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第一批因疫情“网课三年”的高中生,都怎么样了?

第一批因疫情“网课三年”的高中生,都怎么样了?

教育

2019-2022,疫情三年,一批高中生在网课的夹缝中毕业了。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S同学就是其中一员,经历了两次线上学习,IGCSE考试取消,IB大考取消,SAT考试无法参加,不能和同学上完高中的最后一节课,不能够去美国实地访校和读夏校......

尽管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她还是靠自己DIY在ED1阶段就录取了纽约大学Tisch学院,要知道,这个最难申请季,纽大申请人数再次破10万,达到了105000人(相比去年增加5%),录取率达到了史上最低,更别提录取难度本就相当于藤校的Tisch学院了。

为什么明知道IB很难,却选择读IB?

为什么在申请竞争激烈的当下,却选择DIY?

为什么可以去更高排名的学校,却选择读NYU?......

跟S同学沟通的时候,我脑海里闪现了一堆的为什么,希望她的自述可以给到你参考。

△截图自https://tisch.nyu.edu/

#01

夏令营结束后,

我对妈妈说:我想去美国

跟很多同学不一样,我是从初中就认定要去美国读本科,父母只是作为支持的那一方。

当时机缘巧合下参加了一个有哈佛学生和复旦学生组成的交流分享夏令营,在presentation环节,我被哈佛学生的分享深深吸引,因为他们的演讲非常engaging且让我一直有兴趣听下去,而复旦学生的分享相较下并没有让我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觉。

那时我就问自己:我想在大学阶段成为哪种学生?

即使那个时候我对留学完全没概念,我也毫不犹豫地告诉自己,是美国学生那样。

所以夏令营结束后我就和妈妈说:我想要去美国读大学。

很感恩父母从一开始就选择支持我,并让我在之后的几个假期去美初、美高亲身体验,这也让我更加坚定去美国的决心,并选择去国际校读IB。

#02

Survive IB,我的三个秘诀

当然IB也是名副其实地难,整个高中下来,我整个人都升华了,也总结了三个survive IB的攻略:

👉独立意识,理性思考 

首先就是IBDP的课程选择,要不要选拿分容易的?要不要按自己的兴趣选?老师说我可以学数学HL,同学说English A很难拿7......因为选课很重要,所以我一直在参考多方意见。但每个人的意见都不一样,最终还是要自己拿主意。 

好在我父母对我的教育一直是“放养”状态,所以高中阶段所有的重大决定都是我参考多方意见后,自己做的。这也迫使我去全面地看待问题,以便做出合理的选择。 

也总结出了三个标准,它们帮助我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决定,不但是选课,也包括未来的各种选择,希望给到大家参考。

(1)选课原则:不要盲目跟从

我观察到在选课这件事情上,我有些同学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但是在上完第一个月后就开始后悔,联系课程部能不能换课。

这里我建议与其后面要花时间赶上进度,不如在做出决定前了解清楚。所以选课的时候要从自身出发,而不是随波逐流,看到大家都选这个课所以我也选。 

△IB学生做的搞笑图:凌晨三点,唯一一扇亮着灯的窗户一定是属于IB学生的

(2)选课方法:拥有判断和分析能力 

到IBDP阶段,大家已经对高中有充足的了解,其实可以作出很多符合自身发展的判断,首先考虑老师因素,比如我在选课的时候就考虑到如果选双科学的话,我会遇到原本10年级的科学老师,他能带给我优质的教学,我也会省时间去适应他们的教学风格,这也让我在这个学科上更有把握。

其次要参考自己之前的成绩并且了解自己的能力上限,因为IBDP的学科分为Standard Level (SL)和Higher Level(HL),HL课程会比SL课程每周多两个课时,也就是你会花更多的时间学习HL的课程。

对于我来说,基于10年级的成绩,我知道自己更擅长学习理科,所以我把语言学科都选择了SL;同时,我发现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成本很多,而且我会对数学,电脑科学和经济更感兴趣,所以也就将这三门选择了HL。

第三,你也可以了解学科的评估方式。比如说,语言学科和人文学科都是以essay为主进行评估的,而科学和数学以计算为主,当然它们IA的写作是逃不掉的。我有个同学知道自己写作的能力远高于计算能力,所以她的选课会更偏文,这也能帮助她在考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所以说,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多个方面,基于个人情况,理性地去判断和分析哪些选项更适合自己。

△IB各科的难度。其中,蓝色框框起来的两列:右边那列代表的是每年拿到满分7分的比例;左边那列是每年选该门课程的学生拿到6分的比例

(3)选课目标:自我成长

虽说选课会影响到GPA,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去选择简单、好拿分的学科。就我而言,我知道IB课程很难,但是这两年的学习会为大学提供非常好的基础。所以我会愿意抓住这样难得机会去挑战自己,帮助自己能快速成长以至于我可以很好地衔接上大学课程。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放弃稳7的English B去挑战English A,把英文当作母语去学习。因为在美国读本科,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想为了获得更高的总体成绩,而舍弃一次能自我成长的途径。

