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如何从「规模律所」转型为「规模强所」?

如何从「规模律所」转型为「规模强所」?

公众号新闻

作者 | 古城

来源 | 法律先生

法律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各种律所扎堆扩张,力求以「规模」在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

可这些「规模律所」要如何从本质上突破,成为真正的「规模强所」才是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律所内部合作机制


如何从“规模律所”转型为“规模强所”?

这是这一两年接触律所的管理者,尤其是北上广律所总部经常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用问题来回答问题”,先看看另外一个问题:“规模化对律所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们看到这两年各地律所在律师人数、分所数量、业绩创收上均有了大幅的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万人所”的规模律所,千人所也成为一个普遍的状态。

但说句实话,规模不能仅仅看数量,还得看质量。

换句话说,如果律所内部各个分所、各个团队、各个律师之间还是“独立作战”,规模化顶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冲冲业务总量。

这个阶段还只是“规模律所”,而不是“规模强所”。

想要实现规模强所的转型,重点在于规模质量的优势要发挥出来,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律所内部交叉业务合作机制”的建立。

举个简单例子。一家只有30余人的专业律所和一家100多人的综合性(规模)律所,谁更有竞争力?

可能答案会很多,但有一点是确定的。

如果100人的综合性律所内部,各个团队之间独立作战,客户资源、律师人员都没能得到整合。

那么与专业所竞争的可能仅仅是,综合律所内部的一个小团队或者几个律师,综合性律所规模的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

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为什么诸如浙江垦丁、北京天同、北京家理这类专业所能很快崛起,并超过做同类业务的综合所(规模所)内部团队。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双方的竞争不在一个量级:前者集全所之力聚焦于一个业务领域,后者仅仅配备一个团队或者几个律师,自然就差点味道。

但从客户的维度看,当下客户的需求是多元的,需要的是综合性的法律服务。

本来综合性律所更能满足客户的要求,但囿于其内部的机制,团队之间客户信息不共享、业务专业化未成形、相互之间的信任机制、合作机制均未建立。

导致的结果就是和客户对接的,永远是个别团队或者个别律师,而是不是一家律所。

所谓的规模化也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自己觉得很嗨,客户感知度很低。


二、“规模律所”转型“规模强所”


图 1 转型思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摸索,如何实现规模律所向规模强所的转型。

而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1个中心2个基本点4大落地场景”的转型思路。

1个中心和2个基本点放在一块做分享,这是两者必须融合的原因,后面我们会详细阐述。


1个中心,2个基本点


 这里的1个中心实际上是“客户运营中心”。

简单地说就是要在规模律所内部建立“以客户为导向,以产品为引领,以运营为辅助”的运作机制。

相应地为了实现客户运营中心的目标,必然需要2个基本点做支撑。

这2个基本点一个是“对外整合客户资源”,盘点内部存量客户(潜在客户),并建立客户信息库,安排专门的人员研究客户信息。

在客户信息研究的基础上研发法律产品,以法律产品做引领,为客户提供以法律为核心的“价值服务”;

另一方面是“对内整合律师资源”,促成内部律师/团队专业化,并建立交叉业务合作机制,实现律师/团队之间的客户共享、业务互补、合作创收。

1个中心2个基本点,这是规模律所向规模强所转型的基本要件。

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套思路:

首先,

客户信息盘点,搭建客户信息采集系统

规模律所本身通过之前多年的积淀,以及各个分所、律师的努力,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存量客户”,各家规模所对外宣传的时候,也经常说自己的客户有谁谁谁。

比如我之前的一位老哥,来西安出差的时候,曾经站在西安城墙上,指着南门的标识牌说,这里有一半的客户都是他们律所的客户。

当然存量客户资源是规模律所的优势,但问题在于“存量客户太分散了

分散在各个律师团队、各个律师手里,而且这些客户律师很难有意愿拿出来作为律所的“公共客户”。

这点最直接的一个反映就是,律所内部在采集客户信息的时候只能采集到客户名称、业务标的、业务类型,再深一步想要了解这些客户的信息就很难实现了。

仅有这些客户的基础信息,自然也很难建立起律所内部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更谈不上建立“客户运营中心”。

在这点上我们不能对律师/团队“要求过高”,毕竟这些客户是律师/团队赖以生存的资产。

但律所内部又需要进一步整合客户资源,以便于更好地辅助律师/团队深度开发客户,对律师/团队的长远利益来说也是有价值的。

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关键在于在律所内部,部署统一的客户信息采集工具。

让律师在与客户互动、业务、交流的过程中“自然沉淀客户信息”,进而搭建了律所内部的客户信息系统。

这样问题的关键就转为,如何部署一套能为律师/团队用起来的,客户信息采集工具,并能适时实现客户信息的沉淀?

