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为了避免不告而别,做了中产先生mini,主打精悍短文。
1583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最近这一年,马老师在海外风生水起,从日本到新加坡,从香港到泰国,最近,他又去了澳大利亚。
和其他国家不同,马老师和澳大利亚的渊源,由来已久。
马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在杭州西湖饭店门口,骑着自行车,到处和外国游客招呼,为的是练习他蹩脚的英语口语。这一年,十六岁的马云遇到了莫利一家,一个澳大利亚的退休电气工程师肯·莫利因为加入了澳中友好协会,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来杭州旅游。马云主动上前介绍自己,互相寒暄,在西子湖畔结下了友谊,并相约再次碰面。此后,马云开始和莫利一家长达五年的通信,肯则会纠正马云信中的语法错误,提高马云的英语水平。五年后,1985年,马云21岁,三次高考落榜,第三次幸运的通过调价进入刚刚升本杭州师范大学英语专业。
1985年,办护照是件非常稀奇的事,当时的赴澳签证只发给政府公务、探亲或留学等用途。那时马云已经在北京一个地下室住了一周,带的钱几乎花完,为了促成马云的这次旅行,肯去了纽卡斯尔市政府,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几乎不抱希望的马云第八次来到大使馆,和签证官说起了和莫利一家相遇相识的情况,虽然在澳大利亚没有亲戚朋友,但是因为这个缘分,就是想去澳大利亚看一看。
马云当时随身带了100美金,但始终不敢拿出来——这是从全家所有亲戚那里才凑到的,简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当。这场旅行真正改变了马云,多年之后马云回忆起这段经历: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次旅行打开了马云的眼界,改变了他的未来。他也得以近距离的感受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马云与莫利一家的友谊逐步加深。在马云去过澳大利亚后,莫利一家又去了一次杭州。当时马云并不宽裕,虽然师范不要学费,但是还需要生活费,肯每六个月就给马云寄一张支票。2004年9月,在和西湖边那个少年相识24年后,肯去世了,享年78岁,此时的马云刚刚把淘宝做出来。马云十分悲痛,他在唁电中称呼肯为"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他曾计划,有一天能和肯一起乘西伯利亚铁路旅行,这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
西湖偶遇的43年后,今年马云再次来到澳大利亚,和老朋友莫利一家见面。
并且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在纽卡斯尔大学设立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划,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
这个奖学金的名字,叫做:Ma-Morley(马&莫利),马云说这项奖学金将用于“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这个世界,经历它、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它的人们。”
捐赠仪式开场前,马云和他的少年笔友,大卫·莫利在会场一角亲切聊天。
一个简单的善举,可以延续几十年成为历久弥新的友谊,而这个善举不仅能改变一个人,还能继续改变更多人。
致敬肯·莫利,致敬美好朴素的友谊。
致敬那些愿意多看一看世界的年轻人,希望他们通向未来世界的通道,永远不会被拒签。
对了,前天写了制造业就业的事被404了,其实今年的就业很可能事冰火两重天:
东部制造业打螺丝有点困难,中西部基建搬砖可能还缺人。挺有意思的,中产计划里聊一聊,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