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条狗改变人生的疯狂夫妻:把1200亩荒地变成绝美森林,与野狼做邻居,还拍成电影拿下3000万票房......
作者:二姑娘
来源:简二家(ID:zhebahu)
01
开荒种地10年能变成什么样?
大家还记不记得,二姑娘之前推荐的搞笑下饭综艺《克拉克森的农场》?它终于终于要出第二季了!
但距离新一季开播还要等小半年,我真的剧荒……好看的种田慢综艺还是太少了。
不过在我的不断搜寻下,我还是发现了一部比克拉克森农场更有趣、更治愈的同类代餐——
《最大的小小农场》,豆瓣评分高达9.4,票房超3000万人民币!还斩获了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奖项!
但重点是!这部纪录片并不是出自哪位名导之手哦!
它的导演兼主演约翰只是一位普通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妻子莫莉(同时是另一位主演)也只是一名美食博主。
他们夫妻俩在2010年从城市逃离到乡下,开始经营一家荒废的农场,并拍下了改造的全过程。
把它从下面这个几乎寸草不生的鬼样子:
变成了人见人爱、遍布动植物、足足有1200亩的绿色“伊甸园”!(怀疑是施了魔法的程度!)
而这趟长达十年的奇幻之旅,还要从一只改变了他们人生的狗狗说起……
02
被一只狗改变的人生
十二年前,约翰和妻子莫莉还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里。
由于莫莉的职业是私人厨师兼美食博主,她平时就喜欢在阳台上种种小番茄,喜欢亲自动手培育植物的感觉。
但莫莉的心愿并不只于此,她和约翰都想过更有意义的生活,比如拥有一个充满各种植物与小动物的农场!
然后在里面种植所有做饭可能用得到的食材,茴香、草莓、树莓、甘蓝、西蓝花、迷迭香……想想就很幸福~
当然,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他们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
直到他们遇见了“托德”,一只可爱的小黑狗。
当时约翰在工作中认识了一位狂热的动物爱好者,她在一间房子里养了200多只狗。
按照当地规定,这些狗狗马上要被带走执行安乐死。
所以他们选了一只小黑狗带回家养,取名为“托德”,并承诺永远不会抛弃它。
狗狗虽然可爱聪明,但有个问题十分严重:它一天能连续叫8小时!连训狗师都改不了它爱叫的习性!
可想而知,约翰家被楼下邻居投诉了,最后连房东都对他们下了逐客令,要求他们三十天内搬离。
但问题是即便换房子,他们还是会被周围邻居不断投诉,然后不断搬家啊。
这时他们终于发现:莫莉的梦想可以完美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搬到没人的乡下不就好了?
说干就干,在努力找到了投资方之后,夫妻俩买下了位于加州的一片1200亩的荒地。
这里真的非常荒凉,死掉的蜜蜂巢、干涸贫瘠的土壤、光秃秃的植被、荒废的各种设施……
土地干硬到一铲子下去都铲不动,这可怎么办?
幸好,约翰他们还有一位专家朋友:艾伦·约克,可以充当他们的农场指导。
艾伦为他们定下来一个宏伟的目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一个纯天然的生态农场!
尽管这个生态系统,目前还处于一场大干旱中……
03
艰难但快乐的垦荒之路
约翰和莫莉首先要解决的是土地干旱问题。
他们从井里打水灌溉草场、重建旧池塘,还疏通了8公里长的灌溉通道。
接着在艾伦的支持下,他们做了一个最先进的蚯蚓堆肥设施。
光是完成这些事情就耗费了六个月,还花光了他们第一年一整年的经费,而且他们连一棵作物都没种呢!(开农场果然费钱啊)
接下来就是抓紧时间种树了,他们种下好几吨的树苗,还种了覆土作物、增加土壤肥力。
并把原来的马场改成花园,还建了鸡笼!
