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首发于23.1.6)

【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首发于23.1.6)

公众号新闻


报告首发于23年1月6日,详见《“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


报告摘要


引言:我们自2022.11.10《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22.11.13《港股“天亮了”》提示“我们19年以来的第三次最重要判断”“港股弹性远大于A股”。22.11.18发布《港股“牛市”三阶段》提出本轮港股行情按“牛市"三阶段演绎。22.12.19《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继续看好港股。随着疫情达峰我们判断港股已经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港股牛市二阶段“价值重估”由中国扩内需战略引领。聚焦内需“新经济”的港股在抑制性的政策导向曾经被认为前景黯淡。在港股牛市二阶段,我们认为扩内需并非短期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方向,聚焦内需的港股新经济将再次启程。


年初地产“松绑”体现的是应对新形势战略思路的变化。1月初住建部表态降低首套房首付比、利率,央行、银保监会对首套房贷利率条件性松绑。回顾岁末重大会议的定调变化:以前,15年-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高频的词一直是“改革”,“供改”本身弱化需求侧刺激。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高频的词转为“全面”,即“供改”转为“扩内需”+“供改”,理念本身强调需求侧发力。所以,岁末年初会议定调和政策发文只是本轮扩内需的开端。


扩内需战略思路下,港股的重点资产不只是“重建”还要“发展”。重建方面,扩大内需重视包括民企和外资在内的资本、重视市场内生性力量。发展方面,互联网资产价值重估方向不只是服务于制造业升级,《扩大内需战略》对新型消费的支持,指明了互联网二次增长曲线至少4个方向。1)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2)“互联网+社会服务”;3)共享经济;4)个体经济。


扩大内需战略下,消费行情并非昙花一现。中短期,2023年消费修复三步走:“有地方花—>敢花—>有钱花”,以史为鉴,居民就业/收入预期筑顶前,消费行情将持续走好。中长期,仍是消费升级。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升级&新型消费三大方向:1)提升传统消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免税)。2)扩大服务消费(医疗保健、酒店/餐饮链);3)培育新型消费(互联网)。


扩大内需战略视角下,再审视下港股“三支箭”推荐方向:“稳增长”政策加码(地产龙头适度信用下沉、地产销售竣工链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可选消费、服务业、医疗保健)+重建(平台经济)。


● 风险提示: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全球疫情形势超预期、全球流动性收紧斜率超预期、国内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等。



报告正文


引言


我们在22.11.10发布的《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指出“当前的疫情防控/地产调控优化,AH股复合政策底框架基本满足;外部环境来看,美债利率今年年底有望筑顶并确认下行拐点,我们判断AH股光明就在前方。”


我们在22.11.13发布四十页深度报告《港股“天亮了”》指出“港股迎来战略机遇”判断港股今年核心观察要素是 2 个——①国内稳增长预期重新统一(盈利改善);②美债利率上行压力得到缓解(美联储宽松)。并强调:“港股比 A 股更敏感且在更吸引的赔率下表现更大的弹性”。


我们在22.11.18发布《港股“牛市"三阶段》判断本轮港股行情按“牛市"三阶段演绎。一阶段:11月以来事件信号带来主权风险溢价下降。疫情防控/地产调控优化预期,打响港股熊转牛号角,极低估值下空头平仓驱动反弹。后市有望接力二阶段:价值重估。体现在稳增长、稳就业下政策的落地。基于地产调控/疫情防控优化落地,外需回落下政策稳增长加力,重点板块政策确定性提升,市场对于基本面修复的预期得到确认,带动估值回升。三阶段:盈利兑现。体现在经济确认修复,宏观向微观传导,盈利改善兑现,推动指数继续上行。”


22.12.19发布的《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继续看好港股:“港股当前整体市场估值依然是基于弱势经济环境下的基本面”、“景气弱势资产多是宏观政策可以扭转弱势的方向,虽短期难重回高光,但随着政策效果显现,行情“给点阳光就能灿烂”。


随着疫情达峰,我们判断港股已经进入牛市第二阶段。


港股牛市二阶段“价值重估”由扩内需战略引领

1.1 港股“新经济”再启程


聚焦内需“新经济”的港股在抑制性的政策导向下曾经被认为前景黯淡。在港股牛市二阶段,我们认为扩内需并非短期权宜之计,而是长期战略方向,聚焦内需的港股新经济将再次启程。

1.2 年初地产“松绑”超预期体现的是应对新形势战略思路的变化


1月初住建部表态对降低首套房首付比、利率,央行、银保监对首套房贷利率条件性松绑。为何超预期?


