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为转载文章,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作者:风云君的研究笔记
来源:雪球
最近外资开启了“扫货”模式,年初至今不到3周的时间,北向资金净流入已经突破900亿,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净流入,上演了一波逼空剧情。而据中金最新的预测,今年外资流入的总规模可能会达到3000-4000亿。
为什么外资最近这么疯狂,洪灝最新的分享可能给出了答案:美国经济的运行周期在未来两个季度里会加速下行,而中国的量化周期指标现在基本回到了一个低点,相当于2019年1月份、2016年6月份、2012年8月份和2008年的低点。中国的经济周期领先于美国盈利周期一到两个季度左右,所以中国经济基本上处于底部的位置,开始修复。而欧洲的经济的衰退则更加严重,全球市场对比下来,A股市场的配置价值不言自明。那么对于私募投资者来说具体要怎么配置呢?咱们先来回顾下2022年5大类私募策略的表现,在去年炼狱般的行情下,套利、中性、CTA策略仍然取得了正收益,虽然不高,但是令人欣慰,年化波动和回撤都不大,比较好的发挥了避险效应;指增策略虽然亏近10个点,但是相对指数的超额还是比较明显的;股票多头平均亏17%左右,11、12月的反弹算是让股多管理人“起死回生”,不然表现会更加惨烈。那么2023年,各大类策略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以及注意事项,风云君说下自己看法:首先,是23年被寄予厚望的股多策略。虽然22年11、12月市场有了一波反弹,加上今年年初也涨了一些,但是从风险溢价的角度来看,目前A股处于25%分位左右,权益资产的配置价值和安全边际都很高,且除了农林牧渔、社会服务、汽车等行业,大部分行业的估值都处于历史低位。从风格上来看,过去几年,交易型和轮动型管理人的表现明显优于价值/成长型,交易、轮动型管理人更加灵活,相对来说策略弹性更大,进可攻退可守,适合追求持有体验的投资者;同时,过往业绩表现突出,22年遭遇“虎落平阳”的管理人,也有可能迎来自己的风格;股多管理人这里要多说一点,尽管市场一片看好,但还是应该保持“谨慎乐观”的预期,股多对挑选管理人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更看重有长期净值支撑下的人格认知,同时需要做好业绩归因和表现追踪。当下市场风格变化越来越越快,这对管理人主动调仓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点,越来越成为考察股多管理人的重要因素。再来看看近几年大放光彩的指增策略,前两天风云君发文提到,尽管最近市场涨了不少,但是当下主流指数的估值,依然处于比较低的位置,且中证500、中证1000这样的中小盘目前是低位待涨的,所以23年,指数beta的部分还是比较可观的;但选指增最看重的应该是管理人的alpha(超额)部分,虽然说少数头部管理人也能在300、500指增领域做出不错的超额,但是总体来看,1000指数由于策略拥挤度低、选股跨度和交易机会都相对较高,更有机会做出超额,22年1000指增的平均超额要比300、500多10个点左右。综合考虑,除非你认为今年价值风格会起来,非常看好300指数的走势,可以考虑300,其他情况下,选择一个过往超额表现比较稳定的管理人的1000指增产品,大概率不会出错。接下来是22年惊险跑出正收益的CTA策略,去年CTA策略整体表现是先扬后抑,中间有两次大幅回撤,商品市场对于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23年在海外陷入衰退的情况下,全球商品需求不足,较难产生像2020年那样大的趋势性的机会,但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机会还是有的。这种情况下主观CTA相对而言是有优势的,一方面国内商品需求相较国外是有支撑的,而国内是稳增长的政策市为主,主观管理人在对宏观政策的把握和产业背景上都比较有经验;另一方面主观管理人比较灵活,有趋势就加仓位,没趋势可以低仓位或空仓,还可以选择套利赚波动率的钱。另外,中长期来看,随着价格回归,全频段趋势类策略还是有机会的。CTA搞不懂的话,买个FOF最省事。最后是“低波动双雄”中性和套利策略,中性策略22年的表现也是先扬后抑,4季度受到股指期货贴水转升水的影响,有比较大的回撤,但是年化波动和最大回撤都不超过4%,而股指期货升水利好新建仓的中性策略产品;套利策略22年的表现虽然还是很稳定,但是套利的收益却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管理人的加入,面对有限的套利机会,想要创造更高的收益相对比较难,老牌的套利管理人因为提前抢位且度过了市场考察期,相对更值得关注。以上是一些个人浅见,未来无法预测,市场最大的确定性就是“变化”。我们也许只能追求一种模糊的正确,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好配置,选择自己认可的管理人,一起走下去。就像青侨在历经22年医药的极寒行情后分享的心得体会“狂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过度偏离、极度低估的市场终非常态”,历经痛苦的我们会更加坚定信仰,大步走下去。如果你还是不清楚怎么选私募产品,且对私募感兴趣,欢迎关注专注私募研究的风云君:
专注私募基金,分享私募基金测评、私募行业话题、基金经理认知、产品归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