问题。政策隐含的是,提升大家的风险偏好我们从去年12月份的四季度会议到经济工作会议,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里表述上面有一定差异,我把它汇总起来看。第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三稳。过去讲六稳,为什么现在讲三稳?六稳的难度更大,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第二个,怎么来提升我们的预期?我们连续两年的经济工作会议都是讲预期转弱,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让预期转强,让预期转强就要提高我们的风险偏好。所以高层会议就提出来叫“四个敢”,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一方面来讲,应该会有一些举措,接下来今年还是会有一些举措,提高大家的风险偏好。从资本市场上来讲,风险偏好它是影响估值的,风险偏好上升的时候,估值水平就往上移,风险偏好下行的时候,估值水平就往下移。所以我想,政策实际上隐含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风险偏好,包括这次疫情的突然放开,其实也是风险偏好上升。第二个我想强调的是,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的重心,我觉得是在后面——支持民营经济和发展壮大民营企业的决心毫不动摇。跟过去相比,我们在支持民营企业方面,用词也发生变化。过去我们叫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现在叫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发展,这个等级是不一样的,说明我们中国经济民营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经常讲叫“6789”——创造60%的GDP,解决90%的就业。这方面应该也是今年的一个亮点。第三个,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而且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过去没有那么明确的提到放在优先位置。因为内需包含了投资和消费,过去经济增长的模式主要是投资拉动,我们现在要强调消费,说明在政策上面要更加支持消费。支持消费仅仅靠喊口号是不够的,应该会有一些举措来支持居民收入的增长。因为只有居民收入增长了,扩消费才会有基础、有动力、可持续。这方面我觉得还是要认识到,我们这次政策的着力点,跟以往是有不同的地方,重点还是放在消费方面。当然,投资也还是个重点。投资来讲,基建投资会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速,房地产投资不能让它急剧下行,我们还是要坚守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这样一种政策管理。另一方面,风控方面还是依然强调要防范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所以我们资本市场,包括楼市都是有底线的,还是要确保底线思维。财政赤字率肯定会往上提如果我们现在预测美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中国的经济硬着陆几乎就没有可能了。怎么能够确保它没有可能呢?就需要我们在政策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所以,今年的政策它用了两个词。财政政策它叫加力提效,货币政策叫精准有力。我在去年写了不少关于支持民营经济的文章,感觉我们政策的力度还是会比较大。去年年末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的指导是什么?一个是关于实践标准的问题,这应该在很多年内都没有提到了。里面有句话,“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为什么前面我讲到“四个敢”?“四个敢”要有基础。你先做,做了只要有成效、检验对的,你就继续做,让你胆子壮大,而不是先入为主,这个事情不能做,那个事情可以做。对于这个方面,我想近年在政策上,应该还是会有些超预期的政策出台。当然我很难来预测,到底是哪些政策会超预期,但至少在重大理论问题上面它解决了。第二个,它强调了法治社会。让民营企业、让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有法治作为保障。这一方面强调,我想也是有它的深层含义。所以我们对于经济工作会议的认识,一定要从深度上面去认识,而不是很简单的去解读。当然,具体在政策上面,财政政策怎么来加力提效,我想财政赤字率肯定会往上提,应该在3%或者在3%以上,去年是2.8%。除了这一方面来讲,一些超常规的政策会不会有?比如在基建方面,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进一步会用,我估计今年规模会达到1万亿左右。还有一方面,今年地方的债务还债压力开始增加了,我们现在要补充。所以我特别希望今年能够发特别国债,如果加大力度,对地方政府来讲是个负担的减轻。因为地方政府还债压力越来越大,空间已经比较小了,特别国债对于提升大家的信心是有好处的。货币政策来讲,我认为可能会更多运用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同时会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因为今年整体来讲我认为通胀压力不大,美国的加息到上半年应该就结束了,这样也给中国货币政策留下一定的空间。货币政策要加大跟财政政策的协调力度,能够确保我们稳增长目标的实现。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强长期资金入市最后,来谈一下,宏观政策对资本市场到底会带来哪些影响。首先我的一个判断,就是我们家庭资产配置的结构,可能在今年还会继续发生变化。过去,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当中,房地产大概要占到60%左右,这个比重显然是偏高了。美国来讲不到30%。金融资产里面,股票加基金的权益类资产配置比重大约是6%-7%左右,这一比重在美国应该是在35%左右。因为现在经济增长模式发生变化了,过去靠房地产拉动的模式,靠投资拉动的模式,现在要靠消费拉动。所以,二十大报告里面反复强调,要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健全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更何况现在A股的溢价率水平也是比较低,估值水平还是比较低,处在一个历史的低位。随着人民币的走强,因为大家预期美联储的加息到了尾声,人民币汇率走强有利于外资进一步的流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所以,我预计今年的外资流入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北向资金有望超过3000亿。再加上,我们也是一直在鼓励长期资本,发展个人养老金。包括我们这些险资,它名义上在权益市场的投资比重可以高达45%,现在实际上的投资比重只有10%左右,这个比重我想显然是偏低了,未来还是有提升的空间。我们的资本市场走向机构化时代,是一个比较确定的趋势。比如在2016年的时候,我记得,那个时候个人的交易量占整个市场交易量大概要超过80%,现在已经降到60%了。机构化的时代,长期资金进入,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国企改革,值得期待的主题在投资的方向方面,我觉得是三大方向。第一大方向,追随成长,配置长期景气度向上的行业。第二个是国企改革,我觉得这也是一大主题。因为过去中国长期依赖于土地财政,现在土地财政,它的收入会大幅下降,但是政府的支出是刚性的,那么我们的收入来自于哪里?更多的收入,可能还是来自于权益类资产它的回报上面,比如提高我们国有企业的利润上交比例,比如通过资本市场的国企改革,来使得部分的权益资产能够变现,来增加我们的资本利差收入。所以这方面是不是会推进国企改革?也值得期待。国企改革,也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的估值水平。第三个方面来讲,监管部门领导也强调,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估值还是比较扭曲,还是不太合理。我们对于确定性比较强的、主营业务突出的这些大型企业,给的估值水平还是偏低。在这个过程当中,今年或会出现这些风格切换的可能性。港股的上升空间可能比A股更大所以这对资本市场来讲,应该还是有更多的机会,包括像港股市场,它的估值优势又更加明显。今年来讲,可能港股市场的上升空间比A股市场会更大一些,也是值得我们去配置。债券市场来讲,风险机会比可能不是很大。由于去年中国还是一个相对低通胀的环境,所以债券的收益率波动幅度并不大,这方面我想机会不是特别多。黄金市场还是不看好,因为美国的通胀率有望下调。虽然今年不见得美联储会降息,但是降息的预期,或者2025年降息是比较确定性的。最后一个,大宗商品我觉得没有太大机会。因为总体来看,全球经济是收缩的,经济增速是回落的;结构性的机会依然还是存在的,是在于跟产业结构的转型相关,一些跟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大宗商品需求还是会有所提升。来源:六里投资报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