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太多人愿意接受这种错觉,并让这种文章爆火,
其实更多是一种紧张情绪的投影。
昨天写了《许不许吸过毒的含笑演戏,取决于你把演戏看成了什么》一文 ,说实话,我自己觉得写的不好。整篇文章写到最后,我脑中一直在不自觉的回响着一首曲子,那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中的一章,名叫《胖子和瘦子》:
想起这首曲子是因为在我听过的所有古典音乐中,我觉得这首曲子对一种感情是最出彩的,那种情绪名叫——紧张。是的,紧张。穆索尔斯基这首曲子的另一个名字是《两个犹太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希特勒二战中搞出那臭名昭著的犹太人大屠杀之前,欧洲反犹排犹闹得最凶的国家其实是沙俄(直到今天,俄民间对“非我族类”的他民族定居者也难称宽容,找个在俄华商聊聊“俄罗斯光头党”你就明白了)。沙俄政府为了转移当时已经非常尖锐的社会矛盾,还会鼓励甚至会亲自下场推动一些关于犹太人的阴谋论——比如时下在中国依然很有市场的犹太人通过共济会操控和颠覆世界的传说,最早就是沙俄一手炮制搞出来的,其目的是要一箭三雕的泼污俄国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商贸自由派和犹太民族主义者。生活在邻里和官方双重恶意审视下的犹太人,无论穷富,都生活的非常紧张。于是,我们听到了穆索尔斯基在他的作品中用高低两个声部,不同的配器,惟妙惟肖的描写了一穷一富、一瘦一胖的两个犹太人。弦乐器齐奏展现的那个胖犹太人有一种被傲慢和粗暴包裹住的紧张。而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展现出的瘦犹太人则有一种机灵但更神经质的紧张。两个人虽然通过配器和声部展现出的气质迥异,但紧张感却是一致的。他们聚在一起,似乎完全“鸡同鸭讲”的谈论着某个话题。音乐异化了他们的言语,让我们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却将这种逼人的紧张感,更清晰的传递给了每个听众。作为强力五人组的一员,穆索尔斯基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社会中真实的人的精神面貌。我相信他在写这首曲子前,一定在现实中观察过身边的犹太人。可能当时生活在沙俄的犹太人、乃至所有在压力下生活的俄罗斯人真就是他展现的那个样子的——因紧张而怪诞、因怪诞而极端。是的,昨天那篇稿子,在气质上特别像这篇《胖子与瘦子》,因为我觉得那篇稿子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碰线——不仅是官方的红线,更有公众情绪的红线。时下很多公众在谈论这种小事时的主张其实也是很极端的。你看看微博上双方就此事的恶战就知道了,也如穆索尔斯基的这首曲子一样,紧张而又不在一个频道上,完全是鸡同鸭讲。在这种情况下,想就此话题写一篇中正、温和,表达较为理性观点而又不惹麻烦的文章真的太难了。我写那篇文章之前看了胡锡进总编对此话题的评论。看完后感觉赞同他的观点,但觉得表达太笨拙了,于是产生了“我行我也上”的妄念。可是真的自己写出来,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这个话题深处森然林立的刀枪剑戟,让我感觉紧张而又恐惧,我几乎是如走夜路一般谨小慎微、点到为止的结束了自己的思考之旅,匆匆将文章写完,然后在小号上发了。所以你不得不佩服胡总编,他的有些文章,虽然看似都很“老胡体”,ChatGPT也能写出来,但实则已经是目前舆论场上该话题最中正平和、理性客观的极限了。真的 ,我现在越来越对胡总编“黑转粉”了,居然……开个人的公众号已经两年了,这条路还能走多久,我自己也不知道。