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书·13期】春秋时代的“山东五小强”
1、《失败者的春秋》
作者:刘勃
这次过年去国外休假,包里就放了一本书,《失败者的春秋》。
这本书看上去很小巧,但其实很扎实——有23万字。
有些作者,你读了他的文字之后,尽管现实中并不认识他,却会觉得相见恨晚——这本书的作者刘勃就给了我这种感觉。
之前好像看到过一篇采访,他说这个系列原来是为了一套音频课写的底稿,所以显得有些口语化。但恰恰是这种看上去在唠家常的讲话风格,却一下子能让你沉浸进去。
众所周知,春秋这段历史,大家都知道很精彩,但往往又会觉得很乱,好像没有头绪。刘勃并不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虽然他的职业是老师),而是像一个老友,沽了半斤烧酒,取了一碟花生,搬了一张板凳,坐在你对面和你悠然唠嗑。你俩抿一口酒,剥两粒花生,然后听他不紧不慢地讲述,一幅春秋的画卷,就在你面前徐徐展开。
在豆瓣上看到有位网友评论说:看这本书要有一点历史底子,不适合历史小白看。但我倒不这么认为,这本书在刘勃这样的叙述方式下,深入浅出,丰俭由人,哪怕你对历史并无所知,但只要对春秋感点兴趣,我觉得完全能看进去。
在字里行间,刘勃经常会抖个小机灵,有时也会用到些现代语言,但却点到即止,一点都不喧宾夺主——只到你微微一笑的地步就可。
比如在写到找来犬戎帮忙夺回王位的太子宜臼,说如果他老爸周幽王泉下有知,肯定会怪他:
“内部矛盾内部解决,勾结境外势力,你几个意思?”
接下来又马上来了一段:
“多年以后,面对郑庄公,已经成为周平王的宜臼会记起自己跟着外公申侯秘密会见犬戎王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这明显是套了《百年孤独》的开头梗,但刘勃就这样不动声色地滑了过去。
又比如,他写中原诸国是否承认晋国算是“华夏”,取决于晋国的国家实力,举例古希腊雅典人最初也不愿承认马其顿人是希腊人(他很喜欢用古希腊来举例),认为他们是蛮夷,到了亚历山大大帝带领希腊联军横扫波斯后,雅典人虽然还是不大愿意承认,
“但看看身边马其顿士兵的七米长矛,总还是要点头的。”
还比如他形容春秋初年拱卫周天子的齐、鲁、宋、郑、卫这五国,说他们是“雅典娜身边的太行山东五小强”,对有相同时代经历的人而言,一句话就说清了。
类似这样轻松但到位的表述,书中比比皆是,就不列举了。
但刘勃的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人,当然不是全靠抖机灵,其实他的引证都是很严谨的。虽然他引证的典籍数量看上去没有熊逸那样多乃至眼花缭乱,但他就吃准《左传》,《国语》,《史记》三部,间杂着《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其他几部材料,时不时交叉比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说出自己的推断和理解——其中不少观点都颇让人信服。
比如针对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典故,固然典出《左传》,但刘勃也根据《史记》里的记载,表示自己并不太相信郑庄公是一直在给弟弟做局,引君入瓮——因为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二年,“政治阴谋这种事,拖的时间越长,变数也就越多,局面也就越不可控。”
如果要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那么就是全书其实一直在依托地理形势分析春秋诸国——这点当然非常好也非常重要——却没有附哪怕一张地图可以参考。
但作为同样写字的作者,我也深知图书出版中地图的敏感性,想来也并非刘君不肯放,而是有其他原因吧。
刘勃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除了《失败者的春秋》之外,这个系列叫“青春中国史”(应该是编辑给套的壳),还有《战国歧途》,《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以及《匏瓜·读<史记·孔子世家>》,他还写过其他很多书,有的书名听上去就很有趣,比如《小话西游》,比如《天下英雄谁敌手》等等。
我肯定是准备一本本追下去了。你们也可以先入手这本《失败者的春秋》先打打样,看看是否想追着读下去?
