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每日新增阳性超5000例,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近期多人又开始发烧,专家提醒

每日新增阳性超5000例,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近期多人又开始发烧,专家提醒

公众号新闻

新冠“消失”了吗?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月18日最新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新冠感染者虽然已大幅降低,但是新冠感染人数仍然存在,每天新增感染者在5000例以上。


著名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教授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进入低水平流行阶段,还需要加强监测,每个个体仍需要继续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


每日阳性数仍在5000例以上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月份以来发布的6次《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1月30日核酸检测阳性数2.4万例,2月6日核酸检测阳性数为0.9万例,2月13日为8847例,2月16日为10720例。虽然核酸检测阳性数及阳性率已大幅下降,但是感染者人数仍然存在。2月份以来,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的核酸检测阳性数日新增仍在5000例以上。



此外,根据2月18日中疾控发布的最新《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2月16日,全国(不含港澳台)发热门诊(诊室)就诊人数有12.4万人次,在院新冠病毒感染者有2万人,其中重症患者56例。


新冠对生活的影响没有完全消失


“目前来看大形势是比较好,但是是否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和流行、是否感染率有增高回升、是否从境外传入新的毒株等问题,仍然是我们监测的重点。”曾光表示。


“新冠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曾光表示,对于公众而言,还是应该保持谨慎,做好基本的防护措施。



中疾控:新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


根据2月18日中疾控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6日,全国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其中,1例XBB.1,1例XBB.1.5,1例BQ.1,5例BQ.1.1,1例BQ.1.1.17,4例BQ.1.2和2例BQ.1.8。


对比此前中疾控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情况》,本次新增1例BQ.1变异毒株病例。而在2月15日发布的通报中还新增了1例XBB.1.5毒株。


中疾控:未见报道BQ.1变异株致病力增加


据央视新闻2022年12月13日消息,中疾控介绍,BQ.1是奥密克戎BA.5在人群流行传播过程中,通过病毒的变异变迁产生的第六代亚分支。2022年6月,尼日利亚感染者中首次发现BQ.1变异株。同年9月,BQ.1及其衍生的子代亚分支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占比逐月升高,10月中旬在日本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逐渐开始流行,11月中旬成为美国占比最高的毒株。


中疾控表示,BQ.1虽然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但是目前未见任何国家报道BQ.1及其亚分支感染者的致病力增加,也无住院率和病死率增加的报道。


XBB.1.5变异株是否会引发大规模传播?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


“我国在前段时间已经有较多人群被感染,形成了一定的群体免疫,所以目前不太可能引起新一波的流行,短期内也没有迹象表明XBB.1.5会在我国引起大规模传播。”


“XBB.1.5属于XBB的变异毒株,与XBB毒株相比,XBB.1.5的免疫逃逸能力有所增强,意味着其传播力可能会有一些增强。”蔡卫平指出,但是不是说每一个变异毒株的出现都会在一个地区占据绝对的优势,是否能在一个地区引起大规模传播,需要看当地人群的免疫能力等等。


蔡卫平强调,“XBB.1.5虽然在一些国家引起了一定规模的传播,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一变异毒株的致病力在增强,所以,依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必要对此变异毒株太过担心,但为了应对这些变异毒株,没有阳过或者老年人等高危群体也可以提前接种疫苗加强保护。”



近期又有人开始发烧,是复阳了吗?


近期,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称自己又开始发烧,担心是否复阳,对此有网友担心“新一波病毒又要来了吗?”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对于最近一些发热病例,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18日表示,我国现阶段免疫屏障比较强,近期不太可能暴发新一波疫情。


针对网友提到的新一轮发烧现象,他表示,除了少数还没阳过的人感染新冠,大部分发热病例和新冠没有关系。“当然不排除有过去3个月阳过的人因为其他疾病导致发热再次就诊的情况,但没有证据显示和新冠病毒有关。”


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胡洋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发烧患者每天都有,并未感觉到近期在数量上有明显增加。而且,发烧也不一定就和新冠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相关联。


李侗曾介绍,2020年起,复阳病例就一直存在,一些人持续两三个月还是阳性,或者曾经检测阴性后再次阳性。他表示,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免疫低下人群,多见于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艾滋病免疫低下,或者肿瘤放化疗阶段的免疫下降人群。


