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牛掰,他突然去世
昨日晚间,2月11日,杉杉控股有限公司发布讣告:杉杉企业创始人、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先生因突发心脏疾病救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这是一个令所有人感到惊愕的消息。
对于企业家来说,65岁,正是醇厚正酣的年纪。
但郑永刚的溘然长逝,令我们遗憾的,远不止于此。
郑永刚,一名浙商,一个果敢、灵活的企业家。
在他的带领下,杉杉集团成为中国企业中难得的“常青树”。
自2002年起,杉杉连续20年入榜中国企业 500强,不仅横跨服装、锂离子乃至偏光片等多个迥然相异的行业,并在每个行业里都做到了最顶尖的水准。
斯人已逝。郑永刚为世人留下的,除了一个虽已有30多年历史,但却仍处于上升期的、市值435亿的商业帝国,还有一个中国企业家的霸气与不怕折腾的身影。
一件西服,“就牛逼了”
郑永刚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总是眯着眼、带着笑,气定神闲地说一些“霸气”之语。
熟悉他的人说他身上“满是活力”,讨厌他的人认为他自傲且狂妄。
但郑永刚自认为,这就是企业家的性格。
1958年,郑永刚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农村家庭出生。
18岁时,他参军入伍,在北海舰队当汽校教练。
郑永刚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
在第二次全军大比武的时候,他获得了全军技术能手的荣誉,“两条钢轨在河道上一铺,解放牌汽车,我可以走平地一样开过去”。他在采访时不无得意地提起这段经历。
从部队转业后,郑永刚回到了浙江宁波,做起了一名货车司机。1985年,由于工作出色,被派到鄞县棉纺厂当厂长,就这么与服装行业结下了缘分。
1989年,对郑永刚来说是人生关键的一年。
当年,郑永刚接手了业绩不良的甬港服装厂,他形容当时的工厂,“男工人在打扑克,女工人在织毛衣,大家都没活儿干”。
集体企业虽没有倒闭之说,但却有了倒闭之实。
他在细细调研后发现,其实工厂的设备、技术都没有大问题,甚至是全球先进的,但是由于只是在做外贸加工的生意,利润低、且机器闲置时间长,才导致了连年亏损。
他敏锐地意识到,只有做品牌、转内销,才可以提高利润,挽救濒危的局面。
这个品牌,就是后来驰名中国的——杉杉西服。
90 年代初杉杉专卖店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拥抱世界、与西方接触的进程中,全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速的转变。杉杉西服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西服选择,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
在一次采访中,郑永刚自信地说:“中国第一个提出品牌战略的人,就是我。”
为了扩大影响力,郑永刚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且超前的事情——借了3万块钱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这在当时的服装企业中还是头一遭。
这无疑是一场赌博,但郑永刚赌对了。
随着“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告语,杉杉集团也成为了中国服装企业的龙头。
90年代,在评选中国十大时装品牌的时候,杉杉西服被评为第一名。
1996年,杉杉股份举行上市发布会,“杉杉”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服装上市公司
郑永刚则带着玩笑和霸气的口吻回忆这件事。
“我不参加就意味着没有权威性”,他甚至和商务局开玩笑说,“我们要收费的”,如果别的九家企业都不给他们钱,他们就不参加。
“我那时候就牛逼了。”他说。
尽管如此,郑永刚却在服装行业势头正盛的时候,意识到了企业发展的危机。
他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虽然杉杉解决了产品短缺经济时期的西装问题,但品牌的背后还是设计、文化、艺术、灵感、个性、生活方式等等,这在很长时间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我们的制造是世界水平,但世界品牌这一步一时还跨越不了,这不是哪个企业能解决的问题。”
郑永刚意识到,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杉杉西服现有的优势将慢慢丧失。于是他开始果断地谋求转型。
他能嗅到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1999年,他把杉杉集团迁到了上海,这个中国经济最发达、视野最宽阔的城市,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最终,他找到了和服装八竿子打不着的新业务——新能源与大健康。
1999年,杉杉集团迁至上海
前者负责衔接服装,后者负责更远的未来。
这是郑永刚为杉杉集团规划的蓝图,杉杉集团后来的发展,也正是按照这个方向前进的。
他说,“我也不是科学家,不懂技术,但我能嗅到,这是将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在当时,鞍山热能研究所正在进行一项负极材料的研究,但苦于经费不足,无法完成课题。郑永刚知道后注资8000万,帮助这项课题完成。
这在他的企业内部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但郑永刚对此却很坚定:“企业家本来就不是常人,企业家看的是未来。”
后来的成功,证明了他眼光的毒辣。