在土壤慢慢恢复后,他们买了一百只小鸭子、鸡牛羊,还买了两只可爱小狗做牧羊犬。
新狗的到来让托德还很不爽哈哈哈!狗子们常常互相打架,可可爱爱。
虽然动物一多,每天都要承担巨量的铲屎工作,但夫妻俩最喜欢的就是动物粪便了——这可是高质量堆肥,在农场里比金子还宝贵!
当堆肥发酵完毕,这些肥料就会被添加到灌溉系统中,然后把它们喷洒到整个农场。
到这里,农场已经变得像模像样了,但还是缺少一位重要成员。
没错!猪猪来了!
夫妻俩给这只猪取名叫“艾玛”,她来的时候就怀孕了。
等到艾玛生崽的时候,夫妻俩不睡觉守在艾玛身边帮忙“接生”。
他们本以为能生五六只就很不错了,但没想到艾玛生个没完!竟然一胎生了17个!
明明只养了一只猪,现在被迫成养猪户了哈哈哈哈!
约翰养了一只鸡叫“油头”,它跟艾玛关系很好,两只经常一起睡觉,大家都调侃“油头”是艾玛的“男朋友”。
但万万没想到,艾玛后来生的猪仔颜色居然跟“油头”一样哎,好神奇!
我看弹幕都说猪仔是“油头”的娃,应该叫“猪肚鸡”,笑死!
转眼到了第二年,约翰莫莉开始种果园,李子、桃子、樱桃、杏子……这些都是以后自用+赚钱的好东西。
第一批小猪也在艾玛的喂养下慢慢长胖,它们趴在地上集体睡觉的场景太可爱了!
经营农场就是这样,辛劳中带着快乐,偶尔还会有惊喜。
比如他们在一颗大得出奇的鸡蛋里开出了“蛋中蛋”!里面是完整的一颗带壳鸡蛋哦!
蛋太多吃不完,约翰夫妻便把多余的鸡蛋放到商店寄卖,一小时居然卖光了50打!
这鼓励了他们扩大养殖规模,养更多的鸡仔和小动物,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会更加忙碌。
尽管to do list永远清不完,但夫妻俩都冲着一个个小目标共同努力,日子便过得充实又美好~
真正的生态自然循环
渐渐的,农场里已经有了200多种不同的动植物。
等到第三年春天,大片的桃花盛开美不胜收,简直就是“十里桃林”!
但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大群的鸟儿、金龟子会来偷吃桃子,每个桃子还只吃一口,这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这一年,鸟害和虫害让约翰他们直接失去了7成的水果。
可朋友艾伦表示很淡定,他依旧告诉约翰和莫莉,要“顺其自然”哦,一切到最后都会自然平衡的!
莫莉表示不相信,看看这铺天盖地的鸟,不人为干预怎么能解决呢?
而且鸟害就算了,更闹心的是蜗牛泛滥——蜗牛爱吃覆土植物、柑橘树的叶子,对土地植物的伤害比鸟害还要大,连羊群身上都爬满了蜗牛!
更让人难过的是,他们在此时失去了艾伦。
是的,艾伦患癌症多年,最终还是没有扛过病魔。约翰莫莉同时失去了一位优秀的专家和坚定支持他们的朋友,接下来的路只能靠自己摸索了。
祸不单行,没过多久干旱再次降临了农场。
由于缺少雨水灌溉,鸭子的排泄物让池塘富营养化,导致有害藻类爆发,大量鱼虾死亡。
不能再用池塘,那这一百多只鸭子怎么办呢?
约翰通过观察想出来一个好办法——鸭鸭大军,出征,消灭蜗牛!
果园里的蜗牛都成了现成的“自助餐”,鸭鸭们吃得超开心哈哈哈!
鸭子们仅用一季就解决了蜗牛害,共消灭约9万多只蜗牛。
更棒的是,鸭子的排泄物将蜗牛转化成了果树的肥料!