有的律所在自主做研发这样的工具,比如灜和系律所正在推广的kindlelaw,也有的律所希冀借助内部的OA系统做部署。

我们这边选择的是第三方工具,而且是基于律师的工作习惯做的工具部署,形成了一套“动态客户信息采集”:

基本上就是由律师个人微信+加推APP+企业微信组成,借助企业微信的功能模块基本就能搭建起初步的客户信息采集。

图 2初步客户信息采集表

其次,

梳理客户信息,洞察客户法律需求

但客户信息采集仅仅是第一步,动态的客户信息会逐步的积淀。

积淀之后需要对客户信息做进一步的结构化梳理和分析,这点是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

目前我们是从大量的客户中进一步盘点、选择,筛选出“重点客户”。

并按照“一企一卡”(企业客户)的模式梳理客户信息,在客户信息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客户,最终实现对客户法律需求的洞察。

不过当下这一步我们还没法实现系统化、智能化,还是需要部署对客户需求挖掘、法律产品熟悉的运营人员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梳理。

在梳理的过程中有四个板块需要重点做梳理:

一是企业内部的决策体系,通过决策体系的梳理了解企业内部决策环节涉及的具体人员;

二是企业的商务信息,包括企业内部的年度规划、预算规划,各个部门的KPI指标、企业内部的重点关注项目、企业的竞品以及企业的客户。这些商务信息是企业需求洞察的基础,通过分析商务信息找出“法律与企业的契合点”,从而实现“用法律帮助企业成功”;

三是企业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梳理,是帮助律师/团队在宏观层面梳理企业的商业架构;

最后一个版块“法律需求洞察”是信息梳理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后续研发法律产品的起点。

再次,

搭建企业外部信息库,完善法律需求洞察

而且做到这个阶段仅仅是“具体客户信息”的梳理,我们要知道,客户法律需求的产生一方面是自然业务推动的原因,另一方面来源于客户所处的地域、行业以及客户监管政策和监管环境。

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还需要在客户内部信息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建立“企业外部信息库”。

通过监测、分析企业的行业环境、外部政策、竞争态势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法律需求洞察。

图 3企业外部信息库

最后,

在需求洞察基础上研发法律产品

最后一步就是,在客户需求洞察的基础上研发法律产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重点客户尤其是大型的重点,需要进一步细化,形成法律产品体系规划表”,按照引流产品—利润产品—增值产品三个体系作为设计。

当然产品设计的方式方法我们在下面的表单中也做出了初步的设计,有助于运营中心落地法律产品研发。

图 4 行业法律产品体系规划表

经过了这四步,实际上我们已经初步完成对客户资源的整合,并形成和客户跟进的法律产品。

但法律产品不会自动转化为律所创收,还需要律师和运营人员进一步协作,将法律产品向目标客户做部署,通过法律产品解决客户的问题,并实现律所创收的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以产品为引领,组建项目小组,以项目小组落地法律产品」。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整合律师资源”的过程。

以我们正在推进的汽车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合规专项产品”为例。

这个产品涉及到消费维权、企业舆情监测、合规设计、争议解决等多个层面的内容。

产品推广需要先做存量客户的整合,筛选出各地分所、团队、律师手头已经掌握的汽车企业,而后联合做产品推广,推广之后落地部署同样也需要各个专业的律师深度参与。

整个过程在我们看来就是以产品为核心的律师资源整合过程。

所以,从我们的经验来看,一个中心是核心,两个基本点是方向,双方共同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律所转型运作机制。


4大落地场景


当然,想要进一步形成律所内部交叉合作的长效机制,仅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还不够。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内部交叉合作长效机制的4大落地场景:

场景一:业务差异互补形成的内部市场

以我们劳动法律团队为例,劳动法律团队中一个专项是“企业关停并转中的员工安置和员工谈判服务”。

企业关停并转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商业行为,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还包括公司、股东、监管机构、第三方合作伙伴等多方主体的利益。同时涵盖公司、股权、债务、合规等多种类型的法律服务。

想要做好企业关停并转,无疑需要多领域的律师/律师团队通力合作,这就为律所内部不同业务领域,但在同一业务中可以互补的律师/团队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而且不仅是企业的关停并转,目前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普遍追求的是「一体化法律服务」,这点和律师行业「专业化趋势」是有冲突的。

想要实现一体化法律服务,必然需要多个律师/团队的合作,这就是业务差异互补形成的内部市场。

当然,我们也可以以对企业关停并转作为主营业务,组建关停并转所需要的业务团队。

但即便是专做关停并转的业务团队,遇到客户多元化的需求,也会面临要么自己做,要么合作做的选择。

但多数时候自己来做的成本可能更高,和专业律师/团队合作更容易控制业务成本。

正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和律师的专业化发展之间存在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组团合作,以产品化服务客户,以专业化发展自身”。

