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谈软硬件开源:中国如何从跟随到引领?
关注老石谈芯,一起探究芯片本质
微信的推送规则进行了调整
如果文章对你有用,请在文末点击“在看”,“分享”和“赞”
这样就不会错过老石的每一篇推送了
目前,开源已经成为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通过开源,可以让一个团队快速完成绝大部分基础代码的搭建,然后专注于创造和自己业务相关的关键代码。只不过,很多人对开源仍然心存疑虑,比如开源之后如何挣钱、开源如何提升开发效率、中国的开源环境现状如何、未来发展怎样、普通人应该如何参与开源项目……
最近,今日头条科学频道联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出“这很科学”之《科学真言》系列视频,我有幸受邀参与,并且带着这些问题和中科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开源发展委员会主任王怀民教授做了一次深入交流。对于开源,王老师有着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并且善于用幽默通俗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科学问题,我深受启发。我把我们的对话进行了整理和采编,以飨读者。第一篇在这里,本文是第二篇,主要是王老师对中国开源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思考、芯片与硬件开源的机遇,以及普通人如何更好的参与开源。文章比较长,但肯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注:以下的“我”,指的都是王怀民院士。
一、中国开源:从跟随到蓄势引领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认为,中国是开源生态中的一个追随者。我们可以把开源生态看成一个生态网络,一般学者说这是一个无尺度网络。在这个网当中,有少量的超节点,就是有大量连接的这种节点,很多新的节点要和他连接。为什么要和他连接呢,就是因为超节点有声誉、有市场价值。
一个原创性的工作要成为一个引领性的工作,离不开追随者。实际上,引领者和追随者是相互塑造的。同样的,在开源这个技术领域里面,中国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追随者。应该说,开源成就了中国,中国也成就了开源,这个是一个重要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中国在当前已经形成了:关注开源、学习开源、接受开源、加入开源、贡献开源的一个主流的这种社会认知。这是我对中国开源的基本认识。
同时如果说状态的话,我觉得中国应该已经从学习借鉴的状态,走到了这个深度参与融入国际开源生态的状态之中。从中国今天的发展的要求上来讲,需要中国在开源创新甚至IT创新领域进入到一个我称为蓄势引领的新阶段。
在开源领域,中国有很好的追星环境,但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还缺少造星的氛围和条件。我们说要蓄势引领,实际上就是在中国能不能产生出一系列的有世界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开源人才、开源社区和开源平台。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特别需要的,也是中国未来发展对世界应该发挥的作用和应该做出的贡献。
二、中国开源的未来发展:人机物融合的新机遇
中国已经进入到人、机、物三元融合、万物智联的这样一个泛在计算的特殊的新时代。这个是中科院计算所当年李国杰老师、徐志伟老师、孙凝晖老师一起做2050规划的时候做的预见。现在通过20年的发展,这个概念已经被咱们国家乃至于被全球认可的、对时代的一个基本描述。
我们讲产业数字化,实际上是讲「人、机、物」的「物」这个方面,也就是人机物融合的这个信息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特殊的应用土壤。我们首先要关注中国这个给我们带来的这个巨大机遇。美国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应用土壤、应用场景的牵动。很多的原创性的理论和技术不在美国,但是他把这个应用场景的设计作为技术组合和再发展,乃至于对于科学问题的再追问、再研究的动力和迁移。
我们要实现从追星向造星的变化、在认知氛围上的变化,就在于我们相不相信我们自己这样一种应用土壤和应用场景创新的能力,如何形成对我们自身技术的信心。
比如华为的鸿蒙和欧拉,都已经贡献给了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我做过调研,他开源出来的原因,就是他希望他的芯片(昇腾、鲲鹏等),形成的软硬件结合的完整的软件栈。他希望形成人、机、物融合的这个新的不确定性的市场。
华为讲鸿蒙是1+8+N,其中1是手机,他先用2亿多的华为手机的存量、利用这个现在的这个地源政治的特殊复杂的国际环境,一下就把这些所有手机都升级成了鸿蒙。这件事情不开放,它的成本是很高的、风险是很大的。n就是不确定性,但是不确定性以后,这个市场的生态一起来做这不是件好事吗,所以他就推动了开源。因此,华为的这个市场竞争策略是很清楚的。他也非常热忱的参与到开源生态的构建当中,把以前基于自己的这个芯片的协议栈和软件全部开放出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也把开源形成的群智创新的这种活力,通过开源的形式形成了吸引力。
三、硬件能开源吗?