总算像艾伦说的那样,实现了一个良性的小循环~
可农场的问题似乎总是解决不完,因为等到第四年,地鼠灾又来了……
它们啃食覆土作物,给土壤搞破坏,农场员工光一个月就抓了900只地鼠!
不过这时的约翰夫妻已经有经验了——有动物灾害是吧?那就创造一个天敌来治它!
他们在树上、房下都安了小木屋鸟窝,用来吸引猫头鹰,至于“招聘”计划成不成功,就要等时间来验证了。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他们还要处理另一个更严重的情况:狼来了!
其实去年附近的野狼就偷偷潜入农场,咬死了十几只鸭子,随后约翰夫妻给农场装上电围栏,可这用处不大,狼还是咬死了30只鸡。
今年野狼更加猖狂,居然咬死了200多只鸡(鸡群几乎全军覆没)!
于是约翰他们把狗狗训练成了合格的牧羊犬,这样当狼来时,狗狗就可以把狼吓走了。
不猎杀而只是吓走,除了有约翰不忍心的原因外,他还有另一个目的。
想想不能接近鸡的话,那野狼吃啥呢?
——没错,无奈的狼们开始狩猎地鼠等小动物了哈哈哈!总算能为农场变相做点贡献。(地鼠:我真的栓Q)
当然仅凭郊狼,还不足以将地鼠数量维持在一个能接受的水平。
幸好在第七年,约翰夫妇终于“招聘”成功,靠着接近自然的农场生态把猫头鹰们吸引来啦!
他们在谷仓里一共养了87只猫头鹰,一年内消灭了约1万5千只地鼠!
而且鹰不仅能吃地鼠,还能抓啃食果子的鸟类,这下约翰夫妻再也不怕鸟破坏果子了~
类似这样的生态小循环,在如今的农场里时刻都在发生。
比如牛羊粪便过多引来苍蝇,造成蛆虫爆发,但这些虫子恰恰也是鸡的食粮。
生长蚜虫的地方,慢慢滋生出了七星瓢虫的卵,瓢虫们长大后就消灭了蚜虫害。
万物相生相克,便是如此。
除了我们肉眼可见的,这座农场里还有着90亿微生物。
它们分解着那些腐烂的生物,化死为生,让这片土地持续保持活力充沛、生生不息。
约翰夫妻凭借近10年的努力,让这片1200亩的荒漠变成了绿海森林,它不仅吸引来了帮忙抓鸟抓鼠的鹰,还让许多曾经离去的动物再次回归。
各种鸟类在田野树林间自由飞翔,这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吧!
艾伦曾经说过,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形成生态循环,这个美好愿景终于实现了。
农场几乎不用化肥、农药和杀虫剂,甚至不用人工除害,完全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便达到了平衡。
一切生机慢慢都回到片土地,万物不断生长,连莫莉也在这期间孕育了新的生命!
据报道,如今他们的农场已经通过了世界有机农业界最为严苛的Demeter U.S生物动力农场认证,每年能卖出大概227吨、100多种有机蔬果农作物。
很多游客、志愿者从远方慕名而来参观学习,摸摸依旧健在的艾玛,感受一下真正自然的生态农场长什么样。
虽然艾伦没有来得及看到他的理论成功变成现实,但他的名字被用作了农场的瞭望塔,他可以永远与这片“伊甸园”在一起了。
而狗狗托德呢,它在农场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后去世。
尽管离别令人难过,可正因为有托德提供的契机,约翰和莫莉才能有一份独特难忘的农场回忆、见识到身边万物相联的美好。
他们会永远怀念它。
生活还在继续,农场依旧在充满生机地运转着,等到约翰和莫莉的孩子长大了,或许还会谱写新的故事。
慢慢来不用急,在这座自然生长的伊甸园里,发生的一切好与坏,在未来都是最好的安排~
本文素材和图片来源:《最大的小小农场》
作者:二姑娘,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简二家(ID:zhebahu),靠谱的良心家居指南,无数中国家庭的审美教科书。关于审美,关于生活方式,关于买买买...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