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新征程,打造具有央企特色的基金公司

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新征程,打造具有央企特色的基金公司

财经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周倬睿

2001年5月22日成立的融通基金,是国内第二批、全国第十三家成立的基金公司。成立21年来,这家老牌劲旅一直深耕主业稳健发展,近期更是焕发出新活力。

新活力来自于融通基金实际控制人的变更。2022年3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核准新时代证券变更主要股东及融通基金变更实际控制人的批复。至此,新时代证券股权变更最终尘埃落地,中国诚通收购新时代证券98.24%的股权,并成为融通基金实际控制人。自此,融通基金正式入列中国诚通,成为央企基金公司。

拥有了“红色基因”的融通基金,将在新的历史时期走出一条央企基金公司的特色之路。据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介绍,未来,融通基金将立足传统主业,继续深耕现有业务,强化投研能力,丰富产品类型,优化产品结构,勤勉尽责,努力为持有人创造良好的、可持续的收益。同时,还将围绕中国诚通集团国资运营职能定位,根据中国诚通提出的战略要求,服务国资央企,主动担当,充分利用公募基金丰富经验,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提供多元化金融工具,丰富国资央企“改革工具箱”,助力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助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面对激烈的“大资管”领域竞争,张帆表示,融通基金迎来新的征程新的机遇,有了中国诚通集团赋能,打造具有央企特色的公募基金公司是公司战略的必然选择。融通基金将推出一系列央企特色公募产品线,打头阵的是“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其他央企指数基金产品也在规划当中,“融通基金将秉承金融为国的理念、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央企高质量发展、助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

实际控制人变更尘埃落地

央企特色之路是必然选择

2022年4月,融通基金正式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诚通集团。

据公告显示,2022 年 3 月 24 日,证监会依法核准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新时代证券主要股东、融通基金实际控制人,对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依法受让新时代证券 2,858,872,097 股股份(占股份 总数 98.24%)无异议。

2022 年 4月11日,新时代证券已完成公司章程变更的相关工商备案手续。此次变更完成后,融通基金控股股东为新时代证券保持不变,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在张帆看来,此次实际控制人变更对融通基金这家拥有21年历史的老牌公司而言,是一次里程碑。“破解了影响公司发展的瓶颈,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他表示,作为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改革工具箱”,中国诚通为公司的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

实际控制人变更后的融通基金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各项业务稳健向好。据2022年三季报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融通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达2325亿元。其中管理公募基金80只,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1128亿元;管理专户产品62只,资产规模为1197亿元。融通基金产品线丰富,已经实现权益、混合、固收、QDII、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等多维布局。业务已经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据银河证券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融通基金权益投资能力位居行业前20%分位;固收投资能力排名位居行业33%分位,彻底扭转2021年投资业绩落后的局面。

张帆尤其强调,资管新规之后,各类金融机构百舸争流,千帆竞发。融通基金作为央企控股的基金公司,将充分利用央企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优势,走央企基金公司的特色之路。

“集团主业有利于融通基金拓展业务边界。从公募基金业务而言,融通基金也积极布局央企系列产品。”张帆介绍,除了正在发行的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还在考虑布局其他央企指数基金产品。

为何将产品的投资标的定位于央企?张帆表示,首先是基于集团的定位,作为中央企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诚通聚焦“推动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新使命,立足“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新定位,锚定“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资央企”主方向,构建了“4+1”(基金投资、股权管理、资产管理、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孵化)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业务新格局。融通基金以集团战略为导向,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政治站位,与集团同频共振,利用公募基金的经验,丰富国资央企改革的工具箱,助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

其次,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央企都是资本市场的优质资产。在股票市场,目前央企上市股票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达28%,主要集中在国家战略、国计民生、战略新兴产业等压舱石和关键领域,在整个资本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支持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上市公司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债券市场,“国字头”中央企业的实力强、信誉好,是一块金字招牌。央企在债券市场融资方面一直扮演着关键角色,2011年-2021年央企信用债发行量平均占非金融信用债市场的35%,近5年央企及子公司未发生公开债务违约。

