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马亮:因时而变 “减编”之后怎么办
马 亮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此次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背后主要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主要考虑是加强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的结构优化,使人员编制向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适度倾斜,进一步增强人员编制结构与政府关键任务的适配性。我国强调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一直以来都在不遗余力地强化编制管理,使政府机关始终保持一支精干队伍。
进一步适度精减人员编制,将调整的人力资源集中到关键任务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编制支持国家发展和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配合机构改革调整人员编制,可以实现人随事走、事随编走,使机构设置、职能安排和人员编制更好地匹配。
如何在精减编制的同时,提升政府机构的运行效率?有人就担心:精减编制会不会加剧人手不足的现象?
人员编制精减势必会使政府机关人数减少,但是不意味着就必然导致人手不足的问题。在人员减少的同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运行效率。过去政府部门强调“人海战术”,注重加班加点,但是工作效率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导致人浮于事和忙闲不均等现象。
采取人员编制以外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在人员精减的同时保障工作效率。比如,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重复性工作自动化和智能化,加强信息技术对工作人员的辅助和支撑,使人们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极大地提升政府人员的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应重新厘定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聚焦最应该重视的主责主业,而不是不断扩大职责范围,致使人手不足。
近些年,借调作为一种补充用人机制,逐渐成为常态化的用人方式。中央编制精减后,会不会导致借调的情况更多、更常态化了?如何应对这一可能?
当人手不足时,中央部门往往会向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借调人员,填补人员空缺带来的问题。这既违背了精减编制的初衷,也使人手不足问题逐级传导,并使基层人员编制进一步紧张。因此,要进一步规范上级向下级借调“要人”的程序,避免“中央用人,地方埋单”的现象泛滥。当然要看到,借调也是加强中央部门协调地方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能完全否定或停止,而应加强引导、规范和约束。
不同机构的用人需求存在动态变化,编制调整应该怎样因时而变?
人员编制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微调,使其既能够保证组织运行在常规时期相对稳定,又能够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履职的需要。这意味着要加强人员编制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和跨岗位的动态调控和统筹,使人员编制能够更好地适应部门履职要求。
对此,特别需要打破人员编制部门化甚至利益化的问题,导致人员编制难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与此同时,也要规范和强化人员编制调整程序,避免一些领导干部通过“批条子”等方式过度干预编制调整。
现实中,一些部门存在人员冗余现象,一些又会人手不足,如何更加科学地核定人员编制结构,让分配更合理?
人员编制的核定要考虑多种因素,也需要定期加以更新。通常来说,人员编制要综合考虑地理区位、部门属性、任务特征、服务对象的规模和范围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
目前,我国各部门人员编制的核定还没有完全科学化,人员编制的核定基数还较为陈旧,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必要而及时地调整。这使一些发达地区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不少政府部门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很难跟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比如,一些人口大量流入的地区,仍然按照户籍人口规模核定人员编制,这显然同常住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情况严重不符,并导致相关部门不得不通过调入编外人员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因此,要加强对人员编制的科学研究和论证,使之能够同政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特别是要注重日常考察,基于人员工作量等因素来核定和调整人员编制,避免忙闲不均、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
如何在精减编制的同时,进行结构性优化?
精减编制不是“净减编制”,一定是有增有减,增减挂钩。我国中央政府部门一直保持较为精干的队伍。精减编制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挖潜和优化结构,使人员编制同政府任务分工相匹配。
人员数量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人职匹配、人岗匹配等人员结构优化。同样数量的人员,结构安排不同,工作效率也会大相径庭。如何在结构上做文章,是人员编制优化的关键所在。
文稿来源:中国青年报
微信编辑:张菁菁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张东刚,现任院长为校长林尚立。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