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狂飙」中的年轻人:真实版速度与激情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我们
2023开年,最大惊喜是迎来了豆瓣9.1分的热播剧《狂飙》。
不再「隐秘」的张颂文,因其出神入化的演技频上热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他饰演的涉黑头目高启强,还有为人父毫不含糊的教育手段。
因儿子高晓晨骑摩托车超速进警局,为了让叛逆的年轻人长长记性、不再飙车,他直接来了场父子间的速度竞逐。
比赛时,高晓晨开着杜卡迪表演翘头,一路火花带闪电;而高启强呢,骑踏板车在弯道加速超过他,用亲身「狂飙」让儿子主动放弃摩托。
©电视剧《狂飙》
然而,这样圆满的结局只会出现在影视剧里,现实可能是车毁人亡式的悲惨情节。
前段时间,21岁男网红@庄慕钦,深夜在重庆隧道内超速驾驶机车,与另一辆逆行翘头的越野摩托对撞,发生事故的两男两女均死亡。
不过几个月前,23岁的女网红@小鱼爱吃鱼,在跑山过程中压弯过线,与对车相撞后不幸殒命;21岁的@刘富贵因未佩戴好护具,撞上马路边的护栏,还没来得及送到医院当场身亡……
自带网红的身份标签,让更多人关注到这几起摩托事故,也不断加深摩托是一项危险运动的刻板印象。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涌现越来越多玩机车的年轻人,时髦入流的打扮,配上高端的座驾,似乎成了机车手的标配。
但回归摩托最原始的功能,它就是一个交通工具,自由酷炫只是它的附加属性。「也许我打心底并不是喜欢车,只想追求那种骑行的自由,它暂时无法通过别的东西去承载。」
在机车热的表象之下,还隐藏着不少问题,和事故频发不无关系。
撕掉网红的标签后,我们能看到什么?
就此我们采访了4位年轻的摩托车爱好者,25岁的小天酱(抖音@Sylvia小天酱),22岁的张义豪(抖音@SASS),24岁的轩轩(抖音@XXXxL轩),28岁的@Wiley,车龄分别从2年到10年不等。
他们之中,有把摩托车当作通勤的交通工具,有热爱机车运动选择下赛道,也有纯粹作为业余消遣的爱好。或许能从他们的视角,更好地认识这项运动。
在多数摩托车手的眼里,机车意味着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
戴上头盔的那一刻,世界仿佛都安静了,周遭只有车身发出的振动,以及呼啸而过的风声。这是一种直面自然带来的感官震撼,随之而来的是持续而强烈的兴奋。
今年25岁的小天酱,两年前开始玩机车,她很享受骑行带来的多巴胺快感,还能从中获得不少正向的反馈。
当我挂下档位启动车后,听见风从耳边划过的噪音,就像是飞一样的感觉。
玩的时间长了,专注度也提升了不少,因为在骑的过程中,必须专注道路的情况,思想上不能有偏差。
生于2001年的张义豪,现读大三,高三毕业那年拿到驾照,用攒下的钱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机车。
我喜欢摩托,带给我很热血的冲动,不只有速度快带来的刺激感,还有在山路压弯时的体感,有种贴地飞行的感觉。
在精神层面上,机车象征着自由的状态。飞驰在摩托车上的人,更能切身感知四周环境的变化,在极速中体会到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奇妙快感。但20岁出头的张义豪也坦承道:
玩久了,光速度带来的刺激越来越少,现在更享受机车纯粹的陪伴,它能带我去到很多心仪的地方。
有10多年驾驶经验的Wiley,从最早的踏板车换到如今的重型车,摩托车对他来说只是交通代步工具,能带他短暂逃离现实的繁琐,「平常天气好上下班用,偶尔开到上海周边玩。」
当车速不断上升时,危险也随之增加。
超速行驶,翘头逆行,压弯过线……这些常见的事故原因,往往与个人的骑行习惯密切相关。
当前在抖音上爱分享摩托的以年轻人居多,让这项运动有了更多曝光和关注度;但同时也造就了一种低门槛的错觉,尤其是表面的酷炫特效,忽略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不少技术不过关、虚荣心作祟的骑手,在流量的催化作用下,做出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动作,上演了一场场可能导致毁灭的华丽演出。
被人诟病最多的是打扮性感的美女骑手,黑丝配机车成了博眼球的流量密码,无形中造成了一种不良示范,仿佛穿搭比骑行技巧更重要。
©抖音@小鱼爱吃鱼
在现实的摩托车圈里,女骑手仍占少数比例。
因为多数机车又大又重,对于体重较轻、身型瘦小的人来说,骑好摩托车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车胎压力小不易掌控转向、刹停等操作。
比如从运动到静止停下的过程中,车子一下失去平衡,就需要身体本能支撑,如若撑不住压到腿,轻则擦伤、重则骨折。小天酱现身说法:
刚开始不熟悉车,很容易原地倒车,但我身高175cm,算女生里个高的,一般情况下还能撑得住,所幸没受过什么大伤。
有人说:「骑上摩托车后,解决压力的事就交给风了。」
骑行既是发泄情绪的方式,也是苦闷生活的一剂解药,但在速度与激情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稳定驾驭机械的能力,以及对摩托运动正确的理解。
