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甲板上的夕阳已成记忆
从60后到10后,从出行、着装风格,到流行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代人都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今年4月《纽约时报》报道称,香港摆渡了142年的天星小轮或将告别,这座城市生活和景观中可辨认的一部分将成为只属于一部分人的回忆。
或许有过轮渡经历的一代能体会到这种不舍。回忆与轮渡有关的故事,一条摆渡船,每天搭载着各式各样的人和他们的人生故事。充斥着工作通勤,购买生活物资,老一辈回乡省亲的各种日常琐碎,甚至也体现一个地方的发展和变革。
4月,香港天星小轮上的乘客。
🎡
摆渡百年 依旧浪漫
坐标:中国香港
航线:香港岛─九龙半岛
据《纽约时报》报道,已有142年历史的“香港的象征”天星小轮或将告终。过去三年,渡轮的经营经历了许多创伤,“公司失血过多,我们肯定需要找到出路,”运营天星小轮的公司希望通过媒体呼吁公众,找到一位财力雄厚的投资者。
消息发出后,很多人表示不舍,天星小轮见证过太多巨变,也是香港活力命脉的一部分。
这个1880年诞生的、首个按时刻表服务的公共渡轮,往返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以及一些更远的港口。直到1972年,香港修建了一条海底隧道后,其他形式的公共交通提供了更快的行程,渡轮开始更多依赖外国游客,他们想以便宜的方式观光。天星小轮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人生必去的50个景点”之一。
乘客乘坐天星小轮,欣赏香港的壮丽景色。
疫情是造成乘客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020年上半年防疫政策宣布放宽之后,运营情况有所好转。但奥密克戎在香港迅速传开后,“我们讨论的不再是恢复,而是生存模式。”公司负责人说。
目前渡轮缩短了工作时间,早班时间推迟,晚上也会提前两个小时停止运行。此番冲击感受最强烈的大概是作为助理船长的陈子豪,他的父亲是水手,祖父是一名渔民。“有时候就是一两个人过海,”说话间他脸上流露出一丝失望。
4月,天星小轮上的一名船员。
或许有过乘坐渡轮经历的一代都能体会到这种不舍。渡轮作为交通方式曾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又因为发展而被时代抛弃。不过,在很多有江有海的地方,依然能看到渡轮往来的身影。
⛵️
闹市中驶向“与世隔绝”的小岛
坐标:广州市黄埔区
航线:乌涌码头─大吉沙岛
渡轮时刻表:半小时一班;3元/人,扫码支付即可。乌冲码头首末班时间为早上6:15和晚上21:00;大吉沙码头首末班时间为早上6:00和晚上20:30。*具体情况以官方调度通知为准
广州黄埔区的乌涌码头,总是一派繁忙的货运景象。周边堆满了集装箱,可以看到沉重的货船、繁忙的车辆、高大的塔吊在忙碌地载货、卸货,与对岸静谧的小岛形成强烈反差。
对岸大吉沙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岛上没有汽车公交,岛民出来采购生活用品,会将交通工具整齐的摆放在船尾,船靠岸即可下。
岛上几乎看不到任何被开发过的痕迹,岛民以发展农业为生,村子集中在岛的中央,被水田、河岸、江水还有航道层层环绕。岛上除了纯朴的岛民外,最常能看到的便是闹市中前去摄影拍鸟、看夕阳、环岛骑行的市区居民游客。
冬天的一个周末拍的,运沙船装的沙子看上去也像一座小山。@小网绿
这些游客中也不乏有多次上岛的人。@塞外胡马 上一次去大吉沙岛还是3年前,这一次他特意带上了自行车打算来一次长距离的环岛骑行。等待搭摆渡船的大多数都是大吉沙的岛民,他站在其中,感觉自己有点“格格不入”,晃然间又觉得似乎从未到过这里,那一刻放佛抽离出了自己的日常,活在电影镜头中。
@ChIEn.
船上已经站了二十来个人,挤着推搡的人群等候发船时刻,也许是想多拉几个客人,船长迟迟不离港。
江水拍击着船身,晃得人百无聊赖。这时,一艘小艇急驶而来。快要驶进渡口时,上边的人向左猛打方向,同时望了一眼这艘船的船长,于是,船终于离岸了!