前两天和朋友吃饭,才获知一个信息,说关不羽老师的“关胖侃财”因为谈了一个什么什么话题,被封掉了。我和关不羽老师并不认识,但确实喜欢读他的一些文章。觉得这个人很多洞见很棒。得知他的号被封掉,我的第一反应是:唉,我对微信公众号上读到好文章的期待又少了不少。然后朋友还夸了我两句,说我尺度把握的比较好,能把号做到现在不容易。我苦笑,心说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居然能因为“怂”被人夸。是的,公众号写道今天,国内的话题很多都是不太好碰的,因为你需要担心的不仅仅是官方尺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写多了容易得罪人,得罪人多了,不知道谁能手眼通天、偷偷给你使个绊子你就栽了。所以微信公众号虽然多,但国内评论的同质化现象现在特别严重,有的时候,有些话题我想谈,也觉得可以写,但翻翻朋友圈,觉又得懒了……因为能表达的观点已经有人说了,我所能做的无非是多增加一点史料,其他的地方都大同小异。国内的话题不好写,造成了很多自媒体都在谈论国外话题时铆足了劲,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这两天美国俄亥俄火车脱轨造成氯乙烯泄露的事莫名其妙的上了国内的热搜,这场2月3号就发生的事件在咱这儿越传越邪乎。氯乙烯的毒性从促癌传成了致癌,现场有记者“遭到粗暴对待”,传成了记者被抓。事件的影响范围则从殃及半个俄亥俄,传成了“将毁灭半个美国”,甚至连“美版切尔诺贝利”的说法都出来了。如果只看这些中文自媒体的“跨国监督”,你会以为老美经此一劫,一定会形神俱灭、再起不能了。我不是搞化学的,我不知道几百吨的氯乙烯泄露能不能达到他们说的那个效果,但我觉得,如果这起事故的影响真的那么毁天灭地,在美国那么多华人华侨,是不是此时此刻应该开始成批回国避难了?毕竟他们都在当地,掌握一手信息,又能看的懂中文,能对国内传的这些段子“兼听则明”,如果情况真有那么糟,老美毁灭在即,那这些朋友应该抓紧回归祖国怀抱才对。但至少目前,我好像还没看到这个动向,所以对这些消息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想起《三国演义》里,曹操去王允家做客,说了句名言,叫“满朝公卿日哭到夜,夜哭到明,能哭死董卓否?”我觉得阿瞒同志在这里无意中点出了一个普遍真理:情绪投影可以扭曲你对现实的认知,但它对现实本身是没什么作用的。即便很多国内网友已经把老美看成了十恶不赦的董卓了吧。但现在中文互联网上把氯乙烯泄露事件影响传的这么凶,日说到夜,夜说到明,能靠这种误传说死老美么?当然,我依稀记得,曹操这么嘲讽了以后,席间马上有人跳出来指责曹操不忠君爱国——我们是哭不死董卓,但我们这样哭,表达了我们爱皇上,爱大汉的一片赤诚之念啊!你曹阿瞒说这种风凉话,你是何居心!曹操如果不是后来搞“孟德献刀”行刺董卓自我证明,奸臣的帽子这一回应该就能扣上了。所以说事实有的时候反而不如顺着大众情绪胡诌来的讨好——尤其是当这种情绪还不能实现的时候,你嘲笑人家“哭死董卓”就更容易触霉头。所以氯乙烯泄露这事儿,还是不写了吧。简单地说,从这个事件中,你能看出美国的社会机制可能确实出了一些问题,火车脱轨事件我印象中今年已经不是发生第一次了,作为一个当年就是靠着铁路连通东西南北,调动国力实现崛起的国家,这么基础的操作都能玩脱了,看来美国的火车调度管理系统确实出了一些大问题。不知这是不是与拜登上台之后与铁路行业工会的利益勾兑有关系,放水了太多不合格的从业者。如果这种猜想是现实,而这种现实成为一种懈怠的风气,那么美国的衰落,确实是在长维度上可逾期的。但美国这个国家即便衰落,也不会真的崩溃,它更可能像穆索尔斯基笔下的古堡,没有骤然的崩塌,只是长久落寞与矗立。