在国际摩托车赛事MotoGP纪录片《Hitting the Apex》里,本田公司的赛车经理Livio Suppo就提到过:
世界上有很多选手,车骑得很快,但不够聪明,他们的职业生涯很短,光是速度快是不够的,你得结合勇气和智慧。
合法驾驶的第一步,首先是要拿到摩托车驾照。根据不同的摩托车类型,对应的驾照类型有D、E、F三种。然而,并不是所有人拿到驾照后,都知道如何安全地骑行。
其次是驾照分级不够合理。譬如考试用车的排量是最低档150cc左右,但新手买车的排量却没有上限。而在其他国家,依据车型和排量大小,驾照认证标准也不同,要求从小排量考起,再一步步升级进阶。一位玩车多年的专业车手对此的回应是:
我花两天时间就考出来了,主要是同国外相比,国内的入门驾照标准真的很「水」。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驾驶摩托车须取得相应的驾驶证,并配置摩托车牌照。
另一位摩托车手轩轩,从18岁考取驾照后,玩车到现在近7年,两个月前以16.1万的价格入手沪C车牌。而一张沪A的牌照,市场价格已经被炒到50万以上。他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如今牌照价格水涨船高,且鄙视链严重:沪A看不起沪C,沪C看不起外牌。 我挺不希望因为牌照去区分路权,毕竟大家都是合法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不应该成了少部分人的特权。
目前对摩托车行业而言,违规扣分是一个相对空白的体系。由于摩托车体积较小,不少骑手会钻空子超速行驶,电子探头也难以迅速抓拍查处。
正常情况下,前车若要向左调头,一般会先往右打方向盘,要是后头的骑手一时会错意,往左前方超车,结果就是直接撞上。在这一过程中判断失误,通常也是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所以才有了「十次事故九次快,不要夹缝抢绿灯」的讲法。
这是骑手们都懂的道理,但当下的道路设计没有专属于摩托车的车道,要么老实排在小汽车后头,要么从两车的夹缝中穿过,即所谓的「超车」。
「如果停在前方的是一辆四轮车,后面的车子肯定会等你,但要换成摩托车,那他们就会很不耐烦地按喇叭,大喊让开。」Wiley说这是自己骑行十年,等候绿灯过程中90%会出现的情况。
当遇上红灯,摩托车停在直行右转车道最前方时,碰到后头需要右转的汽车,实际情况是骑手既无可能违法越线,也无法立刻为后车让出道。
也许只有出台更严格的要求,才能够有更多规矩开车的人,从根本上避免更多事故,从而拥有更安全的骑行环境。
无论是在「禁摩」的政策下,还是大众对机车天然的排斥,亦或是被贴上网红标签的错误解读,都让本就属于边缘化的摩托车运动越来越不受人待见。
很多人对摩托车的印象,停留在「肉包铁」的说法上,尽管这一形容非常形象,但真正危险的不是车本身,而是骑车的人。
新手在拿到驾照后,还有通用的安全培训、后期的高级课程等。小天酱袒露在看到各种事故后,对摩托骑行怀有更强烈的敬畏之心:
骑行这件事,不是说拿到驾照就结束了,像我还会常去上安驾的课,一对一大概6000块左右,只有这样才敢真的上路。
同时,优先选择适合自己身型、能轻松驾驭的车。在有经验的机车手看来,换车是件很常见的事,从小排量逐渐升级到更大排量的车型。小天酱至今已换了3辆车,车型都属于仿赛车,区别在于排量从250cc换到1000cc。
有些人一开始就买不适合自己的车,比如身高不太够,却偏要买大排量、高座驾的车型,根本就很难驾驭好车,如果腿不着地缺失安全感,更容易出事故。
除此之外,完整的防护装备必不可少,包括头盔、手套、护膝、骑行服、骑行靴等。从最基础的新手车,到有品牌保障的装备,预计花费并不低。
起码要准备五六万,最基础的新手车大概两三万,再加上有很多装备要买,基本不会低于这个数吧。
对于经常开车上路的人来说,定期保养车子也是不可忽略的工作。假若只要有一个部件损坏,车子上路后就会出现各种状况,所以需要提前检查、定期保养。
车子的保养频率,视乎个人骑行的频率和车辆的进阶状况。骑行两年的小天酱说:「像我的话,可能一月一次小保养,换换机油之类的;三四个月来次大保养,整车送去电脑测试一遍。」
经验更丰富的Wiley看法是:
正常情况下是看公里数,比如开始1000,到中间3000,再到后期5000公里,分别保养一次。 关键看自己的驾驶习惯,比如感觉车子有点抖动,或者转速响应有点迟钝的话,可能就需要自保养了。
安全骑行最讲究「防御驾驶」,包括主动防御和被动防御。
主动防御关键是要「管好右手」,控制好自己的车速。行车速度越快,意味着容错机率越小,而在有意识减速的情况下,哪怕别人逆行或违规,只要为自己多留一秒的反应时间,就多一点躲避危险的机会。
而被动防御,则是要求戴好头盔、穿好护具。谈及各类摩托车事故,张义豪清醒地作出回答:
只要把这两点做好了,就能在99%的情况下保证自己的安全,剩下的1%是天灾人祸,谁也决定不了。
或许,每个骑手对摩托车运动都有自己赋予的意义,但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认清现实不是《速度与激情》,分清城市马路和摩托赛道的区别,在城市里摩托车只是一种交通工具,而非博人眼球飙车炫技的道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