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不要盯着老百姓口袋里的救命钱
★ 关注备用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漫天雪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教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建议”,他在“北大国发院”公众号上发表了文章《姚洋:2023年稳增长的有利因素与发力点》。核心意思是赶紧刺激消费,以实现5%的增长目标。办法是发行1.4万亿消费国债。
他说:
2023年经济政策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呢?我认为主要应在消费端发力,因为需求不足是我们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供给能力很强,但消费需求一直疲软,所以政策发力点显然应该放在消费端,同时应减少投资端的投入。
我国的消费潜力巨大。过去三年,老百姓总储蓄率在上升,说明老百姓积蓄了充足的消费力量。
短短几句话,没有一个字是对的。能错得如此彻底,实属不容易。
从理论上讲,他就是总量思维、宏观思维,从来没有从个体的角度去思考过经济。然而,任何经济问题,都是个人行动和决策的结果,必须从个体角度进行分析,否则必然错误百出贻笑大方。
从常识和经验上讲,“过去三年老百姓积蓄了充足的消费力量”?你开什么国际玩笑,看不到老百姓这几年过的是什么日子?这简直是违背常识。
归根结底,这些专家学的经济学,在理论根基上就是错的。他们学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被权力所喜欢的一种政策工具,其本质是反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动规律的科学,可是这些专家的眼里,恰恰没有活生生的人。
真的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了。
1、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就是人们的消费增加。不可以本末倒置地说,用消费增加去拉动经济增长。
把消费当作经济增长的原因,是非常荒谬的。1978年,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每年9公斤,现在是每年115公斤。肉类消费数量增加了10多倍,你能认为是吃肉多造成了经济增长吗?
是因为经济增长了,人们收入更高了,购买力更强了,所以生活水平提高了,吃肉多了。
就像有些专家说,房地产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所以让人们拿出1/3的储蓄去买房,这就是典型的因果倒置。
是经济增长了,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了,所以能买得起房子了,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不是说,是房地产拉动了经济增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经济增长就太好办了,不断地建房子,或者把现在的房子全部推倒重盖,经济就增长了?人民生活就改善了?
所以同样的道理,是经济拉动了房地产,而不是房地产拉动了经济。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可惜的是一大帮专家,就连北大国发院的,都搞不懂。
2、消费不足,是因为投资减少,生产遭到了破坏。
经济增长没有凯恩斯主义的所谓“三驾马车”,经济进步的唯一途径就是投资。
只有投资的增长,才能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只有投资的增长,才能出现更多的企业,劳动者才能得到雇佣,收入才能提高,他们才能去消费。
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因为生产遭到了破坏,导致工人失业了,或者企业规模缩减工人收入下降了,所以就没钱消费了。
而生产遭到破坏的原因就是,投资减少了,或者因为形势的某种变化使大量的投资失败了,毁灭了资本。
先有生产,后有消费。你总是先生产出来东西,换成钱,然后用钱去消费的。你不生产了,或者生产能力下降了,自然就没法消费或者消费降级了。
所以要想让消费增加,办法不是“蒙古大夫”姚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说,“政策发力点在消费端,同时应减少投资端的投入”,恰恰相反,是要在生产端做文章,让投资增加,每个人都有更好的工作,生产能力更强大。
这同样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专家们还是不懂。
3、消费不需要刺激。
人不是动物,不是物理实验,也不是方程式,你刺激一下,就必定给出一个反应,或者你输入一个变量,出来一个必然的结果。人是有自由意志的,当人们感到未来前景黯淡,你就是再刺激,也没用。
消费也不用刺激,更不需要专家教人们怎么消费,是个人就会消费。因为他不消费就活不成;因为人总是有无穷的欲望,总想过更好的生活。只要投资增加了,他自己的生产能力水涨船高地上去了,他自然乐于买买买。
说“我国供给能力很强,但消费需求一直疲软”,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在一个自由市场上,商品和货物自然会实现出清,不会存在生产能力很强,消费者就是不买的现象。
当你看到生产出现“过剩”的时候,恰恰是因为生产出现了问题,比如出现的错误的投资、盲目地扩大生产或者延长生产结构,以至于生产出了一大堆消费者并不需要的废物。
消费者并不是不愿意消费,而不是不愿意花钱购买那些废物。
这些错误的生产,必定是因为信贷扩张、产业政策和补贴等等干预主义措施造成的。所以必须减少干预,使生产服从于消费者的需求。
从来都是生产者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而不是说,生产者在错误的政策激励下乱生产,卖不出去了、过剩了,刺激消费者花钱去买。那就是让错误得以延续,让生产结构的扭曲更严重,最终会导致消费者处境更差。
4、为什么人们明明如此艰难,专家看到的却是储蓄增长?
