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规划好学校部分和课外部分?
支持童行,请:
进入公众号主页-右上角点击“...”-星标
我们,从此不失联!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不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整理自雨林林老师、景芳老师答疑俱乐部家长。
问题:
因为工作各方面的客观原因,孩子留在身边意味着学校的教育资源、师资水平不太好,18 线的小县城。如果让孩子到大城市接受教育,意味着他们可能会成为城市留守儿童。这个问题非常的苦恼,毕竟同龄人的孩子对孩子成长也非常重要,我总觉得大城市里面的孩子会不会对孩子有很大的积极影响。
雨林林老师:
这个问题是两方面,各有利弊,相当于是两个选择。我的建议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因为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主要影响孩子的人也在不同的年龄会有变化。
我看到您标注的是 18 个月,如果孩子现在是 18 个月的话,其实教育资源什么的,肯定不是那么重要,对孩子来说肯定没有父母的陪伴来的重要。但是假如说,您孩子 18 岁了,或许您都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了。18 岁如果他在大城市有一个好点儿的学校、老师,我们肯定优先让他去一个好的环境,因为 18 岁的孩子,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父母能够给他的影响。我们在这里会做一个比较,你要看在哪个阶段,究竟是谁对他的影响更为重要。
通常来说学龄前,也就是正式上小学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人仍然是家庭,主要是父母。也有非常多的研究,包括我在咨询室里天天听来访,就是讲述自己的童年,都指向了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就是越早期的长期的分离,带给孩子的这种心理的困难可能会是一辈子的影响。
或许他长大以后已经记不起来自己一岁半的时候有没有跟妈妈在一起,但是一岁半时那个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痛苦,会被深深的放在心底的一个角落,成为一个像人格底色一样的东西。所以,如果是您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还是会建议越小年龄,外部的环境都没有父母那么重要。
假如说已经长到七岁了,那个时候或许您各方面环境都不一样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也许在三岁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有这样一个困扰,究竟是留在大城市上好的幼儿园还是在小地方?我的回答可能依然还是倾向于说其实幼儿园的环境、教育资源,也就是说幼儿园能够给到他的教育的灌输,父母也都可以给到。
我觉得妈妈要对自己会给孩子施加怎样的影响有足够的信心,大城市当然是有一些好处,但是大城市里面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并不见得大城市就一定对孩子是积极的影响。如果做出了把孩子带在身边的决定,可能会引发一些焦虑,觉得他没有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这个时候也许爸爸妈妈能够适当的做一些弥补,像您现在参加了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其实已经在接触着非常好的一些资源了,我相信是有能力去给孩子做出这方面的弥补的。
但是也不是说您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就完全不行,我认为任何一个选择都一定是家庭的一个综合决定,它可能都是最符合家庭当前的利益,那么假如真的没办法要和孩子分开,那又会是另外一套处理方式,也会有一些应对方法,尽量减少分离带给孩子的痛苦,也不是说那样孩子就一定完蛋了,并没有。所以我的建议是,小年龄尽量带在身边,但非得要分开了,分开有分开的处理,比如说增进联系,固定探访,寒暑假能够在一起,这样一些方式保持相对稳定的亲子联结。
补充问题:
老师,说个极端的情况,最差最坏的打算,如果等初中了才让他们去成都读书,会不会太晚了?这个年龄段未必能形成非常持久的友谊,原本就是今天跟你好明天跟他好,大体上能交到朋友就好了。
雨林林老师:
要看您的参考标准。如果一直想着“要是幼儿园就去大城市是不是能学到更多”, 那初中肯定就晚了。但是换个思路,初中以前为孩子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那么初中就一点都不晚。反之亦然,都是看自己的标准,自己想要什么,摒弃“既要又要还要”的思维。
补充问题:
老师,从你们专业的心理学角度:孩子多大的时候,外部的影响因素会超过父母?是 7、8 岁吗?
雨林林老师:
是的,6 岁以后,外界的影响就逐渐大于父母的影响力了,青春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同伴。但是,父母的影响是一切的基础,所以很关键。
问题:
我家孩子3年级,想问下景芳老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学校部分和课外部分怎么合理安排?
