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能喝的玻尿酸”,真有效还是智商税?
文 | 顾淼飞
玻尿酸是何方神圣
要想分辨玻尿酸的使用价值和功效,还得从玻尿酸的发现开始说起。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眼科教授卡尔·迈耶和助手约翰·帕尔默从牛眼中分离出一种黏多糖,它是一种黏弹性流体,具有惊人的吸水性。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玻尿酸。
迈耶是研究眼科的专家,他寻找玻尿酸,主要是用于精密的眼科手术,如作为黏弹剂植入眼球,辅助各种复杂的眼科手术。这也是直到今天,玻尿酸最具价值、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另外,玻尿酸黏弹性高,能减少组织摩擦、缓冲应力碰撞、缓解关节压力,人们也通过注射玻尿酸,进行部分骨科治疗。
玻尿酸来自牛眼,但医生们敢放心大胆地将其注入人体,是因为玻尿酸本就广泛分布于人的眼玻璃体、关节滑液等结缔组织中,是安全无害的医用材料。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又发现,皮肤中也含有玻尿酸——嘿,说到这儿很多人可就不困了,它的黏弹性、吸水性不正好可以促进肌肤水润、养出嘭嘭肌吗?
玻尿酸就此显露出自己在美容界的巨大潜力,但一开始,玻尿酸在美容行业的应用并不广泛,因为太难量产了。
早期的玻尿酸制备思路很直白,就是从牛眼中提取。循着这一思路,后来人们在猪眼中也发现了玻尿酸。再后来,研究者还发现,Q弹的鸡冠中也含有大量玻尿酸,每500克鸡冠,足足含500毫克玻尿酸。之后,鸡冠就成了稳定且廉价的玻尿酸来源。在作为医疗产品的前几十年,玻尿酸一直都是从牛眼、猪眼和鸡冠中提取的。但这类方法,一是产量很低,二是容易引入杂质和过敏原。
《少年派》剧照
如此微小的生产规模,仅供精密的眼科和骨科手术都远远不够,根本没有余力供应美容行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资生堂开发了玻尿酸的微生物发酵法,玻尿酸才实现低成本量产,为其在美容行业的应用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玻尿酸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发展并逐渐引领全球,在今天的玻尿酸产业界,有“世界玻尿酸看中国,中国玻尿酸看山东”的说法。
另外有个小八卦是,玻尿酸最初提取自玻璃体(hyaloid),本质又是一种糖醛酸(uronicacid),所以被命名为hyaluronic acid。但据坊间传闻,台湾学者在翻译其中文名时,将uronicacid错看成了uric acid(尿酸),故而将其译作“玻尿酸。
跨界于护肤界和医美界
玻尿酸被发现,主要是因其黏弹性,但平心讲,玻尿酸的保湿能力确实也不错,这要归功于它的分子结构。玻尿酸单体是由D-葡萄糖醛酸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成的二糖单元,无数个这样的二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就结合形成多糖分子,其中含有大量具有强亲水性的羟基。所以玻尿酸可以吸收约自身重量1000倍的水分,在一众保湿成分里可谓一骑绝尘,无出其右。
和医疗应用一样,美容界使用玻尿酸,也是通过注射,这样肯定比直接涂抹在脸上更高效。但爱美人士为什么总要重复补充玻尿酸?这是因为玻尿酸进入人体虽然无害,却有一个大bug。那就是玻尿酸作为一种体内本来就有的物质,也要参与人体代谢,保持动态平衡。成年人体内含有约15克玻尿酸,但通过分解酶,每天都有1/3左右的玻尿酸会被分解掉并重新合成。
你发现这里的玄机了吗?玄机就是——玻尿酸在体内是会被分解的,而且非常快,半衰期最多只有1~2天。也就是说,如果你注射的是纯净的玻尿酸,其实撑不过几天,产品就失效了。
为了让玻尿酸在皮肤内多待一会儿,商家和狂热的爱美人士想尽办法对它进行修饰改性——这就发展出了玻尿酸交联技术。
交联,是化工中常用的改性方法,它通过引入交联剂,将分子链交叉、联结、缠绕,从而将线性结构变为立体结构,使平均分子质量增大、溶解性减弱、机械强度提高,说白了就是更牢固、更稳定了。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十根筷子拗不弯”,一群玻尿酸分子抱在一起,想分解它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交联后的玻尿酸还会从原本的液态变为凝胶状,再变为固态。通过这一改变,玻尿酸不仅能保湿锁水,还可以填充塑形了——把它注射到需要填充的地方,注射后还可以捏一捏、塑个形,让整张脸变得立体又饱满。
《我的id是江南美人》剧照
但交联后的玻尿酸也有一个bug,那就是交联剂的生物兼容性。之所以对玻尿酸进行交联,是防止玻尿酸被快速分解,交联后,这个问题不存在了,但如果对整形效果不满意,玻尿酸还能用酶溶解掉,交联剂就比较麻烦了。交联剂人体原本没有,其能否被顺利溶解,还取决于制造工艺中选择了哪种交联剂,采用了何种交联方式,交联达到了什么程度等。如果交联技术不过关,人体无法代谢掉交联剂,就会产生各种副作用。所以,如今医美级玻尿酸产品的品质差异,主要就在于其使用的交联技术。
口服玻尿酸,靠谱吗
有人会问:既然涂抹、注射都有效果,那么口服行不行呢?
