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预告:
今晚八点,猫盟月捐人公开课第27期就要开讲啦,关翔宇老师将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故事呢?
请准备好花生瓜子儿鸡爪子准时来听哦,不见不散~
可通过月捐群或微信私信猫盟AI(微信号:cfca-lvlv)获得腾讯会议入会密码
动若癫痫的黄大仙,横行非洲的平头哥,敲贝壳卖萌的海獭,它们的共同点是——鼬科。鼬科是食肉目里最成功、多样性最高的家族之一。从30克的伶鼬Mustela nivalis,到超过30公斤的海獭,虽然没有出现个子很大的物种,但鼬科的体型差异是食肉目之冠。不论大小,鼬科动物都具备奶凶奶凶的气质,江湖人称“食肉目大佬”。亚洲小爪水獭Aonyx cinerea ©猫盟CFCA鼬科动物大多身材较小且修长,体温很容易散失,所以毛发必须浓密保暖。冬天,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鼬科动物,会长出更浓密的底层绒毛,同时外层皮毛的上半段毛杆会变粗,其中小空隙增加,包裹更多空气,提高保暖效果。这也吸引了不怀好意的人类,海獭、紫貂都曾因过度猎杀,种群严重缩减。今天东北的代表性服饰“貂儿”,则是人工饲养的北美水鼬Lontra canadensis皮。但是,毛皮大衣也不是万能的。吃素的旅鼠可以长一身长毛,把自己变成暖和的毛球,但小型的鼬科如伶鼬和白鼬Mustela erminea,要在雪层下和鼠洞里钻来钻去捕食,毛不能太厚,要不然就像穿成“棉花包”的小孩,灵活性全失。伶鼬只能穿一身比较薄的毛衣,同时依靠新陈代谢产热保持体温,它的热量消耗速度是旅鼠的六倍。水的热传导速度是空气的二十几倍,所以水中的鼬科动物,对抗寒冷的挑战更大。水獭和海獭的外层毛和底层绒毛,都有延长的毛鳞片,使毛发联合在一起,锁住空气,不让水浸透。海獭拥有兽类中最为浓密的毛发(不幸的是,也是人类眼里最珍贵的裘皮),达到了惊人的1188根每平方毫米(白鼬的毛发数量是97根每平方毫米),不仅能保暖,其中包藏的空气,还能作为“救生衣”,帮助海獭浮在水上。保养这一身大佬皮衣也相当辛苦,海獭每天要花8%的时间梳毛,用小短手搓遍全身。梳毛的能量消耗,是海獭一动不动时的164%,比潜泳的消耗还要高。努力揉啊揉啊揉 ©Monterey Bay Aquarium食肉目最重要的武器是一张嘴,咬合力的大小和牙齿的形态,是判断它们猎杀能力的重要依据。捕杀老鼠等动物的小型鼬类,头骨的咬肌(masseter muscles)附着点很小,但因为脑壳形状细长,颞肌(temporalis muscles)的附着点很大。发达的后部颞肌提供了强大的咬力,再加上又尖又长的上犬齿,可以一口咬穿老鼠的颈椎或者头骨,但也让它们面临犬齿崩断的风险。叼着田鼠的长尾鼬Neogale frenata © FWC Fish and Wildlife Research Institute而杂食的鼬类如獾,颌骨粗厚,尤其是后半截更粗,有较大的空间附着咀嚼肌,同时臼齿很大,用来磨碎粗糙的植物。海獭和小爪水獭Aonyx spp.虽然是吃荤的,但臼齿和前臼齿都有发达的碾磨区,这是为了咬碎带硬壳的无脊椎动物,比如鲍鱼、海胆、小龙虾什么的。 鼬科最著名的法宝,当属黄大仙的“护身屁”。鼬科动物臭气的主要来源,是一对肛门腺(anal sac),实际上是极端特化的顶浆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顺便一提,狐臭就是顶浆汗腺分泌物引起的)。其中的分泌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顶浆汗腺,一类来自皮脂腺,两者都含有含硫的碳氢化合物,气味极臭。肛门腺的开口在肛门两侧的位置,所以这种气味很容易被误认为放屁。臭气不仅是防身武器,也是鼬科与同类交流的手段。不同的鼬科物种,肛门腺的发达程度不同,臭气弹的专精程度也各异。有趣的是,蜜獾、巢鼬Galictis spp.、非洲艾虎Ictonyx striatus和欧洲雪貂Mustela putorius等,拥有鲜明的黑白“大衣”或“面罩”的鼬科,同时也具有发达的肛门腺。“平头哥”的个性外衣,其实是警告捕食者“别惹我,否则让你迎风臭十里”的警戒色。