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大规模线下招聘会,月薪过万岗位逾3000个
文|《财经》实习生 李金津 《财经》记者 李皙寅
编辑 |李皙寅
2月25日上午,上海举行了“2023年上海市春季促进就业专项行动大型招聘会暨长三角地区高校毕业生择业对接会”。这是2020年以来上海市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共吸引1000家用人单位入驻,提供招聘岗位超过2.5万个,其中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超过1.5万个,月薪过万岗位超过3200个。
招聘会门口人头攒动。《财经》实习生 李金津/摄
“招聘会的消息是学校发通知的,同学们参与的踊跃性很高,包了七辆大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王同学向《财经》记者介绍道。作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她感觉参展企业质量很高,一上午已经递出去了4.5份简历,并与2家企业深入交流。
还有应届生特地从异地赶来参会。应届毕业生小张来自山东,会计学专业的她向往传媒行业。在她看来,线下招聘会对渴望跨专业发展的同学更加友好,避免了在线投递简历初筛的难关,可以现场和用工单位人员交流,直接展现能力。
现场除却应届毕业生,不乏有已经步入职场的“职场老人”,孔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已经工作了5、6年了,在网上看到了消息,就趁着周六参加寻觅好的发展机会。
为此,她特地在几天前专门做了“行程攻略图”,标注出准备深入了解的企业与所在分区。“之前公众号上就介绍清楚了企业名称和场馆所在地,有备而来,效率很高、很方便。”孔女士笑着说。
招聘岗位不仅涵盖先进制造业、建筑业、科研与信息技术业、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还针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见习基地设立专门招聘区域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本次招聘活动,主办方还联合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人社部门邀请当地120家知名企业来沪招聘,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深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告诉《财经》记者,经过三年的疫情,我们希望通过线下的方式,促进劳动者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旺盛说明上海经济的发展速度,释放着好的信号。
招聘会现场,《财经》记者看到工作人员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要求,入场者均需规范佩戴口罩。招聘展位前,每家企业挂出了招聘海报与易拉宝,详列了用工条件、招聘岗位具体要求和薪资待遇。
“你这个论文研究课题蛮吸引我的,因为我们也希望能够以科学视角更好地解读赤藓糖醇这个产品”,康彤(上海)生物研发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戴女士拿着黄同学的简历饶有兴趣地说道。
“其实她的专业与我们的核心岗位需求并不对口”,戴女士向《财经》记者介绍道,“因此若是在线上简历筛选的情形下,这种人才很可能就被我们忽略掉了,但线下招聘会提供给我们面对面交谈的机会,也让我们更能捕捉到部分面试者与我们岗位的潜在适配性。”
还没到午饭时间点,戴女士就已经收割下几十份纸质简历,“其实还不止这些,有的同学只带了一张简历来参加招聘会,所以我手机里还存了几十份他们的简历图片。”
“受疫情影响,我大概已经两三年没有参加过这么大规模的线下招聘会了,这次活动还是很热闹的。”从招聘效率与成本角度,戴女士对线下招聘形式颇为看好,过去她也通过线上简历初筛邀请过部分求职者来公司面试,但有些求职者彼此交谈了几句话就发现不适配,但这却耗费了双方很多时间与精力。如今能有一个机会将大量求职者与企业聚集在一起,对双方来说都大幅提升了便捷性。
同时,本次活动通过上海人社官方抖音号、视频号、支付宝直播平台、安徽人才直播平台实时开展直播带岗。拼多多、ADK、美团、大宁资产、和黄药业等16家重点企业走入直播间,轮番直播7小时。直播过程中,有的企业派出老总、高管亲自带岗,有的企业带领求职者云上入企探岗,求职者也就关心的问题直面企业互动提问。
就业指导区域站台前,求职者咨询经验现学现用。《财经》实习生 李金津/摄
除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招聘区域,活动现场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区域同样人头攒动。有的求职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修改简历,提炼个人履历的重点,以便加深企业印象;有的应届生现场咨询——就读冷门专业应该如何选择岗位对口。现场遇到问题,现场沟通解决,咨询建议得以现学现用。
截至发稿时,本次招聘会的累计入场人数达1.78万人,收到简历数共计3.5万余份,达成初步意向近1万人。现场职业指导和政策咨询超过1000人,直播带岗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0万人。
“这场直播结束后,我们也会进行招聘结果的数据跟踪,更好地服务好求职者和企业。”周国良表示,人社部门其实在帮助大学生就业上早已端口前移,和教委开展紧密合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职业指导咨询。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来围绕就业形势和就业领域,衍生出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此,新的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同日上午,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并将于3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自《上海市促进就业若干规定》施行以来,时隔17年,上海再次颁布实施促进就业地方性法规,旨在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大就业”工作格局。
《条例》明确劳动者、用人单位、社会组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各方的促进就业责任义务,减少就业歧视、“慢就业”等现象。《条例》提出,促进就业工作考核结果将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星标我们 了解更多财经独家资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