虽然我在English A的EE写作中也很struggle,甚至被我的指导老师打击过,但通过不断地向老师请教,期间是有真正地学习到很多写作技巧,最后也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其实,还有一个意外收获是我English A班级的同学都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大多是年级里非常优秀的同学,和他们的交流让我收获很大。

👉停止内耗,放平心态,把同学当资源 

在刚入校的时候,我对GPA看得特别重,夸张到一个占比5%的小作业分低了我都会难过很久。虽然这份较真和付出的努力使我在第一年收获了41/42的好成绩和一等奖学金,但是我在10年级的学习非常累,也没有时间去参与很多的活动,探索自己的兴趣。

而且得失心太重也会很容易情绪崩溃,比如我在进入IBDP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中只获得了39/42的成绩,这巨大的落差让我郁闷了很久。也是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不敢面对失败的自己。

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如何调整情绪。不要去嫉妒身边的同学在哪个assignment上比我分高,而是把自己当作旁观者,把别人当作资源,因为“别人的成功不意味着你的失败”。现在的我会去观察班里拿7分的同学是如何学习的,着重听他们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多和他们请教。

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从41分掉到39分的失落感中振作起来,最后重新获得了41/42的预估分。

所以说不要过度焦虑,不要否认自己。与其心慌,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同理,我认为也不要过于纠结标化分数,在我拿到托福113分后也考虑过要不要去冲击更高的分数,提高我的竞争力。但是,我把113提高到115+所要花的时间,和把同等时间放在GPA或者材料准备上,我认为后者的回报率会更大一些,所以放弃了继续冲高,把时间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自主学习,学会总结 

高中三年培养我最多的应该就是自学能力了。我们可能常常发现,考试的内容往往会超出课堂上教授的部分,这要求你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还有,IB的知识广泛度和难度也迫使我们不能只依靠老师的教学,例如IA、TOK、EE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搜集信息,在老师有限的辅导下完成。

又比如说,电脑科学HL的Paper3每年会挑选一个课纲之外的topic给学生做case study,今年我们需要自主学习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我找到的参考资料都是来自于大学的课本,非常考验自学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要学习6门学科加3门核心课程(CAS,TOK和EE),时间是非常紧张的。我想所有IB学生在期中期末都有很深的体会,1~2周的时间根本复习不完。所以,及时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我个人会习惯使用思维导图和闪卡进行自主学习,推荐的软件分别是幕布和年轮3。我会以IB的教材目录作为节点去整理,把重要的内容和老师上课时的笔记加进去。

有时候会发现老师没有cover到某个小点,我就会去自学这个部分再加到思维导图里。对于需要记忆的公式和定义,我会放到闪卡里,方便我有效地去检查自己有没有理解。

在考试前再去翻看课本的效率不高,但是如果有平时就开始整理的思维导图和闪卡,再加past paper的查缺补漏就可以为考试做到很有效的准备了。


#03

选择DIY申请,

不是头铁,是想自己对申请负责 

听到我是DIY申请的,很多人表示不可思议,其实我也不是冒险,10年级时候我也跟几个机构沟通过,但是我认为机构给予我的初步规划让我觉得后面的路已经被安排好了,而我希望能把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上,能够自己去发现我适合学什么和对什么感兴趣。

我认为申请美国大学不是为了结果,而是享受这个了解自己的过程。所以,在和父母的讨论后,我们决定不和机构签约,让自己对申请过程负责。当然这个探索过程也是废了一番功夫的。

👉想法从无到有 

我一开始其实没做太多规划,都是按照学校内的事情走,直到11年级,班里的同学邀请我一起参加HiMCM高中数学建模比赛。我们的题目是要通过建构一个数学模型去为高中学生匹配合适的summer job。

组里只有我学习了电脑科学,所以我负责将这个模型用程序模拟出来,用假设的数据计算出结果。而且我们协力完成了25页论文出炉,都很有成就感。

因为我本身参与了学校同伴互助的项目,所以我们又将该匹配机制完善到一份能帮助附近区域内高中复制同伴互助项目的指南,并用这个推广计划参加了China Think Big的比赛。

这是我在参加建模比赛之前完全想象不到的。所以,我从对未来方向毫无想法转变到了想学习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知识。

△截图自https://www.chinathinksbig.com/


👉从领导者到参与者

很多人是从参与者到领导者,而我正相反,因为我本身比较擅长组织活动,所以大家常常推选我做项目负责人。

但我认为作为负责人,我不应该只是展示领导作用,而是以平等协作的心态,让大家的想法都可以提出和被讨论,而不是某个人去分配任务。

当然,如果我们偏离了目标或者有任何突发的事件,我会站出来进行组织和协调。 

参与者的经历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例如说,我很享受在CTB比赛中制作宣传视频,在头脑奥林匹克中负责拍摄和舞台设计。