那些人在美国,靠翻译倒手油管上美国自媒体博主二手传言断定美国这次遭遇了“切尔诺贝利”、并以此赚取国内流量的up主,他们什么时候真的卖了在美的房产、收拾行装坐飞机回归祖国怀抱来避难了,我什么时候就信了他们的论断——老美这把可能真的要完蛋了。因为无法随心表达而紧张,因为紧张产生一种代偿性的极端,再将这种极端投影到尚且可以极端的事情当中去,从而产生一种认知扭曲。这种情况,也不仅仅只有把老美看成“董卓”的那批人才有,其他人也会存在。比如我知道现在有很多自媒体号是在持续关注俄乌战争的,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去年挺俄派喊完“一天灭一国”未能如愿,从此在该问题上装死之后。时下又有另一些分析者,急于论断俄罗斯“覆灭在即”,我关注了其中一位,听着他连着这样说了三个多月了,打赏和流量一直都很让人羡慕,只是他说的那个“在即”一直都没来。其实就像老美不会因为几罐压缩氯乙烯泄露就“半个美国面临灭绝”一样,此次俄罗斯在乌克兰碰上的的确是足以“灭国”的大麻烦,但对俄罗斯这种体量的国家来说,放血即便会导致死亡,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打了整整八年才终于肯撤走,而卡特总统的智囊布热津斯基对该战的判断是——“我们终于可以还给苏联一个越南战争了。”为了执行这个战略,当年的美国人甚至会在侵阿苏军快撑不住的时候适当减少对阿富汗抵抗组织的援助,有意拖延战争的进程。以这个经验来看,俄乌战争的长期化,甚至拖个十年八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俄罗斯人对错误超强的忍耐和执拗以及美国高层精英的谋略,都在推动这场战争向长期化发展。当然,有些因素会阻止乌克兰成为第二个阿富汗,比如乌克兰军民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作为保家卫国者,他们可能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中最希望能尽早赶走侵略者,迎来和平的人,正是这些为祖国与自由而战的他们,才是“基辅的大门”。但问题在于,在这场三方博弈当中,乌克兰是最弱的一方,他们想尽早结束战争的愿望,并非那么容易实现的事情。所以预言乌克兰将迎来速胜,说俄罗斯“覆灭在即”,也属于一种情绪投影,这样说也是不负责任的。俄罗斯这个国家,注定会如同穆索尔斯基笔下《牛车》一样,迈着沉重而缓慢地的步伐到来,当他来到你跟前时,你似乎觉得它如此的庞大、强力、不可战胜,但它终究会同样沉重而缓慢地远去。只是,这一切不可能来的那么迅速。但同样的,有什么办法呢?我知道,描绘一副俄罗斯速败速亡的途径更容易火,这样说话一部分读者确实更爱听。所以,这就是我现在的写作困境——聊含笑复出这种国内的事情,我不敢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太犀利。聊国外的话题,我又不愿意完全顺着读者的情绪投影,把观点拉到那么极端。所以创作进入瓶颈期,或者说,最近的文章反响都比较寡淡,可能是一种必然吧。当然,我依然有我自己的坚持,那就是诚实、尽力的写作,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为了坚持这个原则,冷落、寂寞以及写作的瓶颈,都是可以接受的。写作的诚实与热度之间本来就难以两全,写自媒体两年了,我在对时事的写作中,依然没有找到完美的平衡,在这种两难之中,我只能优先保证前者。近期还是多写一些历史和艺术相关的东西吧。就像《图画展览会》中的那个漫步主题,在一个过分紧张的时代,也许只有徜徉在历史与艺术的海洋里,才能让我们的心绪,得到一丝慰藉安抚与平息。本文5000字,请假随笔一篇,感谢读完。愿您喜欢本文,更喜欢我今天为您着重推荐的《图画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