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支持各县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广东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图为梅县区雁洋镇一角 叶海威 摄
广东以产业转移、对口帮扶为抓手,增强县域内生造血功能
122,1609,2.65万。
这三个数字背后,是广东星罗棋布的县(市、区)、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广东,近山邻海,县域发达,农业兴盛。一直以来,县域经济既是广东经济的“短板”,也是“潜力板”。
2月13日,广东召开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在大会上表示,作为县域经济工作专班的牵头单位,发展改革部门将全力落实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的各项工作部署,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何更好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找准“牵头”角度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引导县域各展所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今年正月,作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梅州市蕉岭县白马村的白马农业主题公园人气颇旺,营收实现“开门红”。
广东有122个县(市、区)、1609个乡镇(街道)、2.65万个行政村(社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共有57个县或县级市,县域面积占全省的71.7%,县域常住人口占全省的28%,但县域GDP仅占12.5%。由此可见,实现县域经济提质增量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事实上,推动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是2023年广东省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
立足各县域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做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艾学峰提到,发展改革部门将引导县域各展所长,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我们对全省122个县(市、区)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支持政策和工作任务。”此外,将支持若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市)创先争优,打造争创全国经济强县的“先遣队”,扶持基础薄弱县(市)加快发展。
像白马农业主题公园这类引入社会资本帮扶乡村振兴的项目,在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不在少数。如,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当地供销社引入龙头民营企业,因地制宜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产业。
与此同时,艾学峰认为,要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强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把县域作为“三年工程瞄准两年干”的重要战场,在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统筹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项目。
产业转移“1+14+15”政策体系即将成型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是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2年11月,广东印发《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明确提出要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积极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和模式。
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赖茂华透露,在《若干措施》的基础上,近期正陆续出台14个省级配套文件和15个地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方案,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1+14+15”的政策体系即将成型。
记者了解到,在政府推动下,广清两地近期密切对接,勠力推动广州纺织服装产业向清远有序转移,共建现代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艾学峰在13日的大会上强调,在推动县域承接产业有序转移方面,省发展改革委要确保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落实到位,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产业转移承接载体,支持各县做大做强一至两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目前,14个省级配套文件大部分均已印发,对口帮扶协作方案、产业转移基金组建方案、考核办法等也将于近期出台;15个市级实施方案已经省有关部门审核,将由各市印发实施。”赖茂华说。
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更加向县域倾斜
2013年以来,珠三角地区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口帮扶协作已开展了三轮,各地各部门在推进产业共建、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今年,将开始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
据悉,此前,在产业共建方面,三轮对口帮扶工作成功引进了一批优质的产业项目,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省级以上产业平台,探索形成了“市级主导、专业团队运营”的广梅模式、“国企帮扶”的珠阳模式、深汕“飞地”模式、“平台、企业、机制三维融合”的深河模式、“2+10+N”莞韶共建产业园模式等经验。
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既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艾学峰表示,新一轮工作将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
记者从省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新一轮对口帮扶协作首次实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覆盖,对珠三角地区12个县(市)也参照建立对口产业协作关系;帮扶重点更加向县域倾斜,鼓励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的镇和街道参与结对帮扶;帮扶任务在强调全面帮扶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产业合作、产业共建,以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增强县域内生造血功能。
除了横向帮扶外,本轮工作还将同步强化省对县(市)的纵向帮扶,结合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重点老区苏区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省属国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组团式帮扶。
“要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相衔接,赋能县镇村高质量发展。”赖茂华表示。
梅州市梅县区:
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梅州市梅县区是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广东制造业发展较好县。面对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大机遇,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表示,梅县区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温助民表示,梅县区将树牢“经营城市”理念,坚持提质与扩容并重,围绕构建“一中心四片区”城市发展格局,科学规划建设槐岗片区、高铁片区、丙雁片区、畲江片区,加快打造高铁新城、畲江产城融合发展先导区,统筹布局高水平医院、高水平学校、大型商超,拉开城市框架,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
同时,扎实推进梅县产业集聚地、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等平台建设,推动土地、资金等要素向“打粮食”项目集聚,巩固提升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铜箔、装备智造、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个百亿”和金柚50亿“11115”产业集群,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温助民说,梅县区将立足资源禀赋,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大力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扎实推进中心镇、特色镇、专业镇建设,切实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同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压紧压实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围绕“镇有样板、村有特色”,强化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建管结合,一张蓝图干到底,高水平打造“三色同辉、三产融合、三线同美”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引领带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全区“1+N”美丽乡村建设。
此外,梅县区将坚持文化引领、文旅融合,高水平保护开发松口古镇、中央九月来信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努力把雁洋建设成为粤东旅游第一名镇,串珠成链打造丙雁松文旅集聚区,高质量建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来源:羊城晚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