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马亮: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北京是怎样做到的?
马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2021年2月20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办公。图/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1月15日上午,北京市代市长殷勇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并跻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名。
2021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从多个权威机构发布的评估报告和排名来看,北京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已跻身全球前列,并成为受到高度关注的科技创新城市,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可谓指日可待。回顾北京取得科技创新进展的历程,总结北京科技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有助开启北京科技创新的更大未来。
1
多项指标表明北京跻身全球领先的科技集群
无论是从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来看,还是从专利申请授权量进行评估,亦或是从科技投入和政策出台情况来衡量,北京市都毫无疑问是全球领先的创新城市和科技集群。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年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除了对各个经济体的创新表现进行排名,还基于专利申请量和科学出版物数量两个关键指标,对全球主要科技城市集群进行排名。
2020年的评估显示,在全球科技集群百强中,我国有17个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广州位居第二位,而北京则位列第四位。到了2021年,日本东京-横滨位列第一,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二,而北京则跻身前三。2022年的评估结果显示,前三位的排名保持不变,北京继续排名全球科技集群前三。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每年发布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北京六次蝉联榜首,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前列。2022年出版的增刊“2022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依据82份自然科学期刊2021年发表的论文份额,对全球主要城市和都市圈的自然指数进行排名。结果显示,2022年北京继续保持世界城市科研产出的第一位。
数据显示,北京市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占中国的份额比重长期稳定在20%左右。比如,2021年达到了19.6%,无论是论文总量还是本国占比都远超排名前五的主要城市群。
2022年底,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联合自然集团发布了“202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从科学中心、创新高地和创新生态三个维度对全球100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都市圈)进行评估。近三年,北京的排名一直稳步提升,2022年位列全球第三名,仅次于旧金山-圣何塞和纽约。
2
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自然》等机构发布的评估报告和排名均显示,北京是全球瞩目的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集群。那么,北京是如何发展壮大,成为全球位居前列的创新城市的?
首先,北京市丰富科技创新投入来源,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北京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支持,北京市近年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并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科技创新投资。特别是对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的大力投入,解决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其次,北京市着力做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支撑。过去五年,在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建设方面,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国家实验室顺利组建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见雏形。通过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化布局和开放共享,产生了一批世界级引领性原创成果,“三城一区”发展活力也持续增强。
再次,北京市大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一批科技创新企业迅猛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北京市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3%左右,中关村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北京市尤其注重数字经济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42%左右。
此外,北京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评价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2020年,《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并在2022年进行大幅修订。2021年,北京市发布全国首个省级《“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并跻身全国营商环境优化试点城市行列。
近些年来,北京市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率先行动改革实施方案、三年行动计划和1.0、2.0、3.0、4.0和5.0营商环境系列改革政策,几个版本的改革方案累积推出了1034项改革举措,极大地解决了企业在注册开办、生产经营、投融资、进出口贸易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难题,也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注入了活力。
3
巩固提升北京科技创新首位度
北京市科技创新取得了优异成绩,但也面临科技的激烈竞争和保持科技领先的挑战。未来,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发力,在巩固既有科技创新优势的同时,逐步补齐短板,实现科技创新的全面开花和持续发展。
首先,北京市科技创新还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潜力,要对城市内部挖潜,持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的发展动力。
当前全球城市化的典型表现就是大城市化,即少数超大城市成为国家主要人口、企业和资源的汇聚地。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也出现类似趋势,表现为少数超大城市汇聚主要科技企业和人才,并输出最大份额和比重的科学论文、专利和其他科技成果。
例如,2021年东京都市区的科学论文总量在日本的占比达到38.8%,而巴黎都市区的则占法国的43.6%。目前北京市科学论文总量占中国的比重为20%左右,近些年还有下滑的迹象。这说明北京市有必要挖潜,继续巩固在全国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其次,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城市科技创新的“朋友圈”,大力推进跨地区的协同创新和联合创新。城市之间只有连成一片,才能形成更具辐射力和爆发力的科技集群。北京如何持续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并带动辐射更多周边省份和城市,可能是未来科技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长期排名前两位的东京-横滨城市群和深圳-香港-广州,都是多个相邻城市联合在一起的城市群,并在进一步拉大同其他城市群的差距。之所以将这些城市放在一起并视为城市群,就在于这些城市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非常紧密,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状态。北京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放大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再次,北京市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让科技创新企业愿意在北京这块创新沃土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近些年来,北京市连续出台了多项便民的营商环境优化改革方案,使企业开办办事不再成为烦心事。未来,围绕科技创新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还需要聚焦和重视,出台更加有针对性和含金量更足的改革举措。
最后,科技创新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北京市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吸引、留住、利用和服务力度,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人才友好型城市。
当前全球人才争夺战日趋白热化,“抢人大战”在全国城市拉响。得益于得天独厚的首都优势,北京市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是,在吸引人才特别是全球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方面,北京市和不少发达国家和科技集群存在不小差距。未来需要进一步争取更有含金量的科技人才优惠政策,便利科技人才安家落户,实现科技人才安居乐业。
文稿来源:新京智库
微信编辑:马晓琴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