想要实现这个效果,律所内部的专业化建设就需要提上日常。

而专业化建设在律所层面不能仅仅是鼓励、倡导,还需要在资金、案源、人员、运营等多个方面做专业团队/律师的辅助。

真正让律师看到专业化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更重要的是专业化更能实现律师的价值。

场景二:地域合作增效形成的内部市场

地域合作增效通俗地说,就是不同地域的律师/团队之间的业务合作,通过合作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最典型的就是律师之间的“调档合作”,还有就是咨询合作、诉讼合作、专项合作。

还是以劳动法律领域为例。比如我们上海所,有一个客户在北京部署了中转仓库,现需要对中转仓库的人员做裁员处理。

上海律师来北京的话时间成本、精力以及对区域政策的熟悉程度可能不够,于是就委托北京团队合作处理。

双方先做业务流程的搭建,而后结合业务流程做具体的分工安排,同时做好团队沟通、业务时间记录和阶段性成果汇报。

实现了上海、北京两地团队的深度合作,这种跨地域合作还可以再进一步延伸。

比如各个地域的人工成本不同,可以借鉴软件行业外包的方式,将部分业务如法律检索、法律研究、业务资料编撰外包给人工成本较低的地域。

再比如,在集团型业务处理中,往往涉及跨地域的多个主体联动协同,这个时候更需要跨地域律师/团队之间的深度合作。

实际上这种地域间的合作增效,在所内律师之间自发地发生。

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自发合作进一步优化为长效机制,发挥各个地域分所之间的协同效应,这样各地分所的资源、人员也能得到进一步的盘活。

对律所总部和优势地域来说是“业务能力的地域扩张”,对各地分所来说是客户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当然说到还能做到,对于长效机制的建设,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模式是“城市合伙人计划”。

简单地说就是以行业为板块、以产品为引领,将不同地域、不同分所的律师,逐步纳入到一个个的城市合伙人体系中,进而逐步摸索体系中的分配和业务协同方案,逐步建立长效机制。

场景三:团队业务分包形成的内部市场

团队业务分包形成的内部交叉合作,和律师团队专业化相关。

律师团队的专业化在我们看来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舍弃」的过程。

还是以劳动法律为例,劳动法律本身是一个专业领域,但按照创收占比又可以分化出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

一级市场为创收占比高的业务,比如员工安置/谈判、高管解雇谈判、企业用工架构设计、人力资源法律尽调、跨国就业和派遣专项服务、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外包对接服务;

二级市场以人力资源合规业务为主,包括劳动合同、规章制度以及其他雇佣类法律文件的起草和修订;

三级市场以劳动诉讼、日常咨询为主。

同时又可以按照目标客户群划分出高端、中端和普通客户。



律师团队的专业化就是不断开发一级市场或者高端市场,并逐步消化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的过程。

部分律师团队的做法就是聚焦一级市场,外包二三级市场”,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一级市场的开拓和维系上。

但对二三级市场也不放弃,采用「外包合作」的方式,通过客户运营中心的对接,在律所内部实现业务的外包消化。

还有一种方式是,律所团队在“案源开发”方面占有优势,可以获取大量的案源。

而这些案源短期内无法通过自己的团队消化,于是就外包给其他团队/律师承接。

以西安分所为例。西安分所在本地具有很好的建筑行业渠道,但缺乏相应的人员去做建筑法律服务的承办。

这个时候借助客户运营中心,就可以直接对接北京\上海优质的建筑律师团队/律师,然后双方合作,以已经成型的建筑法律产品为核心,共同开发西安地域的市场。

这既是一种外包合作也是一种地域增效合作,运作的核心还是在于“对外整合客户资源,对内整合律师资源”。

场景四:新型市场开发形成的内部市场

当前,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

而创新必然会产生一些,新型的经济实体或者经济形态,与其匹配的法律服务就成为法律行业的“蓝海”。

以平台用工为例,类似于滴滴、美团、猪八戒网这类平台企业,它们的用工模式已经突破了原有企业化的「雇佣用工」。

平台用工模式下,传统的劳动法律服务开始走向和外包、众包、数据、隐私、组织架构设计、税务筹划相融合的「综合性法律服务」。

相应的,传统的劳动法律师/团队需要转型,开拓新型市场。而这个开拓的过程,也是劳动法律师/团队与其他业务团队相互合作的过程。

依托客户运营中心,双方共同选定一个目标市场,针对这个目标市场做法律产品研发,而后通过推广法律产品,依托法律产品获取客户、占领市场。

当然目前还有不少新型的业务。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数据合规、新消费法律产品、企业危机公关专项产品。

这些新产品的来源是上面提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操作,但落地需要整合客户、律师、分所、团队各方面的资源,才能真正地落地新型法律产品,实现共赢的创收模式。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落地场景的部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规模律所对外对内的资源整合,但我们想说的是这些还不够。

