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藏富于民”:2022年人民币存款同比多增6.59万亿元
超额储蓄成为近期市场热议的话题。
2023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我国人民币存款延续此前增长趋势。
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称,过去各国的经验都显示,家庭和企业在经历了加杠杆负债消费和投资之后,一旦遇到经济下行或者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事件,都会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去杠杆。这种行为对家庭和企业都具有合理性,但是合成在一起会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即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储蓄动机增强+风险偏好下降
具体来看,央行的数据显示,在2022年存款增量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5.09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38万亿元。
2022年,居民对于存款的热情逐渐升高。
2022年12月底,央行调查统计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为44.4%,比三季度下降2.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三季度增加3.7个百分点。
谈及2022年住户存款增加的原因,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分析称,2022年以来,由于疫情持续反复,居民收入下降,消费动力不足,储蓄意愿明显增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消费同比增速为-0.1%,远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消费信心指数自4月以来持续维持在90以下。
招商证券宏观张静静团队分析称,从信用机制出发,货币信用体系中的所有存款都是派生出来的,存款的增长对应着货币信用体系的扩张。2022年不仅居民存款出现了超过原有路径的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也出现了“超额”的增长。非金融企业存款的超额增长对于简单将2022年居民存款的多增归纳于居民消费减少(包括房地产消费)提出了挑战。
同时,居民人民币存款变化与区域经济息息相关。张静静团队分析,通过各省的居民存款数据2022年的超额居民存款呈现出地区性特征:收入相对低的省份超额居民存款水平高,收入相对高的省份超额居民存款水平低。国信证券亦指出,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存款同比多增更为明显。
此外,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亦认为,2022年投资理财市场较为低迷,股市震荡走低,理财产品经历多轮“破净”潮,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减少了对房地产和理财的投资性支出,更多资金流入存款之中。
在这样的局面下,夏春认为,政府有必要加大财政资产的刺激力度才能够阻止经济陷入更大的下行压力。“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来看,货币刺激的效果并不太理想,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好一些。具体到中国,政府发行特别国债向低收入群体发放现金和消费券能够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政策发力促消费
谈及2023年居民存款的变化趋势,刘银平认为,未来存款是否会继续大幅增加,一方面取决于经济环境及老百姓的收入修复情况,另一方面也要看投资理财市场表现,如果经济形势向好、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投资理财及房地产市场好转,部分存款可逐渐转化为消费。
张静静团队认为,展望2023宏观经济政策与居民行为的改变都会影响居民存款,消费复苏的关键在于修复居民的现金流量表,而修复流量的关键则是恢复经济流通。
“如果2023年居民消费倾向恢复,将拉动消费支出增速0.6%;消费倾向下降对2022年超额储蓄的贡献只有12%,如果这部分超额储蓄的30%—50%重新形成消费支出,将拉动0.5%—0.9%;至于超额储蓄中由居民调整资产结构贡献的部分,形成消费支出的难度比较大。”张静静团队分析称。
2022年末《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其中强调“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应当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消费复苏迎来利好信号。
麦肯锡近期发布的预测报告也指出,中国的消费势头有望在2023年开始复苏,日益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具有的较强韧性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动能。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认为,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房地产政策以及消费刺激政策加码等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出台,2023年房地产和消费将呈现持续改善的态势,我国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居民存款也将陆续转化为消费、投资。
*本文不代表凤凰网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