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什么感受?
我们日前举办“我在新时代”征文活动。详情>
感谢各位的积极参与,我们从来稿中择优选编,陆续在《瞭望》新闻周刊、瞭望新媒体平台上刊播,敬请关注。
两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文 | 王善奎
新时代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伟大时代,这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这样,拿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也是这样。
我本来是一名财政干部,1995年以来一直从事财政改革管理工作。
2012年,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经过三年试点后全面铺开,推动全县财务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2013年,我县国库管理工作被山东省财政厅评为全省先进单位。局长说你做账做得已经很漂亮了,有机会还要到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锻炼一下。
机会不久真的来了。县里选派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第一个报了名。于是就有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担任盐窝镇七三村第一书记的经历。我是带着新时代的浓厚气息去的,在村里直接联系群众,一心想为群众做点实事,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积极努力,强班子、带队伍、拓产业、兴文化,每一项都抓在了点上,抓出了成效,受到组织和群众的一致好评。2015年3月2日我被县里评为“创业先锋”,驻村帮扶的事迹先后被利津县电视台、东营市电视台、山东省广播电视台《齐鲁先锋》栏目等播发。
我到七三村时正值春季,“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农事不能延误。七三村土地大都在黄河滩区,针对内涝、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难题,我进村不到两个月就启动了总投资70余万元的配套生产设施建设项目,帮助修建了储水5万立方米的水库、4座桥涵、1000余米高标准生产砂石路以及灌排水沟、拦水围坝,架设了高、低压线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七三村的生产条件,解除了制约发展的“瓶颈”。群众看我工作务实,承诺的事就坚决抓好落实,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逐步打消了等待观望意识。我于是趁热打铁提出发展高效生态设施农业的计划。乡亲们习惯了种值小麦、玉米、棉花,一说发展高效生态设施农业,要建高低温大棚,投资比较大,普遍都有顾虑。我就发挥自己是高级会计师善于算账的特长,给群众算起了经济账。“同样是三亩地,种植传统作物,纯收入不过三四千元。改种大棚蔬菜一年能赚个七八万,能够一二十倍地增长。”
在算账的同时,为打消群众顾虑,我决定先行先试,打造样板田,向科技要效益。说干说干,我协调投资100多万元启动了高低温蔬菜大棚建设项目,共建设8栋高温蔬菜大棚,12栋低温大棚,动员村干部和村里有技术有经验的群众,承包经营做示范,当年实现村集体承包经营收入24万元,村集体收入“破壳”问题迎刃而解,大棚种植户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我又帮助七三村成立了“龙河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引进良种、专业化种植、新技术应用等先进方法,为当时和后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七三村产业长远发展,我以高低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为依托,规划了2000亩的黄河滩区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分为高低温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区、高低温蔬菜大棚扩展区、小拱棚蔬菜区、水稻种植区、莲藕种植区、林果种植区、现代渔业养殖区七大区块,确立了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黄河滩区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沃土,蕴藏着巨大潜力,是群众致富的“摇钱树”,是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新优势的“聚宝盆”,发展滩区高效生态产业的路子是完全行得通的。在我和七三村群众代表的示范引导下,不仅七三村群众发展滩区设施农业热情高涨,周边南岭、七一、七二等村也都纷纷加入进来,新建了几十个高标准大棚,发展态势十分喜人。因为尝到了甜头,我离开后,当地高效生态农业继续发展壮大,目前已发展到9000亩。
这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经历,让我视野得到了开阔,素质有了显著提升。组织上选派我到山东省财政厅挂职锻炼了一年,我发挥具有专业优势和基层经验的特长,积极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省财政厅的高度评价。2018年初,组织上调任我到利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担任副局长,主要抓公共文化方面的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利津县随东营市创建成为全国第三批公共文化示范区。
2019年1月,利津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旅游局合并成立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我被任命为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为做好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10月8日到2021年9月底,组织选派我担任东营市驻利津县乡村振兴服务一队队员,同时兼任盐窝镇小陈庄村第一书记。
东营市乡村振兴服务一队所帮扶的11个村普遍存在村集体没有保留可供村里经营的资源,加上受水资源制约,缺乏发展产业的条件。面对困难,我们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积极寻求破解的办法。
有以前的工作经历打底,加上新时代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我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拓视野,疏浚源头引活水,启迪智慧增干劲,外引内培谋发展的劲头更足了,很快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山东省利津县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区的肉羊养殖大棚(2020年6月15日摄) 王善奎摄
盐窝镇当地老百姓有肉羊养殖的传统。最初是当地百姓的自发行为。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这种养殖模式就是“活买活卖”“买全国卖全国”。枯草期从全国各地把二三十斤的小羊买进来,通过5个月的养殖育肥,到120斤左右再出栏卖到全国各地去。这一自发的产业难免面临很多问题,产业规模小。鉴于这些情况,盐窝镇政府开始着力引导当地肉羊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确定了建设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区的思路。
充分利用盐窝镇黄河口滩羊发展优势,给帮扶村在园区建设羊棚,产权归村里,由镇上统一组织由企业对外发包,承包费作为村集体收入,养殖户可以通过承包羊棚养羊致富,这对于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经多次与盐窝镇和帮扶村沟通对接,确定投资750万元,在黄河口滩羊产业园区为11个村建设15个标准化羊棚。每个羊棚每年可为帮扶村带来3万~5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同时预计带动养殖户每个羊棚每年增加收入达30万~50万元。
羊棚建设项目做成了,实现了政府、企业、群众多赢的良好局面,为如何在基础条件差的村庄发展产业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蹚出了一条好路子。
作者:王善奎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曾在《山东财政学院学报》《东营日报》《齐鲁晚报》《天池》《辽河》《人民网》《东营微文化》及中国诗歌网等报纸杂志网络发表散文、小小说、诗词多篇。
刊于《瞭望》2022年第22期
总监制 | 史湘洲
监 制 | 杨 越
编 辑 | 唐朵朵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