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经济强省的洼地“魔咒”,谁先解?
山东的再一次努力
来源:城市进化论(公号ID:urban_evolution)
文字:吴林静
同处中国经济第一阵营,山东与广东、江苏的差距正在拉大。
2022年,粤苏两地GDP均已迈过12万亿门槛,广东更是逼近13万亿,而山东还在8万亿徘徊。差距拉开的原因有很多,区域发展不协调被视为其中之一。
菏泽市委书记张新文曾有个自我评价:目前山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东西部发展差距大,发展不充分主要是以菏泽为代表的鲁西5市落后导致的。
只有把鲁西这块‘短板’补齐了,山东才能真正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
最新,山东印发了一份《突破菏泽鲁西崛起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加上今年1月印发的《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这个省份继续高举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旗。
然而,区域发展的短板往往都是慢变量。从经济数据上看,包括广东、江苏在内,“经济三剑客”努力了那么多年,省内的“薄弱环节”依旧难言根本性的好转。
鲁西地区由菏泽、枣庄、德州、聊城、滨州5市构成,按照《行动计划》,这块区域发展“洼地”被要求实施新一轮“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行动,到2025年要取得七个方面的突破。
经济发展指标上的突破是“5市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高新技术产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人口城镇化、开放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也作出完成突破性进展的详细要求。
图片来源:菏泽城市宣传片截图
为了支持鲁西地区发展,在《行动计划》之前,山东已经出台过两份前序政策,分别是2018年9月出台的《关于突破菏泽、鲁西崛起的若干意见》以及2019年4月印发的《关于印发支持菏泽市及鲁西其他四市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一系列旨在“强弱项、补短板”的政策,希望让鲁西地区强势“崛起”。不过,从经济指标上看,这一地区近几年的进步不甚明显。
2022年,鲁西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共实现了1.89万亿,占全省GDP的21.6%。从占比上看,21.6%的比重不如2017年占全省的比重22.3%;从五年增速上看,鲁西地区16.6%的增速也不及全省20.38%的增速“跑得快”。
细看分项数据,山东省统计年鉴的数据只公布到2021年,所以统计的是2017年到2021年的一二三产增加值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情况。
从2017年到2021年,鲁西地区细分数据的增幅“跑赢”全省水平的,只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三产增加值。其一产增加值、二产增加值则拖了全省后腿,尤其是二产增加值,不管是占比还是增幅都“不增反减”。
当然,五座城市中也不乏突出贡献者,菏泽和德州。相比2017年,两座城市在2022年的GDP排位分别上升了5名和2名——菏泽从2017年的第13名晋升到2022年的第8名,德州也从第11名排进前十,成为第九名。
虽说放在全国的地级市序列来看,鲁西地区五座城市个个能打,但在山东省域内,这里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板,“欠发达状态”依旧是现实,面临“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弱”的问题。
张新文曾在2021年评价:菏泽要达到全省平均发展水平,至少还要再奋斗15到20年。
所以,想要完成《行动计划》中关于经济发展指标的相关目标,从过去的走势来看,强邻环伺的鲁西五市,还需非常用力地跳起摸高。
相比用东南西北地理空间来为城市“组团”,以经济为纽带画出“经济圈”,对拉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似乎更有实操意义。山东全省正在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经济的空间动力。
图片来源: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
如此一来,五座鲁西城市重新被分别划进了两个“圈”。聊城、德州、滨州进了“省会经济圈”,菏泽、枣庄进了“鲁南经济圈”。
省会经济圈有济南,胶东经济圈有青岛,鲁南经济圈却没有“万亿俱乐部成员”带队。济宁、临沂的经济体量在5000亿水平,菏泽即将站上4000亿,最末的小弟是枣庄,近几年已经跌下2000亿关口。
很明显,三个“经济圈”里鲁南又成了“薄弱环节”,是山东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着力点。
按照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写进了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
今年1月,山东刚刚发布《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作为统领未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份《计划》又一次为三个“经济圈”明确了未来三年的目标——
省会经济圈的任务是“做强”,胶东经济圈的任务是“提升”,鲁南经济圈的任务是“振兴”。到2025年,三个“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3.6万亿元以上、突破4万亿元、达到2万亿元。
粗略计算,鲁南经济圈的经济占比将会从2022年的18.84%提升至2025年的20.83%。
山东继续举起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旗。济南大学法学教授袁曙光此前提到,山东省近年来迎来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但各城市的发展并不均衡。
每一个地市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弱项,如何把整个山东省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向纵深发展,这是山东面临的课题。
整体发展水平突出,并不能掩盖地域不平衡的尴尬。区域发展不协调这个问题,是各省、各区域都面临的通病,更是“经济三剑客”共有的心病。
与鲁南经济圈一线之隔,就是让江苏“头疼”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市,以占江苏省51%的土地面积,创造着只占大约23%的经济体量。与鲁南经济圈一样,苏北地区也是省内的发展“洼地”。
图片来源:徐州发布
为了支持和促进苏北经济社会发展,江苏也是操碎了心。有统计显示,从2001年至今,江苏省级层面已经连续召开10次苏北区域发展协调会议和两次苏北发展座谈会。
2001年,隔大运河相望的苏州和宿迁,首先开启了南北合作之旅,后来演进为涉及面更广的“南北挂钩”合作。合作希望实现“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三赢局面。
从数据走势来看,三个板块就“苏中”达成了目标,GDP比重有所提升,从2015年到2021年提高了0.83个百分点;苏北的GDP占比却反而继续下降了0.4个百分点。
再看“大哥”广东,同样深受区域发展不平衡之苦。一边是最富的“珠三角”,一边是最穷的“粤东西北”,根据论文《广东典型欠发达小城镇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研究显示,粤东西北地区符合欠发达定义的小城镇有656个,占这三个地区小城镇总数的82.41%。
相比之下,珠三角地区的小城镇中,属于欠发达阶段的小城镇只有38.63%。
2018年,广东设计了“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思路,明确各区的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策略,以功能区为引领试图打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僵局。
从整体板块来看,粤东西北地区的GDP占比从2015年的20.09%下降到2021年的19.12%,珠三角地区继续走强,占比突破8成,提高0.91个百分点。
再看增速,珠三角地区7年时间增长了60.83%,其余三个地区整体增长了51.28%。
综合“经济三剑客”的经验来看,整体不平衡的局势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不过三省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抹亮点。比如苏北的徐州,在南北挂钩合作中,其角色从“被帮扶者”转换为“帮扶者”。比如刚刚提到的山东菏泽,实现了由“全省垫底”到“跻身中游”的历史性跨越。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经验来讲,一体化发展程度越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就越强。道理虽如此,想要理想照进现实,还需要经济大省们肩负起这个探索的重任。
*本文不代表凤凰网财经观点,转载已获授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