回顾岁末重大会议的定调变化:以前,15年-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高频的词一直是“改革”,“供改”本身弱化需求侧刺激。


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中的论述,“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认为“侧重于解决短周期经济波动问题的需求政策,不仅难以应对长周期中所出现的结构性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造成债务增加、产能过剩乃至增速下滑的局面。”


供给侧改革主线下,此前对需求侧问题定调相对淡化,比如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类似的表述为“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高频的词转为“全面”,即“供改”转为“扩内需”+“供改”,理念本身强调需求侧发力。所以,岁末年初会议定调和政策发文只是本轮扩内需的开端。


回顾,历次“扩内需”:外需走弱下,出台针对内需投资&消费并举的刺激政策。历次“扩大内需”是投资与消费刺激并举,地产、基建、促消费往往是重要抓手。例如98年围绕基建、08年围绕地产与基建均有扩大投资需求的政策出台,还包括汽车家电下乡、促进信息消费等消费政策。每一轮的消费内需和投资内需刺激的抓手,均符合当时时代发展背景和产业发展趋势(08年汽车消费、13年信息消费、18-20年新能车/节能家电)。



再次重申观点:22.11.13《港股,天亮了》提出:本轮地产政策已朝“稳供给”发力,产业链疏导有望沿To-C销售链→To-B施工竣工链→开工/投资链展开。政策疏导之下,地产产业链的恢复顺序大概率是:强信用的地产企业仍然受益、关注局部的信用下沉,随后是TO-C链条(等待保交楼预期稳定和销售恢复)、其次是TO-B链条(等待房企宽信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最后开工及投资链条。建议关注地产龙头以及地产链(家电、家具、消费建材)的投资机会。




扩内需战略思路下,港股重点领域资产不只是“重建”还要“发展”

2.1 重建方面,扩大内需重视包括民企和外资在内的资本、重视市场内生性力量


21年反垄断规范“资本无序扩张”,引发市场所谓“反资本”担忧。岁末高层会议对于质疑的回应掷地有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22.12.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我们认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的抓手在两个方面:一是着力提振“广大民营企业信心”,打消民营经济发展疑虑;二是着力稳定并进一步吸引外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增强外来投资者信心。


1.提振“广大民营企业信心”:22.12.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22.12.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要为外商来华从事贸易投资洽谈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2.2 发展方面,《扩大内需战略》指明了互联网二次增长曲线至少4个方向


发展方面,互联网资产价值重估方向不只是服务于制造业升级,《扩大内需战略》对新型消费的支持,指明了互联网二次增长曲线至少4个方向。(1)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2)“互联网+社会服务”;(3)共享经济;(4)个体经济。


1.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


2.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发展线上学习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兴数字资源传播平台、智慧旅游&智慧广电&智能体育、线上办公、无接触交易服务;


3.促进共享经济等消费新业态发展。支持和引导新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健康发展,鼓励共享出行&共享住宿&共享旅游创新;


4.发展新个体经济。支持社交电商、网络直播、支持短视频平台规范有序发展,鼓励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创新。


扩大内需战略下,消费行情并非昙花一现
3.1 2023年消费复苏三步走:“有地方花—>敢花—>有钱花”

1. 有地方花(消费场景重启)


国内中心城市居民生活半径已开始逐步恢复。11月下旬至今,全国防疫形势大体经历了“防疫政策持续优化→疫情升温过程中社交半径收缩→部分区域疫情接近达峰”三个阶段。12月19日至今,作为率先迎来疫情峰值的城市,北京、广州的地铁客运量已经开始恢复;12月26日至今,上海地铁客运量也开始逐步恢复。北京已从12月15日非周末低点的158万人次,回升至1月3日的719万人次,相当于去年同期70%的水平。


居民生活半径决定消费场景、消费活跃度,是影响消费和服务业的关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地铁客运量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全国各地区域疫情达峰先后出现,社交半径约束将逐步打开,后续消费与服务业景气度大概率呈现边际改善,实现有地方花(消费场景重启)。


此外,通过高频数据来看,元旦假期出行半径扩大,消费有回暖的迹象:


(1)北京各商圈活力再现,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35.3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83.8%;


(2)山城重庆餐饮消费红火,部分餐饮门店重现排队现象,商圈人流回升,12月31日江北区观音桥商圈人流量达到65万人次,已接近2020年疫情暴发前水平。


(3)国内跨省长线游复苏态势显著,携程网发布的2023年元旦假期总结报告显示,出行总体呈短途、长线两开花局面,近六成用户选择跨省游,国内TOP10机场的客运量同比增幅达20%。



2. 敢花钱(居民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修复)、有钱花(经济形势向好,居民就业&收入显著改善,消费信心恢复)


随着全国各地区域疫情达峰先后出现,社交半径约束将逐步打开,为“消费重启”提供场景,后续居民是否敢花钱、有钱花的核心在于经济预期、就业预期、收入预期能否实现重新统一。


