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她加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为福州人播报新闻
|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陈美育 Tan Bee Geok
回想起1979年2月5日,我迈开自信的步伐上山,还记得当时满心期待地从汤申路口的车站下车,沿途看见花圃、豪宅,还有犬叫声,抬头可望见硕果累累的榴莲和红毛丹,我满心欢喜地继续向前,走向我的人生新目标——加利谷山上的 Radio & Television Singapore !
抵达RTS 新加坡广播电视台接待处,换了证件后直抵TV Building 三楼,叩见一脸威严的电视总监林兴导。后来才发现,这个楼层的同事,个个文采洋溢、学识广博。我先后又拜见了李明芬、曾鹏鲲、蔡萱、萧之沧、郭元宝、姜剑灵等等资深电视前辈,他们个个温文尔雅,礼貌待人。
洪淑珍Daphne Hong 是助导的大姐大,她无私地教导我各个工作细节,开启了我助理导播的电视生涯。一步一脚印,大姐从镜头的学名入门,教导我们认识拍摄人物的镜头名称;大特写BCU、脸部特写CU、胸部以上MCU、腰部以上MS、膝部以上MLS、全身 FS、远镜头 LS 等等;景物镜头则分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等;在摄影镜头方面,由于摄影机的脚架装有轮子,可以推动,往左、右、上、下移动,当然摄影机也可以不动而变换镜头,让主题在特写范围内变化。这些镜头名称,身为助导的我们必须勤练熟悉,才能在拍摄过程中,精准地将导播所要求的镜头一一提示摄影师。在电视综艺节目中,镜头运用十分重要,每一个取镜、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构成一幅音乐画面。制作团队把摄录工作当成一门艺术创作,扎实地去追寻心中的梦想,让在家里观赏节目的观众,能够感受镜头效果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和美学。
在录影之前,我们也必须要下单准备好录像带。当年采用的“胶卷轴”,十分厚重, 一直到90年代才开始采用体积比较轻便的磁带。对比今天这个自由媒体的时代,在步骤上已经没有这么复杂了。
时光荏苒,真情不变,在电视台的专业成长历程,它是我生命长廊里一幅美丽的画卷。电视演变的轨迹——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变、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型、千禧年的媒体分家(报业控股成立U频道)以及在2005年整合,电视名艺人也在空中像旋转木马般转悠。
作者在新传媒958城市频道播报榕语新闻。
推动文化传承,不让我们曾经熟悉的“乡音”与我们渐行渐远,在10年前我也加入方言播报的行列,我在空中广播,为福州人播报新闻。
作者(右一)在2016年新传媒开放日与同事在加利谷山街景留影。
加利谷山的电视生涯,在我心中留下永恒的回忆;2008年我报读北京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系”,并在2012年考获学士,很荣幸能得到顶级上司梁露明(Do- reen Neo)和林培琴(Lim Puay Keem)的提拔,让我加入《黄金年华之斗歌竞艺》工作团队,担任资料撰稿。为了让话稿内容更加贴近参赛者的心境,我们频密互动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有,从来不缺席的现场观众(乐龄者),我们已经成了莫逆之交。
电视生涯42年,人生跑道上奔驰不懈的42个春秋,不论我是助导、统筹,或者是资料撰稿,我皆与观众同在,在娱乐中开心,在开心中度过青春年华,值得用一生去珍惜。
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里,有聊不完的前尘往事,也有道不尽的喜悦与忧愁。我经历、我成长,感恩公司让我有不断提升的机会,让我展示小我价值、让我找到了人生的座标。我,永远铭记在心。
陈美育
作者简介
陈美育1979年加入新加坡广播电视台担任助理导播,后升任为节目统筹、高级资料撰稿员,至2021年初退休。
《回望加利谷山》是第一本详细记录新加坡广播电视发展史的重要中文书籍,是50多位曾在加利谷山新传媒(MediaCorp)中文节目组的台前幕后人员撰写的集体记忆,图文并茂地讲述了80年来发生在加利谷山(Caldecott Hill)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书50个篇章分为八辑:统帅、先驱、广播、新闻与时事、综艺节目、华语戏剧、幕后大军、熠熠星光,时间跨度从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一直到2016年新传媒搬迁到纬壹科技城。真实地记录了一批热爱广播电视事业的台前幕后人员,如何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开始不断追求卓越;如何为观众制作更好更精彩的广播和电视节目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此书。更多精彩图书,可关注公众号:WorldScientific Education。
编辑:HQ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