“也许,这就是他们这里的通讯方式,有着它特别的意义。”胡马猜测,但他至今没能读懂。
这小小渡轮,就是岛上居民与外界来往的唯一交通工具,不起眼的渡轮,在偌大的货运码头夹缝中生存着,在每次离港后的前几分钟,都要在大城市与原生态小岛之间切换。
🌅
昔日甲板上的夕阳已成记忆
坐标:山东省青岛市
航线:青岛胶州湾─黄岛
青黄时刻表:往返各2班,25元/人,每个季节票价不同。青岛发船09:00和16:00;黄岛发船10:00和17:00。*具体情况以官方调度通知为准
提起青岛轮渡,在黄海边长大的孩子都有说不完的话题。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青黄之间最初的交通工具就是轮渡,半小时或一小时一班,往来青岛和黄岛之间。
它的开通与运行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青岛市出于经济发展,即准备在青岛与黄岛之间建轮渡工程。1979年,黄岛、胶南从昌潍地区划归青岛市。1985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黄岛区奠基,黄岛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十年前的青岛轮渡站。@Marlboro
作为联系青岛市东西两海岸的交通枢纽,青黄轮渡势在必行,其建设也再次被提上市政府的议事日程。青黄轮渡工程当时作为青岛市十三项重点工程之一,受到了市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经过论证、勘探、规划和设计,于1985年12月和1986年4月,青岛轮渡站和黄岛轮渡站先后破土动工。1986年,两艘从日本购买的二手滚装船开进青岛轮渡站,分别命名为鲁胶渡1轮和鲁胶渡2轮。1986年12月28日,青岛与黄岛轮渡航线正式开通,彻底告别了“青黄不接’的时代。而渡轮开通后,不仅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出行,也给青岛的改革开放和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0多年后,改变再次发生。2011年,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同时建成通车,缩短了青黄两地的距离,与之对应的市场冲击以及发展策略的调整,间接导致了青岛-黄岛轮渡的航行走向没落。
目前仅有青岛至黄岛的快船,还在坚持航行于青黄两海岸间。至于渡轮的续存,许多当地人都鲜少知道,更别说前去旅游的外地人了。
@君 小时候是在轮渡周边长大的,假山、码头、挡浪坝,都是记忆。
@晚安 还记得小时候总跟着奶奶去轮渡晨练;
@葱葱 轮渡现在还有,但气垫船再也见不到了。
在青岛上大学的@克莱登老学长 有幸坐过已经停运的大渡轮,他说自己是为了看夕阳坐着玩儿的,“当时的大渡轮有很宽的甲板,凑末班渡轮去坐,能看到夕阳从海面上慢慢落下。”船上的乘客听口音当地人比较多,可能偶尔有来感受新鲜的游客。
@Marlboro
轮渡曾经是黄岛到青岛最为便捷的交通方式,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而现如今,它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切片,承载着过去三十余年的生活印痕与城市历史。
⛴️
轮渡仍是码头附近居民最快捷的进岛方式
坐标:福建省厦门市
航线:第一码头(轮渡)─嵩屿码头
厦嵩轮渡时刻表:嵩屿码头07:10-18:30(夏季)07:10-17:50(冬季);厦嵩单程一票制2元,厦内往返一票制8元。*具体情况以官方调度通知为准
轮渡第一码头是厦门市一个巨大的交通枢纽,1986年投用后,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人们乘船的习惯。
“刚开始乘客还不习惯在大厅候船,一拥而上挤着推搡的人群上吊板。”在第一码头工作十余年的孙女士回忆。轮渡第一码头落成至今已有36年,船体增大了,载客量提高了,购票方式也更多样了。不变的是,直到现在,对于许多当地人来说,第一码头-嵩屿线都是一条日常的通勤航线。