这三年分明如此艰难,企业倒闭,老百姓工作更难找,为什么从统计数据上看,人们的储蓄反而增加了?
要知道这些储蓄,是不敢动的,这是现金持有,是对未来悲观,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储备的。这是老百姓的救命钱,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必要准备,是老百姓的理性选择。
只有那些长期的储蓄和企业留存收益,才会转化为长期投资,成为经济进步的源动力。
GDP计算的一个重大缺陷是,它计算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消费品。它并没有把企业的留存收益和资本品(即用来生产消费品的中间产品)计算在内。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几年,本来想消费的不敢消费了,本来要买好东西的,现在只能买差东西了,节衣缩食了,所以在专家的眼中,“储蓄”反而增加了。
但是,企业留存收益在不断减少,资本在不断损耗,然而这并不会出现在GDP和专家的统计数据中。
一句话,专家只看到了“看得见”的,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看不见”的。看似储蓄在增加,但是全社会总的资本量是在损耗和萎缩的。
这个时候,就需要重新进行资本积累,才能保住预期的生活水平。因此,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缓缓劲”,你这时候却呼吁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想把钱包掏空,那就是毁灭资本。
只有在未来前景变得更好时,老百姓才敢于减少现金持有,大胆投资、大胆消费。因为他预期到,投资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当下的消费,不会减少他未来的满足。
盯着老百姓省吃俭用,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而准备的储备资金,去拉动经济增长,请问,到底是漂亮的GDP数字重要,还是老百姓的真实生活重要?把所有人的钱包都掏空,迎来一波高速的经济增长,难道未来就吃糠咽菜吗?
这帮专家,屁股彻底是歪的,他们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数据,而不是老百姓生活的实实在在改善。所有人在他们眼里,都只有工具意义,是为了经济增长数据而存在的。
他们眼里没有人。
5、通过发消费券的形式刺激消费,会让人们变得更穷。
为了刺激消费,姚洋建议“发行消费国债1.4万亿”。
也不知道他这1.4万亿是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不是1.3万亿或者1.5万亿?估计是14亿人,人均1000元的意思。专家就是这么任性,算人头张嘴就来。反正你们这些人吧,都是姚洋们实现目标的工具和器具。
发国债会导致以下恶劣的经济后果:
第一,会从高效的私人投资中抽取或者挤出巨额资本,转移到低效的政府支出上。这会降低劳动生产率,阻碍经济增长,并大幅提高利率。
第二,国债会增加赤字,赤字就是对未来的征税,偿还赤字和利息,会让纳税人未来的税收负担加重,减少财富的积累,减少投资,降低劳动生产率。
第三,引发通货膨胀。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一定数额的存量债券,以增加准备金。这些准备金的增加使银行扩张信贷成为可能,并用这些新增的信用来购买债券。这就是“债务货币化”,即通过创造新货币为债务买单。由此,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
信贷扩张的危害是普遍的。一是稀释人们手中的财富,因此这是秘密的阴险的税收形式。二是摧毁储蓄。当货币一直在贬值的时候,谁还敢存钱呢?所以这就是摧毁储蓄,减少投资,让人们的未来更穷。三是会导致财富再分配,谁先拿到新增信贷谁受益,后拿到或者没拿到的受损,因此这是一种财富的秘密转移。
最严重的状况是,它会改变相对价格结构,扭曲生产要素的配置,错误地延长生产结构,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所以,通货膨胀是毁灭财富的“大杀器”。
姚洋让国家举债,给消费者发消费券。“消费券不再指定用途,而是作为所有购买的打折券,比如一律20%的折扣,让老百姓按需购买,这样才能把消费券的效用最大化。”
这也是馊主意。
消费券会激励人们消费,而货币贬值的过程同样如此,这就是进一步毁灭储蓄和资本。消费券的发放,实际上掩盖了错误的生产的恶果,让错误的生产得以延续,因此进一步扭曲生产结构,任何被扭曲的生产结构,都将降低产出,降低生活水平。
即便是“天使加百列模型”,人人拿到1000元消费券,竞相购买必然推高价格,抵消了打折的效应;而且,每个人时间偏好都不同,消费结构也不同,价格的上涨也必然不是所有商品同步发生,相对价格结构必然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生产结构的进一步扭曲。
当那些折扣由财政直接支付时,想想看,企业的利润直接来自于财政,那么它将更加服从于指令,而不是为消费者的需求而生产。这是全盘控制型经济的前奏。
那么其终极形态是什么呢?粮票!就是指令型的生产和分配,你想想那有多恐怖!
题图:Claude Monet
上一篇:你读《孙子兵法》干什么?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