2、《置身事内》
作者:兰小欢
先简单列举一批词语吧:
“分税制”,“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地方政府债务”,“引导基金”,“产能过剩”,“债务风险”,“中美贸易冲突的本质”……
这批词,是不是不少人都似曾相识,但真要说,却未必说得出一个所以然来?
那么如果我告诉你,有这样一本书,可以深入浅出地把这些名词都给你解释一遍,让你知道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你是不是想读一下?
说的就是这本《置身事内》。
这本书的作者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兰小欢,他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术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在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公共财政等。
这本书的主体稿,来自于兰教授在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课程讲义——一看到这个你就应该知道,这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书。
事实上,这本书其实并不是聚焦于微观的价格机制或宏观的经济周期,而是告诉我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一些经济政策),背后究竟有哪些渊源和哪些原因, 乃至会产生哪些博弈。
比如,你看了第二章“财税与政府行为”的第一节,就会了解中国从“财政包干”到“分税制改革”背后中央与地方博弈的来龙去脉,而看了第二节“土地财政”之后,你又会对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动力以及土地转让带来的收益有所知晓。当你看了第五章“城市化与不平衡”,或许就会对中国城市房价上涨背后的原因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本书对于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人而言,可能感触未必有那么深,但我觉得对我们这种外行人来说,刚刚好,尤其是作者会在段落间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和回忆,有时候读起来就像一篇散文。
总之看完这本书之后,至少至少——我们说个最世俗的收获——茶余饭后大家神侃吹牛的时候,你也可以参与一些话题,或者可以大致听懂一些话题。
各位,读完一本书,让你少些知识盲区,多一些饭桌谈资,这还不够吗?
3、《时间的战争》
作者:范主
这是我朋友邓潍新出的一本书,“范主”是她在公号的自称。
我记得那是2021年4月,在北京的一场饭局上,邓潍忽然和我说,她在准备写一本书。
那时候,她主理的微信公众号“商务范”在业内已经有很大的影响了,她也是诸多粉丝眼中的时尚“范主”。我以为她会写一本和时尚穿搭有关的书,但她告诉我,因为她的工作原因,接触过不少钟表品牌,所以她想写关于钟表的故事。
听到这个选题,我倒是眼前一亮。
我对各类钟表品类和性能的了解近乎小白,但对钟表整个的发展历史却略知一二,包括战争对钟表的影响,奥运会对钟表的推动,石英表与机械表的搏杀……所以我为她这个点子叫好,并且在和她讨论商量之后,建议她把书名定为《时间的战争》。
一年多之后,我读到了《时间的战争》的初稿——能在业余时间花一年多时间打磨出这本30万字的著作,我觉得很不容易了。
说实话,刚看到初稿的时候,我还是有点意外的。
在我的印象里,邓潍是一位温柔细心的女生,她会在朋友的签售会前准备好一束鲜花,也会在聚会缺席时托人送来一瓶好酒;她在“商务范”里的文字也温情细腻,娓娓道来,就好像是读者邻家的大姐姐一样让人觉得非常亲和。
在这本书中,她展现出了我以前并不知道的另一面写作风格。
首先是体现在架构上。全书从人类古代的日晷说起,由法国宗教战争入手,她分了两条线:
明线上一路串起英法百年战争、布尔战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但暗线上展现的却是战争背后瑞士钟表的崛起,英法两强的钟表竞争,美国钟表的“截胡”,日本石英表的逆袭,德国制表业的复兴……邓潍在世界战争史和钟表发展史这两条线的架构和关联上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展现了一条相当明晰的逻辑线。
