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煦炜:6年换5份工作,2次裸辞,失业半年,在“助人”与“互助”间,我实现了更好的职业发展
Hello大家好,我是Liliya。
在开始今天的分享之前,我想邀请你带着3个问题,一起来开启我的故事。
第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你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第三,你有想过把你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发展成工作,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吗?
这3个问题,贯穿了我截至目前的职业生涯,在不断地反思中,我认清了自己。也许它们也可以帮你重新审视人生。
过去的8年,大学2年,工作6年。
工作的6年里我换了5份工作,辗转了3座城市,最长的2年,最短的3个月,2次裸辞,经历了裁员,也经历了小半年的失业。但随着对职业的不断理解,对这3个问题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立体和坚定。
我想成为“眼里闪着光”的温暖的人
我大学在厦门大学学经济,是很多人羡慕的学校和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和家人都很开心,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当时自己对于喜欢或者不喜欢是没有意识的,只知道,对于西北小县城长大的我来说,算是个上上的选择。
但是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这个专业激发不了我继续钻研的兴趣,更多的好像是得过且过,并不是那么喜欢,但也不知道喜欢什么。
有意思的是,和专业课的得过且过比起来,我在社团里玩得不亦乐乎。当时参加了一个暑期支教社团,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支教的地点在我家乡,后来,越干越起劲儿,我有两个暑假都去支教了。平常也很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和支教有关的志愿者活动,从校内社团,到校外的公益机构,干得热火朝天。
我发现这些事情可以带给我源源不断的快乐,但这些快乐难道只是因为感兴趣吗?
因为学校坐落在海边,每到思绪纷乱的时候,我就喜欢去海边走走。听着海浪声,你会感觉整个世界都慢慢安静下来,那些脑海中模糊的问题在逐渐清晰。
我发现,对于支教,我不仅仅是热情和兴趣,心里开始有了另一个想要探索的可能性,当作工作会怎么样?
大三暑假,我去一个公益机构的夏令营,旁听了对即将开启两年支教生涯的老师的培训。很多个晚上,走在夏令营的校园里,总有很多老师在备课或者是练习,路上也总在谈论着白天培训的内容,当他们从我身边走过的时候,我第一次对“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样的描述有了具象的感知,你能感觉到对方全身有一种力量感和信念感。
原来,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变成一份工作,是这样的。
于是,2015年7月23日的日记里,我写下:
“那一刻,我真的想成为他们中的一个,与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一起前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知易行难,在大四开始面临就业问题时,周围的同学们不断地拿到很好的学校或者很厉害企业的offer,那种对比感很明显,即便是我内心很喜欢支教老师的这份工作,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出那个决定,毕竟,在大众眼里,那依然还是一个小众的选择,而非一份工作。
于是,我最终迈出了那一步,去了小乡村做了两年老师。直到现在,依然有人会问我,为什么要选择毕业之后去支教?每个阶段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可能都不一样,但始终让我觉得,我之所以要去做这件事情,源于在帮助这些孩子的过程中,让我可以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份工作,能够在工作中拥有这种价值感真的很难得。
找到职业价值后,坚持的路并不容易
在乡村的2年里,也不总是这么坚定,在乡村的生活和朋友圈的丰富多彩比起来有点割裂,这种割裂感好像更容易让人陷入对于未来更深入的思考中。
支教的这份工作,可以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但觉得这种影响力是有限的,我能够教过来的也就只是200多的学生,那么2年后呢?社会很现实,又该如何寻找未来工作的平衡?