硬件开源已经开始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RISC-V,咱们中科院计算所很重视。RISC-V要成功,中国追星非常重要,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因为中国追了他才会成功。
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这个特殊优势,一个是千万不要忽略我刚才讲的这个新的不确定性的大市场,即泛在计算的大市场;一个是千万不能忽略我们的追星作用。用对一个技术成功的影响力,来提升我们在这个核心技术当中的发言权。
开源就是要形成吸引力漩涡、或者生态网络。你只要是生态网络里面的超节点就行了,并不是说整个生态网络就是你了。所以我们自己要想清楚,硬件也是这么做,哪怕我们从RISC-V开始。
但是这个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开源的「激发有余,汇聚不够」的问题。现在我们大量的开源许可证是鼓励分支的,特别是Github出来了以后怎么fork都行,回不回来都没关系。那么,这种汇聚力怎么形成呢?这也是我们团队在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把它称为群智范式。
所以,开源不是本质,群智才是本质、激发和汇聚的平衡才是本质。只讲汇聚了,激发就不够了;激发过头了,又无序了。
我回过头来想,在今天的人、机、物融合的这样一个泛在计算的时代,硬件开源一定是、我不说是必由之路吧,至少也是商业竞争的有效的竞争策略。
还有很重要的,是通过开源动员社会力量。我记得应该是中央的深改委的那次会上,讲科技技术改革的时候就特别提到了要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过去我们都讲政府和市场,这个这次提到政府市场和社会。所以,社会力量不可或缺。
四、中国开源:平台与努力
比如我们在科研项目当中形成的成果,就可以开放出来。其实,很多科研本来就是政府投入,所以也应该为全社会共享而服务。比如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云计算与大数据这个专项,其中就推动了这件事,那就是成立了「木兰社区」。希望让国家的项目的成果,在项目结束之后,还能留存在社区里面,让他继续得以发展。有没有商业价值现在不知道,但是我们能以社区的这种社会形态去推动它。
再比如说,自然基金委最近支持了一个叫「泛在计算操作系统」的一个项目群,里面也设计了一个开源项目,实际上就希望这个项目群形成的种子,在项目结束之后还有一个社会化的开源生态能够接触它、并且继续来做这个工作。
既然计算机学会做了这件事情,就希望把这些零散的内容汇聚在一起,让这个社区的生态有一个叫「开源创新联合体」的承载主体。原本项目做完之后,队伍就散了,那么他在哪里汇聚呢?在学会汇聚。这是我们学术界已经形成的传统,是有社会基础的。
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平台叫Gitlink。Git你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些创新者、一些不受约束的创新者,Link是连接,它既强调了激发也强调了汇聚。我们就希望在Gitlink里,能够在不缺失激发效果的情况下还有更好的汇聚力,我们觉得这里面的潜力是巨大的。
比如说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工作,就是让更多的感兴趣者能够被感知。比如谁对你小石的项目有兴趣,很大程度上你是不知道的。希望这个平台以云原生的形式,让你很快就知道,并且让所有人都知道能够形成群。同时,可以避免同一个issue很多人都fork去解决,最后我写了半年了以后一提交,结果上个月我们已经受理了、都已经合并进去了,那不是白做了吗。希望这个平台能让所有fork的人都能感知,他fork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并且能让这些人都相互知道,而且和你关注的事情是相似的。
我们还做了一件汇聚的事,是让所有的贡献能够在区块链上被记录。区块链的重点是它的法律效应,不易篡改、不易伪造。这样如果未来这个产品一旦有商业价值了,这就是你股份的依据啊,这不是也有利于汇聚吗。
因此我们在做CCF开源委员会的时候,不仅仅是说我们把大家召唤起来一起侃侃山,还希望有一些物化的支持,也就是这个Gitlink平台。当然,这个平台本身也是开放、开源的。
第二件事,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孕育开源项目,这个牵头的负责人就是你们的这个包云岗副所长。我也很希望,在这个开源平台上来支持开源硬件的方案,希望它们会成为明星项目。
第三个就是开源教育。就像我们一个研究人员、研究生如何写论文是基本功,如何按照学术规范发表论文是基本功和基本价值观一样,使用开源、贡献开源、遵循开源的规则,也要成为大家的基本的学术训练。
你看这3件事,全是社会性功能的事,也是不可或缺的。
五、学生和普通人,如何参与开源
这也是很好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有很多入口,我自己的一个建议就是加入组织、加入计算机学会、加入CCF的开源发展委员会,它是一个汇聚开源领域产学研制用、乃至于政产学研用的资源汇聚地。它是以一种社会形态来做的,既不是像政府的那种垂直领导的强制性的关系,也不是像企业那样利益驱动的那种关系,而是以社会共识的形成一种内聚力。
具体来说,对于广大开源爱好者,可以参加开源大赛、开源夏令营等等。只要参加开源大赛、报名了这些开源项目,就有培训老师、就有相应的课程会给你提供服务。当然我们也在推动开源教育进进课堂,因此同学们在学校就会接触到这些事情。还有刚才说的Gitlink平台,希望是大家看到中国项目的重要入口。当然我们这个平台也是面向全球的,和Github以及中国企业的一些重要项目的社区是密切联系的。我们这里边有很多会员,比如CSDN也在经营一个程序员社区,给大家提供服务。这就是了解项目、认识朋友的很好的入口。
现在讲开源的书籍、文献、资料,实际上也很丰富。今天我谈了很多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种借鉴和批判的视角。希望这样我们可以对开源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在未来的开源实践中能更加自觉和主动。
(注:本文不代表老石任职单位的观点。)
老石谈芯社群组建中!扫码添加小助手进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