@FRA333 是福州人,他记得小时候福州也有过很多轮渡,基本上大桥建成通车后就消失了。从市中心直通琅岐岛的福州40路公交车,最初都是用车渡上岛的。“因为客流稀少,福州最近又停了一班从马尾到长乐的轮渡。”
他在厦门经常坐轮渡是因为方便。嵩屿附近,坐公交车进岛需要很长时间,而坐地铁到达的地方有局限性,有时候还需要使用公交接驳,因此,轮渡是码头附近居民最快捷的进岛方式。
除了方便,轮渡票价也实惠,十几年来都是2块钱。平峰期的话上座率能有一半,工作日上下班是高峰期,基本可以坐满。平峰期上二楼加收1块钱,高峰期则不收钱,因为人实在太多。
@翁三碗 是福州人,在厦门岛内生活,她经常过去鼓浪屿玩,走一走,坐船吹海风喝着啤酒看日落。
在他年纪更小一些的时候,他去厦门玩还经常坐私人船。“那时候私人船和厦门轮渡公司是同步运营的,因为轮渡公司的船比较难等,就坐私人的柴油木船,摆几张椅子在甲板上......”他回忆说,“私人船大概是在第一码头翻新之后才被取缔的。”
私人船是从第一码头不远处的一段斜坡桥上船,即使在大雾天也会冒着风险载客。新码头落成后,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船不能开,乘客们回家心切,总拿正规船和私人船只做比较,需要工作人员一遍遍地劝导。
2021年7月,第一码头搬至新址,可与BRT同楼换乘,但仍有不少市民对第一码头这个承载着厦门记忆的老码头表示不舍和眷恋。
从斜坡桥、柴油小木船,到双层小白楼,再到如今高大上的全新码头,第一码头一次次的变化不仅是船舶、建筑的迭代更新,更是厦门人乘船出行、生产生活变化的体现。
🚢
公共交通-停运-观光,再现昔日开埠盛景
坐标:重庆市
航线:朝天门─弹子石
轮渡时刻表:上船地点洪崖洞2码头、弹子石码头,开放时间8:31~17:30;两江小渡(洪崖洞-弹子石)最新票价10元。*具体情况以官方调度通知为准
重庆是一座在江岸边长大的城市,曾经的码头,甚是热闹。
重庆本地人,大都对“过河船”这个叫法很熟悉,就是指从河这头开到那头。“渡船”曾是重庆两岸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中最经典的轮渡线路之一要数「朝天门-弹子石」这段。
20多年前,朝天门通往弹子石的渡轮,高峰期每一班就要装几百人,拥挤程度堪比如今高峰期的「两路口」地铁站。
“棒棒”爬坡上坎扛起下船的货物,孩子追着挑扁担的小贩买麻糖,妻子等待丈夫坐轮渡下班归来。穿梭于江上的日子,是一代重庆人的出行记忆。
载人的轮渡见过不少,但是载车的轮渡,你见过吗?
上个世纪40年代,重庆还未进入桥梁时代,车渡是运送车辆过河的重要交通工具,被誉为“江上活桥”。最繁忙时期,重庆主城区最多同时拥有过15条车渡线路,而最早的储海渡口,要追溯到1935年就开始运行的「渝中储奇门-南岸海棠溪」线。
那时,往返两岸的不仅是船和车,还有生活和希望。
人随车渡,私家车、拉货车、三轮车、摩托车,依次缓缓开上甲板。上船之后要听从工作人员统一指挥,在规定的位置停好,拉起手刹,确保安全。“嘟嘟嘟”,汽笛响起,渡轮驶离港口......
大桥修得多了以后,来往过江的人坐车更方便。据@哈姆谢特 回忆,重庆轮渡经历了「公共交通-停运-观光」这样一个过程。2019年初,「朝天门-弹子石」线复航,这艘满载山城人情怀的渡船,时隔多年又重新回到大家的视线。
渡轮复航的消息传出后,他便找了个机会带着家里的小朋友,开启了「弹子石-朝天门-江北嘴」轮渡之旅。
从岸边浮桥上趸船,单程航行的时间也就十几二十分钟,但等船可能要花上四五十分钟,往返轮渡均经停江北嘴码头再至目的地。
轮渡每天往返10班,票价由原来的单程2元/张调整为5元/张,虽说比以前贵了,但是能坐着观赏重庆市区最核心的江景。
最早那次坐渡轮,@哈姆谢特 跟许多重庆本地人一样,都是去怀旧的。
朝天扬帆未竣工和建好后,从渡轮上看到的景色。
⛴
对于历史建筑的拆除和搬迁,对于传统文化方式的流逝和消亡,人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忧郁和不舍的情绪。就像轮渡的更新迭代,最初我们会惊叹不已,而后它引起敬畏,因为它们曾经的存在和见证。
轮渡是一代人的记忆,但往后,可能再也没有轮渡陪伴着长大的记忆了。
但还好,它们当初之所以存在的愿景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轮渡的某些部分可能幸存下来。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