还是像大学一样,当思绪特别乱的时候,会出去走走,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在村子里总能够看到在散步的我。但遗憾的是,只靠自己,答案好像一直很难变得清晰起来。
直到有一天,和往常一样在村子里散步的我,我班里的孩子,骑着自行车,嗖地停在了我身边,他当时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总是一个人在散步,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吗?如果有不开心的事,就告诉我们呀,我们可以帮你变得开心哟,然后冲我做了个鬼脸,又继续开始骑车狂嗨。
也是被童言无忌给逗乐了,是啊,有些问题,总是靠自己,干嘛不和别人聊聊,听听不同的想法。那段时间,我开始疯狂地找朋友们聊天,找主管倾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也是在那段时间,我认识了我的职业发展导师范晓燕老师,她比我年长很多,在一家企业做HRD,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职场前辈,很温柔,但又总能在她的话语里感受到力量,后来范老师陪伴了我至今的整个职业生涯。
有别于和朋友们聊天时的放松,和范老师的每一次对话,都很“艰难”,因为对话中,一直会被问很多问题,我的观察、思考,需要清晰地描述出来,要自己说出可能的行动方式和选择。她没有给我答案,但却又好像让我有了答案。
那时,我2年期的支教即将结束,手里有一个非常好的深圳公立学校的offer,还有另一个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出来HC的NGO工作岗位,也就是去做招募经理,帮助招募年轻人加入支教项目帮助更多的孩子们。一个是各种听起来都很不错的学校,一个是完全未知的还八字没有一撇的岗位,就是这么的有戏剧性,需要取舍,也需要赌一把。
我选择了赌一把。
即使时间已经过去了4年,但我依然还记得那天晚上,我给深圳公立学校回了一封2千多字的邮件,邮件中这样写道“可能对于学校来说,只不过少了一个李老师,但是乡村学校却会拥有无数个李老师,然后他们又可以继续影响无数个乡村孩子”。
有几分年轻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傲气。其实在大三的那个下了决心去支教的晚上,也有一些支教后留下来继续工作的想法。如果说之前这条职业发展路线还停留在想一想的阶段,在一次次和范老师,和其他前辈的交流过程中,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视角和启迪,慢慢地这些想法开始变成坚定的职业目标,我想要去实现它,而不只是想想。
也许是那股孤注一掷的劲,也许是那种不顾一切想要争取自己理想工作的念头一直萦绕心间,没有放弃,一步一步踏实准备之后,我拿到了offer,成为了一名招募经理,为乡村孩子招募更多年轻的支教老师,让他们陪伴着乡村孩子们继续成长。
后来的2年时间里,我常常去不同的城市出差,行走在不同的高校里,开始遇见形形色色的同学们。有的茫然;有的纠结;有的困于父母的要求,最终选择了放弃感兴趣的事情;有的面对未知的未来,选择了确定性;也有的,和曾经的我一样,迈出了最难的一步。
在20年招募季结束时,我给曾经放弃去支教的同学发了这样的一条微信“虽然很遗憾最终没有在田野、课堂上遇见你,但也依然感谢与你一同走过一段时光,祝你毕业快乐,在未来的日子里可以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生活明朗,万事可期”。
有个同学回复了我这样的一句话“我相信,有像你这样热爱它的人,美丽中国也会越来越好,均衡的教育一定会绽放在中国的每一寸田野之上。虽然没能去,但依然感激遇见你,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机会像你一样,完成支教梦想,让人生更有意义”。
2年支教+2年NGO全职,我在不断地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的职业发展也在慢慢实现。但是也会遇到瓶颈,那种瓶颈感来自输出太多之后得不到输入的无力;来自长期出差的疲惫;来自长久的讲述故事之后的冷漠。
是的,你没有听错,是冷漠感,当我曾经的故事一次次被自己饱含激情地在各种场合讲述出来时,虽然那些事情都是真的,但是,讲得多了之后,我也开始陷入自我怀疑。当无数的光环给到你时,在他人充满敬意的眼神所沉醉时,好像开始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
做公益久了,很容易陷入自我感动中,这种感觉的出现,让我开始警醒。
于是,我决定裸辞,去真实的职场去看看,想去看更多的平台是如何做公益的,换个城市生活,北上,加入北漂大军。
裸辞后开始了继续找工作的历程,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只投递出了一份简历,其他只是把简历放在各个网站上,看到合适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岗位一键投递几个,但没有获得一个面试机会,也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差了,我的文件夹里有几十个不同版本没有发出的简历。
后来,我开始拼命的找之前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工作的前辈聊,他们或多或少曾经和我一样有过相似的经历,而后去了企业社会责任岗位,也就是在企业做公益项目。和前辈们的交流开始让我对一个新的行业有了更多的认知,从“我以为”开始转变到“我发现”。
我发现太过执拗把自己逼上了拐角,其实还有很多条路可以螺旋向上,思考了许久现实环境后,投递了字节HRBP岗位,然后为面试准备了非常多的内容,但依然很焦虑。但好在结果是好的,我拿到了offer,但又陷入了另一种自我否定:我就这么放弃公益,完全转行了吗?
