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这些用AI技术喂养大的产品,一旦成熟,市场规模往往超过万亿美元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21记者
2月19日,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论坛以“广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路径选择”为主题,广邀权威智库、政府部门、企业协会、金融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为广州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地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存在着未富先衰、未强先拐的情况,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的趋势。
黄奇帆指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新形势下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种脱钩断链图谋、谋求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手段。
“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反过来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黄奇帆说。
在他看来,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用AI技术喂养大的产品,一经成熟就会形成万亿级市场。
以下为演讲原文:
弄潮儿要向潮头立——在读懂广州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同志,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论坛。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按照今天会议的主题,我想就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这些新要求结合广州市的实践,谈一点我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一、以实体经济为主体要求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
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发展存在两个突出问题。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自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
注意到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如美、德、日、法、意、英、韩等,制造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比重前几年从达峰到下滑,幅度明显更大、速度明显更快。近两年,制造业比重稍有回升,2021年升至27.5%,2022年继续提高到27.7%,但尚不稳定。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地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存在着未富先衰、未强先拐的情况,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的趋势。
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再加上10%左右的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2035年前应该保持在35%以上。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8%的极端。
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时,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
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
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过程中,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现在的25%左右逐渐增大到50%-60%。当这四方面条件都已经满足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二、新形势下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新形势下适应新科技革命要求、打破各种脱钩断链图谋、谋求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手段。
从需求端看,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单一市场,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而且这个市场在不断升级换代,这将为本土创新提供作为肥沃的土壤。
从供给端看,中国有规模庞大的人才队伍、工程师队伍,有随时可以将各种创意创新创造进行产业化的市场主体群,这也是中国创新越发有底气有后劲的重要源泉。
从经济规律看,技术进步存在偏向性技术变迁的普遍特征,即一个经济体内的技术变迁方向总体上受这个经济体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影响。比如,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60%左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全球占比在50%左右,这既与中国试图摆脱石油依存度过高的一系列努力有关,也与我们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电网基础设施有关。
总之,以中国超大规模单一市场加上全产业链制造业优势,只要有一点创新创意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反过来为技术应用、技术集成、技术迭代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三、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制造业
广州是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前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举足轻重。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广州责无旁贷、不可或缺。
注意到,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目标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超过30%,这体现了制造业大省的担当。
和全国一样,过去10年,广州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一定的下滑,2020年是23.8%,在“十四五”期间应力争回到25%以上。
注意到广州已提出了“制造业立市”的方针,正全面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两城两都两高地”(两城:智车之城、软件名城;两都:显示之都、定制之都;两高地:新材料高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地),着力推动“3+5+x”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链集群发展。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目标。
当然,这些产业链集群的形成不仅仅是靠销地产、产地销的优势招商引资的结果,而且是依靠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的品牌产品,占据产业链的龙头、链头地位,成为引领广东甚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锋。
为此,要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做大做强做优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突破口,是推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制造业智能化,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
在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产业生态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把原材料变成产品,还要加工“数据”要素、把数据变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进而通过数据产品和服务拓展产业链的价值空间。
产业互联网实现的过程,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万物发声、万物万联、人机对话、智能网联,最终实现虚拟现实镜像孪生等五个步骤,这个过程涉及大量核心技术、核心硬件装备、高端软件产品的突破。在这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一是高性能芯片。
二是智能仪器仪表、传感器。三是移动通讯技术。四是操作系统。五是工业软件。六是算力。突破这六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广州有基础有能力有希望,更有责任和担当。
另一方面,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要前瞻性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制高点,全球产业竞争重要的主战场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
事实上,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一批在老百姓生活场景中体现这一时代核心技术的4-5个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时代,代表性消费品如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照相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气化时代,汽车、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化时代,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液晶面板的电视机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