李侗曾指出,复阳和再次感染是两个概念。复阳是同一次感染,一般不会有传染性,不会致病。“再次感染和大家说的‘重阳’应该是一个意思,即再次感染病毒,通常和上次感染不是同一个毒株,或者遇到一个变异株后,发生再次感染的风险更高一些。”他表示,一般认为3个月内的再次检测阳性者,属于复阳的可能性大,属于再次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李侗曾还表示,复阳的人基本没有传染性,没有病毒相关症状,只是因为其他情况就诊发现核酸阳性或者抗原阳性。



这些病毒感染进入多发期,也能引起发热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不完全梳理发现,近期,多地都报告了流感、诺如病毒感染的病例,而发热也是这两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月16日就曾发文提示,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期,近期安徽省内已发生多起校园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而流感的临床表现与新冠病毒感染的表现相似,主要为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月14日发布的《诺如病毒胃肠炎健康提示》中也提到,一般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


如何判断为何发热?测抗原,及时到医院检查


如何判断自己到底属于哪种情况呢?胡洋表示,患者想要自行判断自己属于哪种情况还是很难的。“如果出现发热的话,大家可以先测一下抗原,看看是否呈新冠阳性,而至于其他的还是需要及时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


“不过,就我目前所注意到的,并没有感觉到医院门诊的发热患者数量出现明显增多。即使真的出现流感流行,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对医院系统上报信息分析而取得相关数据,所以大家可以放心。”胡洋说。


来 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疾控官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广州日报、央视网、中国新闻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刚刚!每天新增阳性超5000例!杭州多名发烧感染学生流调结果来了,说明了一件事新冠变异株冲上热搜第一!首次本土检出!专家:免疫逃逸能力更强第二波"感染潮"来了?国内日新增5000例以上!XBB.1.5已占全美8成!刚刚,浙江通报:日新增阳性人数突破100万,预计高峰提前到达!小心:这样可能比“阳”了更危险!警惕“沉默性缺氧”,张文宏曹彬发声又发现1例变异株!中疾控最新通报:15例!每日阳性仍超5000例,新一波疫情暴发?专家回应已发现16例本土XBB病例!中疾控称3个月内XBB变异株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感染会“无意识腹泻”?清华发现纳米抗体秋行南意— 还是那个罗马我家上两辈人的爱情故事最新通报: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听母亲讲过去的事情(十三)中疾控最新通报:近期共发现86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复阳”了吗?中疾控最新回应→又监测到新的变异株!中疾控最新通报近期又开始发烧,“浑身疼”,是新冠吗?专家回应防控失控暴露中共一个致命短板新增1例重点关注新冠变异株!中疾控最新通报!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复阳了吗?重要提醒!近期多人被拘,因为这件事……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复阳”了吗?中疾控回应→紧急提醒!近期多人因此事被拘早报 | 春运部分车次车票已售罄;浙江日增阳性人员数已突破100万例,预计感染高峰提前到达蹊跷!近期又有多地多人发烧,这是怎么回事?永不消逝的新冠?仍每日新增超5000例,国内又增变异株!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否等于“复阳”?中疾控:已发现本土XBB病例16例,短期内引发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刚刚!中疾控通报:新发现1例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又要开始了?专家最新回应因你紧急提醒!近期多人被拘,因为这件事…多人从中国抵纽后发烧!提醒:下飞机后该检测的检测!华人注意!近期邮件被盗增多浙江:日新增阳性破100万,元旦前后或达200万!杭州发热门诊最高峰超6万人次!女子阳后6天暴瘦8.7斤,专家回应中国首个mRNA疫苗纳入紧急使用!每天核酸阳性超4000人,专家:新冠没消失!中疾控: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5例!近期又开始发烧是复阳了吗?专家解读已发现16例本土XBB病例!中疾控称3个月内XBB变异株大规模流行的可能性极低!清华发现纳米抗体,对XBB、BF.7等均保持活性每日新增5000例以上,曾光:新冠并没有消失杀疯了!新晋毒王XBB.1.5入侵澳中等29国!新州出现本土毒株!中澳直飞航班猛增,机票最低7000元!专家:病毒会入侵大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