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自有万钧之力,《去有风的地方》非遗传承的多维突破
主编温静导读:《去有风的地方》开播以来,无论是题材还是叙事维度上,都可谓实现了田园剧表达的大胆创新。这些是建立在主创团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关注,以及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响应上,温暖亲情、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的情感坚守,无疑达成了治愈系与正能量相结合的风格特质。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JY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是连接现代精神与过往文明的重要桥梁。今年年初,木雕、扎染、刺绣等传统工艺因一部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2023年大理州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带火了大理旅游,对其表示认可。此外《中国日报》海外版的点赞报道,在佐证剧集高口碑热度同时,也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强大的内在传播动力。
该剧自开播以来,无论是题材还是叙事维度上,都可谓实现了田园剧表达的大胆创新。这些是建立在主创团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关注,以及对乡村振兴政策的响应上,温暖亲情、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的情感坚守,无疑达成了治愈系与正能量相结合的风格特质,也为电视剧作品注入传统文化精神的探索之路,提供了诸多宝贵的经验。
美食、美景、真情感
治愈系表达也要有“抓手”
大到一座城,小到一个乡村,能带给游客什么?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地道美食,还是好看迷人的山水风景与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去有风的地方》作为一部田园治愈剧,其在题材与叙事表达上的突围,为我们提供了电视剧作品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之道。
首先,作品的故事情感调性,是以许红豆、谢之遥等当代青年敢于突破自我,寻觅并坚守自己心之所向凝聚出的一种治愈之力。都市青年许红豆在北京读大学后便留下工作,多年后因为闺蜜去世,她的生活和工作陷入低谷,于是独自前往大理云苗村的“有风小院”休息调整。在这里,她遇到了同样曾是“北漂”的谢之遥,或许不甘于做星级酒店大堂里华丽钟表的一颗螺丝,希望探寻个体生命的意义,是他们之间的共性,也是相聚在“有风小院”租客们的心声,更是无数荧幕前观剧之人的心之所向。可以看出,这样的创作是源自于主创团队对当下生活的深度观察,生活中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子,他们的向往与困境是一个时代群体现象。
其次,润物无声的治愈系表达,被具象的文化风物所串连。初到“有风小院”的许红豆,披着民族样式披肩,也曾相机不离手,给家里寄云南火腿与自己亲手做的鲜花饼。曾俨然一副游客模样的她,随着在当地生活的时间越久,剧集对云南特色美食米线、乳山、菌子,苍山洱海不可言喻的美,以及木雕、扎染等非遗文化的引入也愈加深入,一方面让剧中人物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文化落脚点,另一方面,美食美景形成的治愈力与诸多文化细节,实现了故事好看与拉动文旅经济的双收。
由此来看,虽然治愈系表达在当下的文娱领域当中,无论是综艺还是剧集的打造都并非是一种新鲜事物,但《去有风的地方》无论是对当下时代都市人精神需求的洞察,还是云南地域特征、文化气质的呈现,都凝聚出了一种不费力的美感,让故事的讲述在“慢”字调性之下自动流动起来。
选址布景皆因“人”而动
既要“人生理想”也要“真枪实干”
许红豆辞职后,从北京来到大理的“有风小院”,一层有厨房、石凳,二层租客们的房间外是古朴的下层房檐,还有一个可以晒太阳看书的露台。这对于常年在大城市忙于工作的“打工人”来说,小院自然成为了乌托邦一样的存在。因此在这部剧播出之后,伴随热度上涨,各大社交平台纷纷涌现出不少“许红豆同款”的内容打卡。不仅如此,这部剧中的晓春咖啡厅、格桑花饭店、马场等标志性场景,都为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如我们上文所说“不费力之美”的营造,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在其选址与审美力呈现上,肩负着内容创作者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自觉,与好故事的制作原则。
早前,导演丁梓光曾在采访中提到,早在剧本筹备阶段,他与制片人、编剧曾一起去云南采风且在前期做了很多功课。他表示:“作为文化传播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剧集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一位非遗的传承人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倾尽一生为其奉献,给我很大触动。”