张帆展望,权益类央企指数基金的布局,可涵盖宽基、行业主题、创新等类别的指数,央企宽基指数旨在把握国有经济主基调,引领国家战略风向标,有助于提升央企的影响力,助力央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他尤其指出,央企行业主题类指数从具备央企特色的领域着手,旨在展现央企优势,提升公众认知。而央企创新类指数从国家战略导向出发,助力国企改革,促进央企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指数基金作为公募市场的指数化工具型产品,能够丰富国资央企“改革工具箱”的工具内涵,增加服务央企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助于成分股内的央企上市公司盘活资产,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并且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分享央企高质量发展的指数化基金产品。

首只聚焦央企产品出炉

迎战“净值化”新时代

2023年1月,融通基金旗下央企系列产品的“首只”产品——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正式推出。

据张帆介绍, 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的推出既考虑了融通基金助力央企发展的战略定位,又经过严谨缜密的调研,以求最大化满足市场及客户需求。

一直以来,央企在债券市场融资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2011年至2021年,央企信用债发行量平均占非金融信用债市场的35%。截至2022年8月末,国内债券市场的非金融信用债发行主体中,共有央企主体269家,其中央企总公司54家,央企子公司215家;占全部4788家发行主体中的6%;以数量来看,央企共发行各类信用债29193 只,占非金融信用债市场的9%;以金额来看,央企债券存量占全市场的17%,央企单券发行规模较大,具有规模优势。

央企信用债的评级普遍较高,安全性高。按照中证隐含评级划分,AA+及以上为264家,占全部央企发债企业比重为98.14%;近5年央企及子公司未发生公开债务违约。

目前市场上央企信用债指数的公募基金仅有4只,存量规模为50至60亿。数据显示,最早的2只是2019年4月份前后发行,2020年、2021年各发行1只。张帆介绍:“从发行时间可以看到公募基金对央企信用债标的逐渐产生了兴趣。从现有的基金公司产品发行情况来看,覆盖了中小基金公司、头部基金公司、银行系基金公司,这背后代表的是不同持有人的市场需求,市场对央企信用债的需求越来越广。”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一直是二级市场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参与者,也是基金公司最大的一类机构客户,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打破了原有银行理财的估值方法,除了考虑收益率和信用风险,还要考虑各种投资品种的流动性、活跃性。基金公司为各类金融机构提供底层资产,也要因应客户自身发生的投资变化在产品设计、产品创新上主动求变。

“央企信用债的风险收益性价比高,近五年没有出现过央企本部、央企子公司、核心公司的信用违约,央企债存量市场非常大,流动性强。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不仅工具化属性强、风险收益比合适,又兼顾流动性。在这个背景之下,我们推出了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基金。”张帆表示。

在“一行两会一局”要求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转型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央企信用债等低风险优质资产成为稀缺品。然而,央企信用债的交易以银行间市场为主,占比高达87%,交易所占比仅13%,但非金融企业、个人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

借道公募基金,大部分投资者都可间接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债券交易,分享央企红利;对发债主体来讲,随着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间接进入,为央企债券引入更加多元化的持有者,形成更加均衡的投资者结构。同时有望降低央企债券持有者原先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降低央企发行人面临的债务聚集风险,强化金融业务风险管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

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纵深推进

助力股债价值重估

2022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业内人士频频表示,易主席的讲话为A股市场未来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成熟完善的估值体系对于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以及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也是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张帆看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有助于提升市场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关注度,对企业估值层面的各类因素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强化相关领域在新环境下的资产价格预期。

“不仅股票市场的估值体系迎来价值重估,更重要的是,随着投资央企信用债的基金产品的发行,也有利于债券市场的价值重估。”张帆解释,随着央企信用债产品的增多,央企信用债的流动性、活跃度将进一步提升。央企信用债的信用资质会被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央企信用债投资价值的再发现。传导至一级发行市场,央企信用债的发行利率或将下降,届时央企的融资成本也将更低。