在实务落地中,除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大落地场景的梳理,还需要一直“匹配机制”。

主要涉及规模律所内部专业化奖励+内部交叉业务合作运营机制+律所中台人员配备+律所品牌文化建设四个机制的建设。

内部专业化奖励在上面也提到了,规模律所做内部专业化引导不能光在口头引导、文件鼓励,而应该“给钱、给人、给资源、给客户”。

真正让律师看到专业化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让律师愿意走专业化的路子。

在这点上,我们目前倡导的是,以投资方式做律师团队专业化的引导,就是上面提到的“给人、给钱、给资源、给客户”,通过成立专业团队孵化基金做具体落地。



内部交叉业务合作运营机制,这个实际上是通过“一个基本点的客户运营中心”来承接的。

目前正在探索的方向就是“运营引领律师”的模式,以行业化为方向,先梳理行业客户,而后研发行业法律服务产品。

通过产品整合律师内部资源,在依托产品收益做创收分配。

律所中台人员配备,也是围绕客户运营中心展开的。

会涉及到数据分析人员、产品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人员、法律技术人员、资源业务专家等组成的一个综合性支持团队。

也只有这样架构的团队才能真正支撑起客户运营中心的职能。

最后一个匹配机制是律所品牌文化建设,这个点似乎有点虚,但实际上对于规模律所的转型至关重要。

毕竟律所对外对内资源整合中,会涉及方方面面关系的协调。客户对新模式的接受度、内部人员的认可和配合度,直接会影响资源整合的效果。

这就需要用品牌文化去影响外部内部的参与人员,真正在品牌文化上为规模律所的转型保驾护航。

「规模律所」转型「规模强所」,应该是各个规模所都希望实现的战略方向,也是各家已经在做的事情,我们感觉大家做的方式方法可能不同,但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

其中最核心的就是两个基本点“对外整合客户资源、对内整合律师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各家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上面也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摸索,至于能走到什么程度还得看具体的运作和落地。


END



责编 / 吴梦奇Scott
编辑 / 李媛媛Yoyo
分类 / 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ESR150xPIFA 4/8:Think Big Do Small一位MIT女性校友从“化学博士”转型为“小学校长”的心路历程本地强所专业化,全国所规模化路在何方?|榜单指数排名-下篇(区域)2022如何将财务部从三角形架构转型为高效的菱形架构?从「堆叠」到「降本」,智能汽车传感器颠覆性革命即将到来!贺荣任司法部部长;粤港澳联营律所落户最高奖500万元;霍金路伟净利润下降13%;财政部建议国企停用四大会所 | 律所动态威马沦为「牲口」?新能源车集体失速丨氪金 · 大事件春节还就地过年吗?钟南山回应!专家:感染后半年内通常不会再感染!健康码退场?专家:可转型为“便民码”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医疗系统的变化中国制造如何转型为「中国智造」?如何从法律人转型为管理大师?杭州余杭新设律所最高可申请1000万元购房补助;Am Law 20律所开始裁员;隆安香港分所与许林律师行合并|律所动态退休 23-媛媛病了比洱海纯粹,比西湖野趣,这个几乎没有游客的小城,才是真正又美又治愈的「避世之所」?中国抗击疫情到了重要转折关头离婚率持续上升,为什么心理学家还是认为「婚姻变得更好了」?Am Law 200律所裁员;全国多地发布律师行业营收数据;2022年A股IPO业务数据回顾;苏州律协换届 | 律所动态从「组团抢单」到数贸盛会,数字贸易的「明争暗战」锚定「制造业​」转型,百度智能云为何「死磕​」一线?资本喜欢佐治亚州!转型为我们带来巨额投资!重磅发布!首届中国证券业数字化转型君鼎奖评选结果诞生,哪家是转型先锋?失真互联网「老人」转行投资,如何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打开投资圈?当被裁成为「迟早的事」,怎样抱紧自己的「饭碗」?德国“帝国公民”是什么公民?从「针灸松阳」到「艺术直岛」,建筑如何再造乡村?|书单推荐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风向!广发证券斩获券业数字化转型君鼎奖三项大奖臧迪凯联合律所生活剪影:爱上办公室,爱上律所最火的 Web3 社交平台 Damus,一周就变成了「互联网厕所」恋童、恋母、意淫路人,这「互联网厕所」怎么还没被封?如何从「男人」升级为「好爸爸」?从「自助」到「助人」,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智能驾驶进入新周期:从「定点量产」到「做大做强」国际油正备受考验,SVB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为「极限而生」的比亚迪「仰望」,该如何说服消费者噩耗!A股百亿级企业家病逝,享年65岁!做西装起家,转型为高科技大佬,投资版图遍布近十家上市公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