在我的电影选修课中,我争取到了拍摄商业宣介片的实习机会。在此之前,我的大致思路是去学习我比较擅长的数学或者cs,但是在实习之后,我也把电影作为了我的学习目标,因为我希望我在学习的同时是享受的。

👉参加Pre-college夏校试水专业兴趣

11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开始申请各种夏校,提升自己的背景,我也一样。但不同的是,我申请夏校的初衷其实还包括想要试水一些专业,帮助我做出最后的专业选择。

所以,我报名了Cognitive science 和 Computing in arts两门课,都是cs的跨学科专业。时长6周的课程让我提前感受到了大学课程的难度,也发觉自己无法把握住纯艺术或纯科学的学习。

所以综合我的能力和兴趣,我认为将自己擅长的cs和艺术结合的专业会比较适合我。我带着这个想法去进行school research,在美国Top30的院校中,NYU Tisch,UCLA和CMU都有类似可以满足我的专业。

我花了较长的时间去阅读官网对于这些专业的介绍,我会更加喜欢NYU的氛围和体验,所以将它作为我的ED1院校去申请,并将CMU和UCLA放在后面阶段的申请中。

虽然身边的朋友都和我说:对标学校里相同能力的同学,你明明可以被更高排名的学校录取。但是我想说,就目前而言,我很满意我的申请结果。因为知道自己没有冲藤的能力,所以我的目标就是Top30的美国院校和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很享受申请的过程并且达到了预期所以不会后悔。

所以,我很建议大家要真正的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参加相关活动或者夏校项目当作试水机会,逐渐去发现。

#04

最后,给想DIY的你一点建议 

当然单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DIY申请是一件非常具有挑选性的选择,我建议大家慎重考虑,如果你想DIY, 我建议你先看看是否具备以下三种能力:

👉信息搜集的能力

机构的作用之一就是会给你提供整理好的信息和资源,但是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

只要我们会搜索,会判断信息的可信度,对于耐心的学生,这并不是一件难事。我觉得学校官网,往届学生的申请经验以及学校的升学指导是比较好的信息来源。 

👉时间管理能力

我认为从11年级一开始就需要自己对后面的时间进行规划,去了解各种活动,获取各种资源和信息。与此同时,你还要上学,保持自己的GPA,所以

DIY申请会更适合那些时间管理强,学习方面不需要多操心的学生。

👉明确的自我认知

这点应该是最重要的,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哪所大学匹配我的预期和能力,以及申请这所大学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在接下来的时间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准备。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比如说你会想读排名高的学校,申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校,去一个学术氛围好的学校......

这些都没有对错,前提是你要至少对自己将来的申请有一个基本的期待和拥有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做什么的认知,也可以帮助你在DIY申请过程中减少不知所措和怀疑自己的情况。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不功利地去好好享受高中生活,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所爱!


本期福利

2022美本申请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大礼包:

1、美本申请必做清单

2、美本留学讲座

3、留美学子安全手册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棒爸”领取▽

懂教育的家长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30岁高考,35岁恋爱,40岁生娃 | 那些“慢半拍”的人,后来都怎样了?高中生就生娃?!韩国人真敢拍,那些未婚先孕的女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经常吃辣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当年那些被取消F1签证的50名中国留学生们,后来都怎么样了..一年前浦东机场排长队出国的留学生,他们现在怎么样了?给不给孩子钱,给多少,怎么给,都是不关紧的事。闷到emo!那些选错口罩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不令人欢喜也不令人忧愁的三月首例奥密克戎BA.5输入病例披露!新分支会引发疫情“新高”吗?5岁女童每周2次往返城乡,跨越100多公里只为上课!那些“千里跑学”的孩子,最后都怎样了?“恋爱后,我成了一名19岁的高中生妈妈”...从狗德学院毕业的狗都怎么样了?西雅图高中遭炸弹威胁,紧急封校!Kirkland高中受威胁停课,1名高中生被捕第一家开设“安宁疗护病房”的大医院,现在怎么样了?《最强大脑》火后,那些参加脑力培训机构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疫情下40+的失业女性,现在怎么样了?走到第三年的B站毕业歌会怎么样了?三月杂记:前往自然科学博物馆观赏特展长期待在室内、没摸过虫子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反复感染,生殖器官严重受损!得过新冠的孩子,痊愈后都怎么样了?洛县今天从疫情“高发区”的悬崖边跳了下去时隔三年!因疫情暂停的德国大学 Sommerfest 终于重启!之前被封杀的艺(sù)人都怎么样了?这些中国盲童,在国外都怎么样了?那些一周7天上十几个兴趣班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长期不吃晚饭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上海人在海外系列:我和“大背头”老板以及美发女同乡 (下)疫情“后遗症”:我想回到3年前的那一天那些开房AA的大学情侣最后都怎样了?想将老毛再摆上神台----行吗?(多图)高考差一分过线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没有报过兴趣班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疫情“配药难”,居委会主任到处打听有什么门路被动物抚养长大的兽孩,后来都怎么样了?那些经常挤痘痘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