以国开债指数基金为例,从2018年底开始,国开债指数基金规模呈上升趋势,一度高达1900多亿元。国开债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作为交易券种,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利差持续保持低位。从2018年末到2019年末,3年国开与非国开利差压缩了4bp,相当于国开融资成本下行4bp。随着融通中证中诚信央企信用债指数等央企信用债产品的成立,如果按照央企信用债一年3万亿的发行规模粗略测算,或可以为央企降低大约12亿的融资成本。

张帆强调,降低央企融资成本,是践行金融为国的初心,践行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央企高质量发展的理念。

“红色引擎”澎湃前进动力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华章

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中国诚通的赋能,是融通基金争先进位的动力源泉。

张帆表示,公司将以红色党建为依托,以集团战略为导向,与集团同频共振。对标业内一流公募基金管理公司,高位谋划、超前谋划、争先进位、主动作为,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完成战略发展任务。以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以助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风险可测可控、投资者有效保护为前提,充分利用公司和集团的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加大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切实提升服务国企改革的能力,扎实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形成具有央企特色的基金公司。

张帆强调,主动投资能力是公募基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安身立命之本。要以持续提升投研能力为突破口,补短板、带全局,矢志追求优良的长期业绩。一是加强权益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海外投资等投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打造一体化的投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共享,发挥更大效能,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石。二是充分利用集团及央企生态圈,加强与集团、通联企业有效沟通,双向赋能,各取所长。

主动投资能力的核心在于人才,张帆表示,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具有竞争力的市场化人才管理、薪酬管理体系,建立公平、透明的职级体系和晋升体系,持续提升人才的专业力、创新力、竞争力,打造公司平台与优秀人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张帆总结,融通基金将按照“聚焦央企”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具有诚通特色、肩负红色使命、为中央企业提供稳健、特色服务的资产管理服务平台。以国资委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关部署为契机,成为集团助力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的 “改革工具箱 的重要组成。

砥砺新生,有了央企的“红色引擎”,融通基金将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谱写新的华章。

编辑:小茉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总经理王鸿嫔:立足长期视角 助力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融通基金总经理张帆:“红色引擎”添动能 奋楫扬帆新征程广发基金总经理王凡:坚守初心 为开局之年贡献专业力量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相信趋势的力量 向新而行中信保诚基金总经理张翔燕:持正行远 共迎美好默克中国医药健康董事总经理张巍:不确定性时代下做决策要有“代际眼光” | 商业观察泓德基金总经理王德晓:坚定信心 进而有为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做新时代的进取者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证券行业总经理张翅最新发声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2023,拥抱“个人养老金”新时代!鹏扬基金总经理杨爱斌:重拾信心 勇毅前行猫咪的吃这年头靠稿费能养活自己吗?红土创新基金总经理冀洪涛:携手共进 共赴华章BSI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张翼翔:有必要在ESG中增加中国特色的指标【大家】再次自购!融通基金万民远:逆向投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证明你的与众不同是有道理的工银瑞信基金总经理高翀:坚守初心投资为民 书写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东方基金总经理刘鸿鹏:坚持长期做正确的事远图高质量发展德邦基金总经理张騄: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睿远基金总经理饶刚:投资美好未来解禁今宵博诱莱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2023拥抱春天,愿美好如约而至!华安基金总经理张霄岭:2023转折之年,行则将至,未来可期两千年秦兵马俑国投瑞银基金总经理王彦杰:中国将扮演全球复苏重要角色,国际资金配置重拾信心富国基金总经理陈戈: 2023同启未来 共谱华章是的。对个体来说,还是法治清爽。但中国的“大局观”虽因压制个体而遭到反抗与蔑视,但却一直在整体层面起作用。悖论是华商基金总经理王小刚:凝聚信任 笃行不怠汇丰晋信基金总经理李选进:践行公募基金公司社会责任,以投资人利益为先2023年首家公募“换帅” 鄂华任国寿安保基金总经理 能否改变“重固收轻权益”现状?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高质量发展是公募行业下个"黄金十年"的核心任务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做指数投资界的主动选择者西部利得基金总经理贺燕萍:拥抱资管新时代,塑造公募基金特色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