其次是体现在文风上。邓潍不愧原先是新华社旗下的《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和编辑出身,全书的文字冷峻却蕴含激荡,细致但不失大气。即便你抛开钟表历史这一条线本身不看,另一条线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战争史——尤其是通过时针和分针去透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第三是体现在考证上。邓潍在这本书中展现了不逊于历史专业书籍的考证态度,索引和注释都相当严谨,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产生一种充分的信任感。
当初我还有点为建议《时间的战争》这样的书名而感到有些忐忑:怕邓潍未必喜欢这样的叙事角度,但事实上她写得非常出色——我甚至怀疑其实这个角度正中她下怀,这样的叙事手法本就是她的擅长。
说起来,这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时间,其实只是我们人类用来描述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设定参数,它看不见摸不着;钟表,则是我们人类发明用来记录时间的;而现在,又有像邓潍这样的人用文字的形式来记录钟表。
但这也恰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钟表能记录时间,但它和其他事物一样,本身在时间的长河中也只是一朵小浪花,会沉会浮,有兴盛有淘汰。了解钟表发展的历史,大家也可以从各自需要的角度,从中窥见其他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到自己的启发和感悟。
时间不可战胜,但可以记录和品味。
如果你愿意,可以从钟表的历史,再来感受一下人类近代的文明史。
当当的是签名版,但要贵一些:
4、《盐镇》
作者:易小荷
易小荷也是我的朋友,而且还是我原来的同行。
当年的中国体育界,只要你知道姚明,就很难不知道《体坛周报》的易小荷——她堪称是全中国跟踪采访姚明的第一人。我采访奥运会或世界杯最多一个月出差,她是整个NBA赛季跟着球队全美飞来飞去的那种。
易小荷是四川自贡人,长期定居在上海,我们有时会在一些饭局上碰到,她总是谈笑风生,和任何人都能聊得相当开心。
但她却说自己有严重的“社恐”——第一次她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差点把嘴里的水喷出来。但就在我见面就嘲笑她凭一己之力改变了“社恐”的定义之后,她却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上海,回到自己家乡自贡的一个古老小镇,去住一年。
她说她要写一本非虚构的作品,要彻底静下心去写。
我以为她是说着玩的,于是说我已经开始攒钱准备购买飞往斯德哥尔摩的航班机票,以便可以躬逢其盛——如果她届时愿意邀请我参加颁奖典礼的话。
但就在2021年7月的某一天,她就真的消失了。
通过微信和电话,我才知道:她真的回了家乡,在那个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上租了一间小宅子。那个古镇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化的社交,“饿了么”或者“滴滴”在那里都是摆设。而她就在那里潜心写作——写了12位女性的故事。
这是12位真实存在的女性的真实故事,有经济独立却惧怕离婚的女强人,有面临家暴威胁却选择复婚的媒婆,还有经历四次婚嫁开猫儿店的老妇。
易小荷在选择采访这12位对象时,刻意在年龄层上做了挑选:从1930年代的90岁老妇开始,一代一代,一直覆盖到2005年出生的17岁少女。
12位女性,12种人生,12个故事。易小荷说:
“女性的故事从来不仅仅是女性本身的故事。”
而我则很佩服她的毅力,在这样一个喧哗浮躁的年代里,愿意沉下心去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这本书刚出版,说实话我也是刚拿到手,并没有读完,但我只读了开篇第一段话,就被吸引住了。我专门手打了出来:
“天刚蒙蒙亮,翠鸟叫了几声,陈婆婆睁开眼,看到大儿子站在床边,她忍不住怄气,用手指头隔空戳他:“你哟,渔船卖了九万块钱,也不分给你妈一点,你忘咯,粉刷的三千块钱,都是我出的哒……”
儿子没有回答她,依旧站在床边默不作声。然后她真正地醒了过来,连忙去蹲在自制的尿桶上,在稀里哗啦的声音里她望向空荡的屋子,才想起来大儿子两年前就得癌症死了。”
我想,很多人看了这样的一个开头,都会很愿意读下去的吧?
老规矩,还是要说明下
文中出现的能点进去直接购买的链接,是腾讯微信官方推出的导流卡片,可以嵌入微信图文中。目前“图书类”他们只和“当当网”和“京东”合作。 作为插入导流卡片的回报,公众号能够获得每本书售价1%到10%左右的分成——听上去很多,但其实一本书大概也就能提个3块5块的吧,少的可能也就几毛钱。 尽管钱不多,但还是要和大家说清楚,不能“打闷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