课题完成后,郑永刚继续投资3亿元,对锂电池负极材料进行产业化。2001年投产后,终结了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
这样产研结合的模式,成为郑永刚后来继续在新能源行业攻城略地的重要法宝,他还与中南大学共同创立湖南杉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攻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并先后进入了铜箔片、电解液等上下游领域。
杉杉锂电项目
做锂电池不像做服装,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的事业。这是一段苦熬的时期,郑永刚好几次甚至都要把锂电池业务给卖掉。
但这项在当时过于超前的业务,并没有什么人愿意接手。
好在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的爆发,让杉杉集团的锂电池业务站上了风口,郑永刚的投入终于得到了收获。
如今,杉杉科技已经成为特斯拉、奔驰、宝马、比亚迪等全球车企巨头的主要动力及负极材料供应商,掌握了该领域的话语权。
2013年,杉杉集团的锂电池业务规模全面超越服装业务,从一家本土顶尖的服装企业成功转型成了世界级的锂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
就在杉杉进入又一个巅峰之际,郑永刚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偏光片。
偏光片,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片便不能成像。
2021年2月,杉杉股份收购了LG化学偏光片业务,一举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偏光片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达25%。
杉杉股份自1999年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基本涵盖锂电材料全产业链,图为公司发展历程。图源:浙商证券研报
在收购这项业务之前,郑永刚不是没有犹豫过——如果是项好业务,为什么LG化学要出售它呢?
但偏光片又是我国液晶面板“卡脖子”的产业之一,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于是,郑永刚下定决心投入,才有了这被他称为“自己的最后一战”的新业务。
做企业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农村出身、军旅生涯,构筑起了郑永刚朴实、果敢的企业家作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搏击,又赋予了他现代的视野。
因此,在郑永刚身上,有着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相结合的特质。
这种杂糅性,在郑永刚经营企业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对中国的企业家来说,交班问题,是一个事关企业发展的头等要事。与王石、柳传志等推崇现代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新派”企业家来说,郑永刚则显得保守了很多。
郑永刚曾说,自己是一个传统的人,其理念就是:儿子生在我家,就该他继承。
农民的出身,让他十分注意对儿子的性情培养,不住豪宅、不开豪车,以培养儿子艰苦朴素的价值观。
郑永刚32岁的儿子郑驹现任杉杉控股有限公司总裁
但在对待合作伙伴的态度上,郑永刚又显得非常具有开放性,且出手阔绰。
他推崇“股权联邦制”的管理,“比如你原来做投行,整个团队过来继续做,杉杉提供现金资本和平台资源,你用人力资本占股份,创造一种共创和分享机制”。
这在收购LG偏光片业务上也得到体现,当时,郑永刚提出了“一企两制”的设想,对偏光片业务实行彻底的“授权经营”。
在收购时,他特意提出了一项条件,“一个高管都不能走”。
收购后,LG偏光片的53名中高级管理干部、38名韩国籍技术专家全部留任,而且原先的经营方法、理念和企业文化不变,充分尊重当地团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此外,他还愿意给重要人才分配股权,给他们买房、帮家属找工作、替小孩解决教育问题,好让这些人才能够安心工作。
他曾说,不担心自己的人才被别人挖走,“因为他们都已经是亿万身价了,都是公司的股东了”。
在外界看来,和许多专精于一个领域的企业家不同,郑永刚对转型有着特别的痴迷。
服装、锂电池、偏光片乃至将来的大健康,他永远处于变动之中。
为什么郑永刚如此痴迷于转型?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转型升级是企业的必然,产品、产业和人一样,出生到死亡,有一个周期。”
用他的话讲,做企业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注定是要看着一个又一个产品的兴起、昌盛和落寞的。
而他的夙愿,就是当自己的生命周期结束后,杉杉企业还能活着。
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的成功。
更多资讯:女子排球队,16人全部遇难
参考资料:
《杉杉郑永刚:职业企业家的常青之路》,秦朔朋友圈
视频节目《掌门人说》
《杉杉股份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始末:偏光片国产化提速》,21世纪经济报道
《杉杉郑永刚谈跨界》,每日经济新闻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旗下财经新媒体盐财经
编辑 | 江江
值班编辑|煎妮
排版 | 鸿儒 菲菲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handaxiao222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