导演丁梓光还提到,早前在剑川县寻找剧中小朋友们唱歌比赛的场地时,无意间看到了当地歌舞团在排练,当时龙头三弦的声音非常吸引人且是非遗项目,于是制作团队将其用在了白族迎客舞的背景音乐中。
《去有风的地方》整个拍摄用了162天,经历了4次大的转场。云南部分的拍摄是以大理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包括剑川、沙溪、云龙县海坪、弥渡县、洱源县等;北京部分的拍摄包括华尔道夫酒店、许红豆的出租房、山东老家与一些城市外景。
“有风小院”实际落座地址是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村落,那里以白族居民为主,为了呈现“云苗村”的风格,剧组几乎看遍了云南保存善可的古村落,反复衡量各选择的实际操作性,之后以“有风小院”作为中心,规划了剧中谢之遥家、谢晓春家、格桑花饭店、剧中其他村民的家以及去往这些地方的路线。“马场”是这部作品最后一个定下来的主要场景,剧组从大理寻觅到昆明、丽江,最后又回到大理,最终在云龙县的山里找到了一块大绿草地,在那依河而建了剧中的场景,作为谢之遥的一条产业链。
对于一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电视剧来说,人物塑造与场景变化都暗含着创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去有风的地方》正是如此。在这一点上,许红豆、谢之遥成为了这些年来都市青年、创业青年的形象缩影,这群人是真实存在的,是应该被看见被鼓励的,他们的身上有理想主义的思考,也有现实层面的落地。
于是,观众在这部剧中,看到整个村落不仅建筑风格统一且充满了岁月感,以及谢之遥与阿奶生活在一起,因生活习惯不同,才有了二层阁楼的办公区设计等细节。据了解,剧中基础的道具材料都是美术组去旧货市场或是当地居民家淘换来的,再加上丰富多样的绿植鲜花加强整体生机与自然感。因此,这部作品无论是坚持实景拍摄的实际困难,还是实现审美选择的过程,都在为故事服务,为故事中的人而服务,使之性格与情感的呈现更贴近现实,才能与观众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与共情。
振兴乡村,助力文旅
文化动因给出当代情感刻画新解答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21年,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纲要的重要目标,为文娱行业的价值引领指明了方向。目前,大理正充分利用《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效应,积极开展“去有风的地方 品最美的风物”等大理文旅主题宣传营销,同时还围绕这部作品的取景点做好提升完善和新景点开发打造,不断创新和丰富旅游产品业态。
细想来,这个故事具象呈现的是一个人从“找寻自我”到“坚守自我”的过程,其特别值得称赞之处,是给予当下时代的故事一个全新解答,即不必凭借高能反转的强叙事节奏与抓人眼球的情节来获得关注,而是依靠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促成传播动因及根植于人本能的善意、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从更深次与观众之间形成链接与共情。主创团队因带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心,因常饱有对生活的热忱,其对于文旅事业的贡献与发展便水到渠成。
正如编剧水阡墨、王雄成所说:“这样一部群像戏,人物众多交织在一起,其实很难写。但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宇宙’,他们的故事即使在别人甚至自己的眼中很平庸,但用创作者的眼睛去看,那都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因此这部作品中的每个人都不是单单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他们随着时间走入,随即淡出,大家在村落里来来去去,像一棵树的主干上延伸出的枝桠,它只会使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该剧播出之后,有关“如何做好田园剧”“如何将时代方针融入现代剧讲述”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在这一点上,总制片人龙亚曾表示,她认为任何受欢迎的戏,内核都是一样的,就是观众的共鸣情绪跟着故事一起释放后得到治愈,即便是强情节的复仇爽剧,溯源也是一样。
被称作“第一个吃螃蟹”的《去有风的地方》作品的创作初心,源于2019年总制片人龙亚向导演、编剧提出想做一个慢生活田园剧的想法后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或许他们与剧中的许红豆,以及荧幕前的观众一样,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到来不及思考,且不甘于做永不停歇钟表的一颗螺丝,才有了这一次如此巨大的集体共情。这部作品目前已经完结,但“乌云会有时,总会有风来”的期许,或将陪伴观众走得更远,甚至越过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沟壑后,仍能倚栏而立,耐心等一阵风。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