从公益行业离开后,也会和朋友们开玩笑说,我要去赚钱啦,实际上更多的是好奇心驱使,想看看公益之外,互联网大厂到底是什么样子,商业性质的工作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虽然之后的工作听起来和公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想要去探索这种不一样,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以及不被那些光环所束缚。
以前我是老师,我可以影响几十个学生,后来我招老师,我可以间接影响几千个孩子,那么如果一个公益项目借助平台的力量,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影响力,当时的我不得而知。如果我还没有办法一下子达到我的目标,那么曲折向上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后来我和我的导师范老师聊起时,无形中,我发现在范老师还没开始提问时,我就已经开始了自我剖析。
大厂的卷,我还是低估了,卷到没有时间思考问题,于是21年的过年我没回家,也想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和空间调整反思。大年初一的晚上,我在中关村的大马路上散步。
后来,我开始试着用观察者的视角去看行业的起落,人员的来去,旁观着周围事物的发生,也旁观着自己的改变。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模式和NGO其实有很大的不同,人员的复杂性和业务的复杂性也不是一个量级,也有非常多的学习资源,让我可以不断地被输入,很多的工作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在这一年的疯狂加班中学会的,有别于之前4年的工作,这1年在以我难以想象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看起来是和公益毫不相干的岗位,但实际上我参加了很多公司组织的公益活动,因为好奇,平台是怎么做公益的,借助公司的知识库,看了很多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商业向善、活动运营、平台公益的海量资料,那个领域仿佛有魔力一般吸引着我,是平凡日子里的职业理想,这些没有人知道,包括当时的老板,但是我自己清楚。
这段职业经历更像是一次探索,探索之后发现,那个让我感兴趣的领域我已经离得很近很近了,于是我开始着手尝试去实现它。
然而,行业的变化来的猝不及防,裁员开始了,我亲手裁掉了基本上整个业务线。
然后我也面临着选择,是留下继续做HR,还是努力转岗到之前想要实现的CSR的岗位,还是离开。我努力争取到了面试机会,但很遗憾没有合适的岗位。于是我选择了离开,也可以说选择了被裁员。
决定从字节离开的那天,下了暴雨,出现了彩虹,我想也许这是在预示着:经历风雨后才能看见彩虹吧,我姑且把这,当作裸辞日子里的勉励吧。
之后失业的半年里,所经历的事情远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会不断的陷入迷茫中,在现实和理想工作中摇摆,因为理想的工作机会总是需要一些机遇和等待。我也并不是没有任何焦虑的一往无前,这可能是年轻的职场人们,都会经历的事情。
这半年我时常找范老师聊天,她问我这一次的辞职和去年的辞职我有什么一样和不一样,想了一下,一样的是依然焦虑和平和交织,不一样的是平和的时间占比更多了一些,内心的气力更足。导师让我用一幅画来形容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人生,脑子里第一个出现的画是《清明上河图》。
很有意思,一直希望自己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看乡村田野,看都市繁华,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选择下一程风景。
中间我还短暂的在蒙牛做了3个月的HR,半年的失业和经历的事情,让我有了一丝妥协,但又有一些躁动不安,那种躁动来自于这个岗位可以接触到国企做CSR的人,提供给了我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和了解CSR岗位的价值和意义。
后来,一位前辈推荐给了我领英的企业社会责任岗位的机会,准备面试的过程一度让我极其兴奋。借助着平台的力量,原来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能够产生这么多奇妙的化学反应,这种帮助可以“数以万计”。我曾经清晰的感受过导师给予的帮助对于我的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性,我想你们也应该同样拥有这样的机会。
后来我给范老师分享我的好消息的时候,她很替我开心,她说:“我看到了成长”,在过去的这8年里,兜兜转转间,做了很多次的选择,但每一次的选择无不是希望可以离想要的目标更近一些,更好的实现职业发展,从而成长为更好的人。
还记得刚来领英的第一个月,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拍摄导师Lydia和她辅导的学员房鹭的故事,隔着玻璃恍惚间感觉自己眼睛有点湿润,不禁想起来我的导师范老师,然后我给范老师发了一条消息:“今天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感觉自己特别幸运能够得到您这么多年的支持,谢谢您给予我的时间的礼物”。
如何更好的实现职业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职业故事,现在可以再次回答那3个问题:
第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第二,你最喜欢做什么事情?
第三,你有想过把你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发展成工作,更好地实现职业发展吗?
帮助他人的过程,让我经常且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感会让人不仅仅是得到快乐,也会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我实现职业目标的方式并不是一条直线,我觉得更像是在螺旋向上。坚持的路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机会也不总是直接出现在眼前,等待,焦虑,茫然和自我怀疑是常态。所以要有一定的信念感,前路未知时,坚信探索和体验本身的价值。这种探索会带给你更为奇妙的人生旅程。
陆陆续续遇到了很多前辈导师,总是厚着脸皮去寻找他们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时是了解了一个新的行业,有时是学习更多的知识,还有时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更清晰的认知。
多去寻求帮助,通过前辈给予的力量,我们可能会实现更好的职业发展。
从自我价值,到社会价值,是我下一个阶段的目标。
找到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也许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困难!
最后,如果你想寻找职场导师,可以下载或打开【领英职场APP】搜索“寻找我的职场导师”进入专属页面,找导师聊聊,主动寻求帮助,职场有困惑也不迷路~
如果你也想成为别人的职场导师,助力他人职业发展,下载/打开【领英职场APP】点击“我的—个人头像”进入领英个人主页,开启“助人模式”,帮助他人,还可以获得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专属证书!
你的职场困惑,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