景芳老师:
我家孩子也是3年级,但是非常非常不典型,我家的经验也没法直接套用。
有关小学生的时间规划,我自己觉得,其实一个基本原则是精力(体力)可持续性原则。
我们可以类比马拉松,小学低年级相当于前10公里,小学高年级相当于10-20公里,初中相当于20-30公里,高中相当于最后12公里的冲刺。
小学低年级(前10公里)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适应跑步节奏;第二,跟上大部队的跑步速度;第三,留出充沛的体力。也就是:第一,适应学校节奏;第二,整体上跟上大流的成绩;第三,留出充沛的精力。
小学高年级开始会拉开阵营了,初中开始要加速了,高中开始要冲刺决胜了。
小学低年级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在起步阶段就觉得累,一定要到中程和后半程,说加速就加速,到了最后阶段冲刺的时候,还有充沛的没有用完的体力。
如果小学低年级每天玩3小时,到了初中该加速了,变成每天玩1小时,那是加得上去的。如果小学低年级每天只玩10分钟,初高中加速和冲刺,要从哪儿加呢?无处可加了。
所以我从不看重小学低年级的成绩排名,只要能跟得上大部队,一直能在平均分上下,就可以了。最后很多结果,都是在“别人累得跑不动了,我还能加速”的情况下决胜负的。
领跑有没有优势呢?有优势。如果一直处在第一阵营,当然是更容易夺冠。
但是,即使是领跑者,遵循的原理也是最开始留力、中途加速、最终冲刺的原理。人家一开始领跑也不是耗竭体力,而是在轻松留力的基础上领跑的。
留力——加速——冲刺,这样的整体节奏是通用的。只是孩子跑在第几阵营,很多时候也是孩子天生素质决定的。我们家长做好辅助支持就行了。我们把体力节奏在孩子的12年里合理安排就好了。
小学阶段安排学习和课外的第二原则,我觉得是“针对性”原则。
如果孩子轻轻松松都能学得差不多,那就差不多就行了。如果孩子有个别地方是弱项,可以集中刻意练习一下弱项。但是具体目标一定要越精确越好,目标越小越好,每天能看见一点小提升最好。
最怕是说,孩子要不断重复练习所有内容,学好的也得重复练,学得不好的和学得好的地方混在一起练,大量重复。或者是认为“我家孩子哪儿哪儿都学得不好”,但是说不出来一个具体的小点,例如“自然拼读一些发音没掌握”或者“看题总是看错”。越没有针对性地大量重复,结果只能是孩子疲惫、看不到效果、时间花得很多可是提升很少。
卷面100分,可能有90分都是不怎么需要重复练习的,每次重点看看弱项就行了。这样就只花很少的时间,也能达到挺好的效果。
小学阶段安排学习和课外的第三原则,我觉得是“面向未来”原则。
小学二年级之前,可能很多孩子都有十来个兴趣班,美术、舞蹈、乐器、体育、科技样样都学,但是到了小学中年级,时间不够了,就是需要收敛到比较少的方向。那怎么收敛呢?我自己感觉,是收敛到孩子可以持续学习很多年的方向上。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十年定律。就是如果不能持续做十年,就谈不上任何水平。先做十年,再说自己水平咋样。要是连十年都坚持不下来,其实就是玩玩,不算是认真学。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无数兴趣班,该怎么选,要看有哪个方向孩子最有可能坚持十年以上。最终的成果,是从所有坚持了十年以上的孩子里比成绩。坚持不了十年的,也就自动退出了。因此,不用太考虑孩子一开始表现是不是十分突出,更不用经常怀疑自己孩子是否有天赋,我经常说喜欢就是最大的天赋,任何事先坚持下去再说,十年之后再考虑天赋。
这种十年,不是父母挑的,也不是孩子挑的,是观察出来的。父母挑个方向,推不动的很常见;孩子挑个方向,刚开始有兴趣后来没兴趣也很常见。要观察孩子在每个方向坚持的情况,是比较容易坚持,还是很困难坚持。实实在在的行为是最真实的。
另外,一些拓展眼界见识的课程,也是面向未来的。为了让孩子找到以后长久的发展方向。例如我让孩子学服装设计冬令营,学纪录片编导冬令营,暑假可能学AI科技夏令营,是为了让孩子慢慢发现,她以后专业方向想走哪边。如果她喜欢设计,可能从初中就开始准备申请意大利的设计学院;如果她喜欢导演,可能就走艺考去考导演系;如果她喜欢AI,可能就持续参加科技活动,考工程专业。这些尝试,都是为了让她衔接到以后的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以上三点,仅供大家参考~
带娃不易,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用科学的分析,理性的判断,让父母和孩子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结,给各自找到更好的通往对方的桥梁。欢迎加入我们~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五天体验营来啦!
每日打卡即可获得丰富奖励
更有景芳老师家庭教育课程等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什么?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是童行书院建立的父母共学社群。希望在喧嚣世界里营造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里有共同学习的心理学内容,有温暖共建的思考氛围,也有日常育儿的有益沟通。希望让父母获得更多有关成长的知识,获得自我剖析的方法,也希望孩子获得更多理解和支持,获得更长远的学习方法。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如何学习?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采取“领读书籍+共学讨论”的方式,每两周围绕一本心理学、教育学书籍展开共学。课程内容包含书籍领读音频、原文精选阅读音频、讨论总结音频,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学而思辨内容讨论,思考作业。更重要的学习来源于俱乐部队友之间的讨论和思考。这是一个充满爱的包容环境,可以让平时得不到疏解的困惑得到聆听、理解、肯定和解决方法。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