当前,消费仍处于疲态,特别是纺服\通讯器材为代表的可选消费及地产链相关消费如家电\家具类消费,22年受“疫情反复干扰”+“地产疲软”两大因素的持续影响,地产消费和可选消费处于相对弱势水平。从零售数据来看,截至22.11月,地产消费和可选消费零售同比增速仍为负数,且仍未现上行拐点。


以史为鉴,居民就业/收入预期筑顶前,消费行情并非昙花一现。复盘09年以来历次港股的反转行情,居民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逐步抬升的阶段,港股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持续走高,看好本轮消费行情的持续性。


3.中长期,仍是消费升级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为我们勾勒出扩大内需清晰的图景(见图2),特别是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把握《扩大内需战略》消费升级&新型消费三大方向:(1)提升传统消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免税)。(2)扩大服务消费(医疗保健、酒店/餐饮链);(3)培育新型消费(互联网)。



1. 提升传统消费(衣食住行—>提升品质,塑造品牌)


(1)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龙头(顺应消费升级、消费重启、成本下行)—啤酒、服饰


短期来看,①消费重启拉动需求:参照20年第一轮疫情后,食饮、纺织服装零售增速自低点修复,我们认为短期随着各大城市逐步度过疫情高峰,“消费重启”将带动传统消费品的修复行情;②成本下行:全球供应链压力有所缓解叠加海外衰退预期,农副产品价格逐渐回归常态。截至23.1.4,南华农产品指数已自22.4.29高点下行9.95%,后续食饮、纺织服装企业成本端压力有望逐步缓解。


中长期来看,《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高吃穿等基本消费品质”的要求下,我们认为食饮、纺织服装龙头将更受益于消费升级趋势和行业集中度提升。举例来看,长周期视角,食饮龙头普遍有更好的业绩表现。龙头的成本转嫁能力更强;此外依靠规模优势,对于老产品提价或是新产品迭代,龙头公司都有着更强的能力。



(2)免税(顺应消费升级、承接疫后消费回流)


短期来看,疫后广谱的内需修复支撑板块β。根据文旅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居民出行客流约为20.94亿人次/YoY-28.41%。人均旅游支出约为821.39元/YoY-6.80%,人均消费同比降幅明显低于客流降幅。该数据进一步说明,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目前主要因出行限制受到压制,疫后广谱的内需修复将支撑板块β。


中长期来看,政策利好稳步释放,海南自贸港建设为离岛免税发展提供新机遇。《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更好满足中高端消费品消费需求,促进免税业健康有序发展。深入推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自2011年起海南离岛免税正式落地以来,我国离岛免税政策红利也在稳步推进。2020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8家离岛免税店开业、增加邮寄方式提货等,体现出政策端对离岛免税的支持。202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实行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政策,离岛免税是引领海南旅游零售和商品贸易发展的重点行业。

2. 扩大服务消费(医疗、文旅—>供给侧变化提升质量)


(1)医疗保健(顺应消费升级、疫后需求修复)—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药

短期来看,“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下”医疗保健板块两条需求修复主线:①疫情潜在“流感化”带来的防疫“新常态”、医疗需求常态化(新冠特效药、中药);②需求刚性,疫情影响减弱,民营(医疗机构服务)有望快速恢复。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民营医疗机构经常面临限流甚至停诊的情况,例如眼科、口腔等专科医院,患者择期治疗的可能性更大。随着二十条出台,并结合2020H2-2021的疫情缓解后民营医疗服务显著改善的经验,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民营机构门诊和手术量会快速回升。此外,疫情影响下很多医院的常规的门诊和手术需求受到压制,(医疗设备)终端需求也有望回升

中长期来看,国家鼓励在有需求但未有效满足的领域(医疗保健为代表)积极大力发展,创造供给满足需求。《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略提出,“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增加专科医疗等细分服务领域有效供给”。



(2)文化旅游(顺应消费升级、疫后消费修复、供给侧出清) —酒店、餐饮链


短期来看,以酒店为代表的文旅板块随着“疫后消费重启”有望迎来修复。以海外经验为例,全面放开之初,客流恢复率先带动酒店需求、入住率快速修复。以美国为例,22M4美国出行限制解除,STR显示当月酒店需求恢复至19年同期的99.6%。相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新加坡、香港等地,出行政策放开当月,入住率恢复明显。


中长期来看,供给优化及龙头份额提升驱动α,国内酒店格局改善确定性强。本轮疫情持续两年,供给侧出清的同时酒店集团纷纷加速拓店,使得2020年后中国酒店行业连锁化率取得突破性进展。《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度假休闲旅游。” 国内酒店顺应消费升级,格局改善确定性强。



3. 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外卖、电商

 