猪獾Arctonyx collaris,它面部的条纹可能也是警戒色,但不是表明臭腺发达,而是警告捕食者,它会异常凶狠地撕咬防御 ©猫盟CFCA至于最“臭”名远扬的兽类——臭鼬,已经从鼬科分出去,划归臭鼬科。臭鼬的肛门腺是由硬化的粘膜细胞和横纹肌构成的,包裹坚韧的结缔组织;像滴管的橡皮球一样,肌肉收缩挤压臭腺,臭液就会以30~45°的角度喷出,还有水滴状和雾状两种模式。顺便一提,海獭没有肛门腺,海生哺乳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屏气潜水,嗅觉大多已严重退化,“臭气弹”在海里也无法开炮。鼬科动物的另一个惊人之处,是它们全方位入侵各种环境的适应力。地面、空中(树上)、水下,都生活着不同种类的鼬科大佬。首先从陆上的大佬说起。黄鼬和伶鼬等鼬类,腰长腿短,人称“鼬条”。因为腿短步子小,它们依靠腰身的伸缩扩大步幅。“黄大仙”具有灵活的脊椎,强壮的背部和腹壁肌肉,推动它们一蹿一蹿地前进。一蹿一蹿的“鼬条”香鼬Mustela altaica ©猫盟CFCA与“鼬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獾饼”。獾类是打洞高手,它们有长长的爪子充当铁锹(蜜獾的前爪长可达4.6厘米)。獾类的肩胛骨厚实,后部的凸缘扩大,附着发达的大圆肌;大臂骨非常粗壮,肌肉附着点扩大,连接着强壮的胸部、背部和肩部肌肉,为前肢挖掘提供动力。 狼獾Gulo gulo是“金刚狼”的原型,虽具备壮实的“獾饼”身材,却是鼬亚科的成员。它宽大的脚掌上长着毛,像雪鞋一样分散体重,能在冻硬的积雪上行走,而鹿会深陷在积雪里。这样狼獾就可以趁鹿之危,咬死比它大好几倍的猎物。 人人都知道“貂儿”,但很少人知道它们是高来高去的轻功大师。貂的看家本领是爬树,它们的爪子是锋利的弯钩,可以半回缩。大臂骨顶端的形状,让它的肘关节非常稳定,小臂尺骨上附着强健的肱三头肌,为它提供爬树的动力。貂蓬松的大尾巴能维持平衡,也可能在树间跳跃时,充当降落伞。一些最善于爬树的兽类,也逃不脱貂的进攻。在爱尔兰,松貂猎杀入侵物种灰松鼠,对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功。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能猎杀身手矫健,且比自己大得多的猕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出现了一个很怪的字“豰(hù)”,郭璞注解说,豰是一种“似鼬而大,腰以后黄,一名黄腰,食猕猴”的动物,可见在晋代,人们就知道黄喉貂能吃猴子了。黄喉貂,这是一种大型的貂,具有社会性,有时会家庭合作捕猎 ©猫盟CFCA而最为特化的鼬科动物,当属那些“浪里白条”。为了减小水中的阻力,水獭的腿很短,小腿胫骨上肌肉的附着点却极端扩大;大腿的大转子(greater trochanter)和臀肌粗隆(femoral tuberosity)很发达,连接了强壮的臀大肌,为游泳提供动力。水獭和欧洲水貂的脚趾间长着蹼,而海獭最为特化,后脚的蹼几乎连成鳍状。鼬科动物游泳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身体平行于水面,四脚或者同一侧的两只脚向后划动,推动身体前进。海獭则是主要靠后腿推动,还可以转换成仰(mài)泳(méng)姿势。另一种是潜入水下,身体和尾巴上下波动,水獭的尾巴强壮而扁平,适合提供推力。潜泳的阻力更小,效率高且速度快,北美水獭Lontra canadensis潜泳的平均速度是每秒1.4米。潜泳的水獭 ©Oregon Zoo鼬科演化出了多种生存法宝,在世界各地兴旺发达,也许这是它们在人类看来格外“横”的原因。大佬之所以成为大佬,总是要有点本事在身上的。[1] Kitchener A, Meloro C, Terry W.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musteloids[J]. 2017. Kitchener A, Meloro C, Terry W. Form and function of the musteloids[J]. 2017.腾讯会议入会密码可通过月捐群或微信私信猫盟AI(微信号:cfca-lvlv)获取。.........关于鼬科,你还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