2021年,国家卫健委已经将玻尿酸批准为新食品原料,从那以后,形形色色的玻尿酸食品如同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将它们一概归为智商税有失公允,因为的确有研究发现,口服玻尿酸对皮肤有滋润效果。
这个结论让人颇感意外。因为玻尿酸是一种高分子的多糖类物质,口服之后要经过肠道的消化分解才能吸收。被分解后的“玻尿酸”,理论上跟小分子的葡萄糖,本质上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它为什么还能维持皮肤水润?很遗憾,直到目前,人们也还没完全搞清原因。
有研究根据小鼠实验推断认为,一部分低分子量的玻尿酸可以不经分解,直接被肠道吸收;另一部分玻尿酸虽然被肠道分解为单糖,但可以成为原料,继续在体内合成玻尿酸,增加其在皮肤中的含量。
另一项小鼠实验表明,口服玻尿酸1小时后,其在小鼠肠胃、脾脏、皮肤、脑等13个器官或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随着时间推移,各器官中的玻尿酸含量迅速下降,唯独皮肤中的代谢速度明显慢于其他器官;小鼠连续口服玻尿酸31天后,皮肤中游离玻尿酸的含量有了明显增加。这些现象都表明,口服玻尿酸能够增加玻尿酸在皮肤组织中的积累量。
还有人对口服玻尿酸的吸收效果做了研究。比如2016年一项发表于《食品与药品》的论文显示,52名受试者连续45天、每天服用120毫克透明质酸钠(玻尿酸的钠盐形式)后,皮肤水分平均从8.79%上升到了9.58%,有了比较可观的改善。这项研究还认为,口服玻尿酸对抗氧化也有一定的效果。
因为证明了玻尿酸饮品有效,如今很多的相关商品详情页上,都引用了这篇论文。但它在科学性上虽然有一定说服力,我们还是要注意实验条件,一是连续服用,二是每天的服用剂量是120毫克,如果不满足,效果恐怕就很难说。
事实上,口服玻尿酸产品效果很难说的,还不只有这一点。2018年一篇发表于Polymers的综述文章指出,口服用的玻尿酸中不可避免地含有维生素C、铜元素、锌元素等其他成分,因此难以充分证明玻尿酸与改善皮肤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2014年一篇发表于Nutrition Journal的综述文章,在证明了口服有效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玻尿酸在口服后的吸收机制是什么,其分子量大小如何调节身体信号,以及生物合成过程中如何控制玻尿酸的分子量,等等。
再考虑到大部分宣称口服玻尿酸有效的研究团队,其实都与玻尿酸企业有利益关联,所以比较严谨的说法是,口服玻尿酸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只不过它毕竟是安全的嘛,想尝试的不妨一试。
此外,关于玻尿酸,不少商家如今还开出了许多奇奇怪怪的脑洞,比如在内衣、被子里添加玻尿酸,然后宣称穿上它、盖上它就等于穿着面膜。鉴别这种鬼话的方法就很简单了——你把它们蒙在脸上,要是能感受到一丝一毫敷面膜的效果,算我输。
排版:小映 / 审核:同同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