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专家该干的事!"
“以前很多农户不知道哪里有专家,不知道怎么去联系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忙不忙。很多专家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他们提供帮助,现在网上提问方便多了。”2月15日,靠“打听式”种地得到真专家回应的“新农人”王皝(huàng)告诉观察者网。
前一天(14日),他“种菇失败却成功召唤农科院专家”的事登上了微博热搜。王皝没想到,他上网求助的第二天,热心博主“菇小二文化”就帮他联系上了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世玲;第三天,专家就来地里“问诊”了;再过三天,按专家的办法,菇冒出来了。
“真正的专家会答应帮忙,假专家我也不敢喊。”谈起牵线的经历,食用菌产业从业者、“菇小二文化”运营者潘家喜对观察者网说道。
不少网友因此感叹:“《山海情》剧情照进现实”,“这才是专家该干的事”,“终于为专家正名了”。
25岁的王皝是内蒙古人,毕业于三峡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22年退伍后,他回到母校所在地湖北宜昌,继续经营本科创新创业项目期间与朋友创办的生物科技公司,同年9月开始学习种植食用菌。
也是从那时开始,他运营了短视频号“新农人 王皝”,分享种植日常,开启了“边问边干”的事业。
今年2月8日,学习种植大球盖菇的王皝遇到了难题:菌菇生长所需的温度和湿度都有了,但地里就是不出菇。
结合之前“打听式”互动能得到网友回复的经验,他决定求助网友:“我们种的大球盖菇效果不是很好,下面菌丝长得很好,湿度也够,但就是不出菇,有没有专家、高手帮我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
这么一问,竟引来了两千多条评论。网友们认真找问题,想办法。但菌菇生长情况如果不实地考察,很难对症下药。
2月9日,博主“菇小二文化”霸气留言:留个号码,我让农科院过去看下。
没想到,这位“大神”真把专家给请来了。
据王皝回忆,2月9日当天,“菇小二文化”就帮忙引荐了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刘世玲。
10日一早,刘世玲和同事来到了王皝的种植基地,现场观察菌菇生长情况,一下就判断出了问题所在。“捂了膜,湿度太大了,这个菌丝我挤的时候,应该是指缝里有一点点水,但不流水。”
随后,刘世玲和同事给王皝出主意,趁下面菌丝还是白色,赶紧打孔,能救回来。
不放心的刘世玲还亲自上阵,演示了打孔的深度。
在专家的指导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打完孔的第三天,地里就出菇了。王皝通过短视频向网友报喜:“看这里,有很多冒出来的小菇。”
更令他安心的是,为了实时观察菌菇生长情况、调整种植计划,专家昨天(2月14日)第二次上门,并承诺下周还会来。
2月15日,王皝告诉观察者网,宜昌市计划在3月底开设为期7天的食用菌种植培训班,免费为像他一样的新农人提供集中学习农技的机会,他正在等待进一步通知,到时候要好好学习一下种植知识。
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电话那头的王皝还在干活。他透露自己正在开一块新地,下一步问网友想看他种什么。
自从“种菇失败却成功召唤农科院专家”一事引发关注,王皝的短视频账号粉丝从1000涨到了3.1万,他因此看到了“云种植”互动的热度。但他强调“种地是主业,运营短视频号是副业”,上网提问是真的想解决问题。
“以前很多农户不知道哪里有专家,不知道怎么去联系他们,或者怎么去请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忙不忙。另一方面很多专家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哪里需要他们提供帮助。现在用手机留言提问就不一样,相当于专业人士什么时候有空,看到了可以选择回复,很方便。”
王皝透露,自己会坚持“边问边干”,这个系列的视频也能给其他种植食用菌的同行和研究食用菌的专家提供参考。
“能帮就帮”
“对枪口,能帮就帮。”谈起此次牵线的经历,食用菌产业从业者、“菇小二文化”运营者潘家喜15日告诉观察者网。
潘家喜一开始并未看到王皝的求助视频,在好友、菌菇科普博主“赶尾人”的提醒下,他才了解到这一情况。
“决定帮是因为刘世玲是多年的好友,我知道她的研究方向。我对大球盖菇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管理,宜昌的事,就想到了找她。”
类似助农的事,潘家喜不是第一次干,他分享了一张聊天截图,显示其前不久还远程帮河南的农户牵了线。“食用菌产业,你不到现场看不了东西。”
“真正的专家会答应帮忙,假专家我也不敢喊。”潘家喜直言,给农户帮忙就和“看病挂号”一样,首先得大概知道是什么病,再想一下研究这病的人有谁,谁能帮上,最重要的是人就在当地。
但这忙,潘家喜不是谁都帮,他的判断标准是看求助人“到底是在宣传自己,还是真正务农”。
潘家喜称,自己2009年开始做食用菌农家乐,2015年注册“菇小二文化”,发现消费者对菌菇不了解,“而且现在伪专家太多”,所以只要和菇相关、只要正能量,他都会发布在短视频账号上。以后他会不断推出菌菇栽培类的视频,也会推出识别毒蘑菇的视频。
不少网友了解此事后,想到了《山海情》中水花学习种蘑菇的剧情,感叹“剧情照进现实”,“这才是把惠民落在实处的专家”,“终于为专家正名了”。
来源|观察者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