中期,在“重建”+“发展”下,互联网企业有望恢复自身的盈利能力。从而迎来业绩改善、估值重塑。



扩大内需战略视角下,再审视下港股投资“三支箭”

我们自22.11.13《港股,天亮了》以来,推荐配置港股“三支箭”:“稳增长”政策加码(地产龙头适度信用下沉、地产销售竣工链条)+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可选消费、服务业、医疗保健)+重建(平台经济)。


本篇充分挖掘“扩内需”战略下港股的投资机会,我们建议继续围绕“三支箭”进行投资,同时我们也从“扩内需”战略下重新审视“三支箭”的投资逻辑:


1. 扩内需战略关键词“重建”——>(平台经济)

本次扩内需战略强调细水流长,更要重视资本、重视市场内生性力量,重点围绕信心与秩序“重建”。相较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平台经济规范为主),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明显转向,23年互联网政策或进入实质性积极阶段。


我们重申自22.11.13《港股,天亮了》以来的判断:监管环境趋于稳定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公司内生盈利能力将逐步恢复。港股互联网板块“困境反转”,估值修复可期,建议关注民生与就业强相关的外卖、电商等领域。


2. 扩内需战略关键词“稳增长”——>(地产龙头适度信用下沉、地产销售竣工链条)

本次扩大内需战略强调重视短期需求问题,即逆周期调节。历次“扩大内需”是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兼顾,地产、基建往往是重要抓手,稳增长政策有望持续加码。


我们重申自22.11.13《港股,天亮了》以来的判断:本轮地产政策已朝“稳供给”发力,产业链疏导有望沿To-C销售链→To-B施工竣工链→开工/投资链展开。政策疏导之下,地产产业链的恢复顺序大概率是:强信用的地产企业仍然受益、关注局部的信用下沉,随后是TO-C链条(等待保交楼预期稳定和销售恢复)、其次是TO-B链条(等待房企宽信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最后开工及投资链条。建议关注地产龙头以及地产链(家电、家具、消费建材)的投资机会。


3. 扩内需战略关键词“顺应消费升级”——>(可选消费、服务业、医疗保健)

扩大内需战略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具体来看,消费领域主要集中在: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三大方面:(1)提升传统消费(衣食住行—>提升品质,塑造品牌),建议关注食饮、纺织服装龙头(顺应消费升级、消费重启、成本下行)&免税(顺应消费升级、承接疫后消费回流) ;(2)扩大服务消费(医疗、文旅—>供给侧变化提升质量),建议关注医疗服务、医疗器械、中药(顺应消费升级、疫后需求修复)&酒店、餐饮链(顺应消费升级、疫后消费修复、供给侧出清) ;(3)培育新型消费(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建议关注外卖、电商。


风险提示

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俄乌冲突持续扰动能源供给、伊核协议无法顺利达成等)、全球疫情形势超预期(新冠病毒变异程度加剧、猴痘病毒扩散程度加剧等)、全球流动性收紧斜率超预期(美联储加速紧缩、欧央行快速加息、日本央行宽松货币政策转向等)、国内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出口超预期受海外需求拖累、地产消费信心难恢复等)等。



2023.01.17 【广发策略戴康】人民币升值下,港股如何做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七

2023.01.11 【广发策略戴康】香江水暖多少度?—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六

2023.01.06 【广发策略戴康】“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

2022.12.19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

2022.12.07 【广发策略戴康】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破晓”系列之

2022.12.06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徘徊期”如何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三

2022.11.29 【广发策略】AH股“破晓”进行时——AH股市场策略快评

2022.11.18 【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三阶段—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二

2022.11.13  重要【广发策略戴康】港股“天亮了”—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一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3年1月6日


分析师:

戴 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朝中有人好办事【爱在深秋】你【广发策略戴康】为何“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天亮了”—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一(首发于22.11.13)【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首发于22.12.19)世界杯的观众那么多, 没见戴口罩, 据说也没有查核酸或其他防控手段, 过一阵看“下场”如何?【广发策略戴康】港股估值&景气扫描:给点阳光就灿烂——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四【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市“徘徊期”如何配置?——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三纪录片《共和国元帅》全十集【广发策略戴康】港股牛回头的原因和展望——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十【广发策略戴康】“中特估值”的港股优势——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十三右童诗三首【广发策略|“破晓”系列重温】“春季躁动”助力“破晓”(首发于23.1.8)【广发策略|港股“天亮了”系列重温】港股“牛市三阶段”—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二(首发于22.11.18)【广发策略戴康】四大视角把握港股牛市“位置感”——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九【广发策略|“破晓”系列重温】防疫政策优化的全球比较——“破晓”系列报告(三)(首发于22.11.30)【广发策略戴康】“扩内需”引领港股牛市二阶段 ——港股“战略机遇”系列之五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